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强化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助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和谐稳定。部分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的限制,促使劳动者先与其他单位签订形式上的劳动合同,转移劳动者劳动关系,其后通过签订借调合同,分离劳动者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使劳动者在本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凭借借调行为,形成借调关系,避开劳动合同法的义务性、禁止性规定,减轻、规避用人单位法律责任。而劳动者则不得不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形式上的劳动关系,损害自身的合法权益。借调行为的滥用,造成劳动关系与劳动用工的分离,增加劳动用工管理、规范的难度,规避劳动合同法规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违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原则。因此,应从法律制度、行政规范、司法监管等各方面制定有效措施对借调行为进行规范、管控、制裁。从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灵敏 《南风窗》2008,(16):17-19
《劳动合同法》在过去几个月的实施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雇主和劳工对该法的不了解和误读也依然存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至今已过半年,但它在劳动者、企业、政府和民间所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至今余波未平。从半年来的实施情况看,这部以维护劳工权益为己任的法律,不但引发了部分企业主的强烈反弹,而且也招致了很多劳动者的不满和质疑。《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关切之情不可谓不真,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意不可谓不切。情意固然很好,但关键是这样的情意能否落实在每一个劳动者的身上。自去年年底开始,记者的邮箱和手机就不断收到关于《劳动合同法》培训的广告,  相似文献   

3.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怎么办?2008年9月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在《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明确了用人单位超过法定时限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出发,通过比较违约金与补偿金之间的不同,得出我国《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者违约责任承担的相关规定弱化了劳动者的违约成本,对于用人单位是不合理的结论。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求我国《劳动合同法》得到更好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章炯 《法制博览》2022,(4):7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为《劳动合同法》)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具体含义并未有明确规定,导致用人单位滥用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将淘汰者认定为"不能胜任工作",侵害劳动者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文章结合现有法律规则以及民事基本法理,希冀在劳动法理论中确立起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规则界定标准,以期保障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自提起立法之日起就牵动着亿万劳动者的心,工会组织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参与立法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反复酝酿和多方权衡之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成为了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王燕 《工会博览》2009,(2):27-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了,这是一部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关系广大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它的施行必将进一步维护和保障女职工的劳动权益,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菲菲 《法制博览》2015,(6):265-266
劳动是现代人获得报酬的主要途径,劳动关系不仅关乎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和国家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有着密切联系,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劳动关系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008年,我国实施了新的《劳动合同法》,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世界上没有一部法律是十全十美的,《劳动合同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6)
正《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与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因素有本质不同,而且《劳动合同法》与企业成本之间的关联需要更加科学的论证。因此,《劳动合同法》即使要修订,也要"深入研究论证",真正实现保护普通劳动者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王一敏 《法制博览》2013,(11):230+229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法律未规定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将向劳动者支付两倍工资的法律责任。即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的,还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相似文献   

11.
代宝学 《法制博览》2013,(10):245+230
经过二度修改,四次审议的艰难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终于于2007年6月29日正式颁布,并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劳动合同法》相比原来的劳动法律制度,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同时,由于其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及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1日,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涉及社会各行各业的法律,也因此广受社会各界瞩目。这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在赋予工会权利的同时,也设定了相应的义务。为此,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劳动关系问题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法规研究处处长关彬枫,请他从工会组织角度解读《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3.
用理性双赢实践《劳动合同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实施以来,对于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增强了依法用工意识,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覆盖率明显上升,劳动合同短期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4.
苏佳 《法制博览》2013,(3):69-70
《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动者离职竞业限制协议问题进行立法规范,但针对竞业限制的关键问题——经济补偿金,则规定双方当事人自由协商。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未体现劳动法应倾向性保护劳动者的理念,且由于规定的不完善,导致各地司法实践的不统一。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应倾向性保护劳动权,如劳动权受损,则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金作为代偿措施,从而使离职竞业限制协议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来,北京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受理劳动争议的案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其中不乏用人单位因违法侵犯劳动者权益而遭受起诉的案例,但劳动者因误读法律甚至维权过度而提起的诉讼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蔡华为 《法制博览》2013,(3):174+155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在如今的就业中,企业都会与劳动者约定一定期限的试用期,正是由于试用期内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录用条件是用人单位单方面制定的,所以用人单位以在试用期内劳动者不符合其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关系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但是这对于劳动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比如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大学生在这段期间内错过很多就业机会,有些单位要求劳动者先垫付试用期内的住宿费、伙食费无法追偿等,本文针对此类问题,以一个案例为切入口,介绍《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一款的立法初衷,该条还有待完善的地方和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使《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一款的立法初衷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李睦 《工会博览》2008,(2):38-40
2008年1月1日,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涉及社会各行各业的法律,也因此广受社会各界瞩目。这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在赋予工会权利的同时,也设定了相应的义务。为此,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劳动关系问题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法规研究处处长关彬枫,请他从工会组织角度解读《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8.
《工会博览》2008,(1):26-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施行对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中华全国总工会专门下发了通知,引导用人单位与职工正确理解和运用这部法律,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一、离职员工未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能以此为由拒绝支付劳动报酬吗?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拖欠劳动者工资。双方解除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应当一次性付清劳动者工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相似文献   

20.
杨璐 《法制博览》2022,(13):77-79
企业破产重整工作的重要价值目标是维护并保证社会整体利益不遭受损害,而且破产企业中劳动者的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国内众多企业破产重整案例中,很多企业为降低破产重整成本使出的相关手段花样百出,其中关于解除劳动者劳务合同降低破产重整成本的方法已经严重侵犯到破产重整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虽然我国《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