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自启动以来,已成为两国间制度化水平最高的双边经济沟通机制。与中美经济联委会和中美商贸联委会等既有制度安排相比,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议题范围更广,集中程度更高,双方的控制更为对称且机制的灵活性较好。运用国际制度理性设计的模型,本文考察了中美在分配问题、实施问题、不确定性、行为体权力分配问题上面临的合作难题,并且由此解释了这些难题与中美两国制度形式偏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纪军 《当代世界》2010,(6):19-21,37
2010年5月24—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在历时两天的本轮对话中,两国有关部门就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联合国维和、反恐等问题进行对口磋商和双边会见,对话成果达26个。这样大规模、涉及多个部门、议题广泛的对话不仅是中美展开战略对话以来空前,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说明中美在增进战略互信,促进互利合作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是中美军事关系史上永载史册的阳光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句"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给中美两国带来了走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阴影的希望。但在中美军事关系刚刚预热之际,怀疑和看衰论者仍不绝其道,中美军事关系的改善是策略性的,还是战略性的?是短暂的,还是长远的?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回答"宽广的太平洋如何容纳中美两大军事力量"这一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4.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中美现有磋商机制中级别最高的一个,是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中美经济主管官员的交流活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中的战略性对话。该对话一年两次,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目前,这一对话机制已成为两国就事关双方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重要平台,在两国经贸关系以至整个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亚洲各国的多元性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对亚洲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各种安全机制间的关系,而不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全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当前亚洲安全架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抗型的同盟机制较多,而防御型的集体安全机制缺乏;安全机制与安全问题不够匹配,使得安全机制"冗余"与"赤字"同时存在;主要安全机制及大国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导致不能有效解决中美这一对新老大国的结构性矛盾。因此要应对上述问题,根本之道在于从中美互动入手,根据亚洲安全问题的特点,建立如下三个层次的安全机制:第一,以亚洲国家为主导,中美参与的、致力于对话与建立互信的论坛性机制;第二,由邻近国家或具有共同利益关切国家组成的、以促进次区域稳定与和平为目的的协调性机制甚至是集体性安全机制;第三,中美共同主导、相关国家参与的、以解决特定问题为目的的强制性机制。由此,可形成由不同层次、领域和议题等安全机制相互配合、协调的安全架构。  相似文献   

6.
<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的,并不断在与美国的战略谈判和对话中得到践行,进而引发了美方的回应,双方在新型大国关系的部分内容上达成了一定共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中美双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具有创见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梳理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创新新型大国国际关系理论、指导中美乃至其他大国关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及  相似文献   

7.
谢奕秋 《南风窗》2010,(12):13-13
<正>5月24~25日北京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并非谈判,所谓承诺都只是意向性表达,但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例如,美方承诺将对出口管制体系进行实质性改革,中方则将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股指期货;美方承诺将通过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方则允诺会对在华合法经营的外资企业提供国民待遇,这些都是相互担保,互为条件的。所谓的"战略对话取得26项成果、经济对话成果包括5方面",也只能从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8.
在近期中美一系列高层级的对话机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莫过于8月伊始在北京举行的首次中美战略对话。这是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双方首次在外交部常务次长级之间设立的常态高层级对话机制,这种高层对话将每半年举行一次。所谓“战略对话”,顾名思义就是其对话的范围不只是涉及双边关系,也不是拘泥于某一具体事务,而是既可以涉及双边,也可以超越双边。从此次战略对话的情况来看,不仅议题广泛,而且许多都是带有全局性的。显然,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双方增信释疑,而且也能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防止一方对另一方的立场作出误判。  相似文献   

9.
高层     
《南风窗》2014,(15):16-16
<正>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习近平表示,中美双方应该坚持从大处着眼,把握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总目标,认清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应该"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强加于对方";应该善于管控矛盾和摩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  相似文献   

10.
编辑手记     
正2014年7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时强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并重申,"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展现出其对中美关系稳定性的主张和信心。本期访谈栏目对话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李侃如教授,内容涉及中美价值观分歧与两国关系稳定性等问题。本期"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栏目对美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政治、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一文指出,当前美国政治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都出现了问题。美国政  相似文献   

11.
<正>暮春的昆玉河畔,水波荡漾、杨柳依依。清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大楼门前的国旗迎风招展,在朝阳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2015年5月6日,第八届中美政党高层对话在这里正式召开。对话主题"法治与中美各自未来发展",由于深度切合当前中美各自政治生态而引发媒体高度关注。本届对话恰逢中美政党高层对话五周年,中方代表团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联部部长王家瑞率领;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别由奥巴马政府前贸易代表罗纳德·柯克和小布什政府前退伍军人事务部长吉姆·尼科尔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供求在21世纪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涵义。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石油供求既与全球石油和能源安全密切相关,也颇具地缘政治涵义;就世界经济而言,中国的石油供求状况不仅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还将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石油和能源政策是当今各国外交的重点,并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密切相关。中美在能源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能源合作是今后中美外交的核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高层动态     
《南风窗》2009,(13)
胡锦涛:中美战略首轮对话已达成共识国家主席胡锦涛6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财政部长盖特纳。胡锦涛表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两国加深了解、互信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双方已就今年7月下旬在美国举行首轮对话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丁迪 《国际展望》2023,(6):1-20+155
国家安全始终是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安全化手段将普通议题转化为安全议题是美国动员国内外资源、对华打压的重要方式。美国政府通过安全化手段将中美贸易关系、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等议题与国家安全问题挂钩,导致美国对华关系安全化在理念层面不断深入、在议题层面横向扩散、在对外关系层面持续外溢。美国对华关系安全化的加剧,使美国在对华身份认知、政策动机与手段选择上均陷入“投入愈多、损失愈多”的悖论中。安全化操弄导致的政策悖论使美国政府难以改变对华强硬政策,严重阻碍中美关系改善。过度安全化进一步加剧了中美之间的零和博弈,泛安全化则导致各种新安全风险在国际社会蔓延,恶化了全球安全环境。美国对华关系安全化逐渐走向极端,动摇了冷战后全球战略稳定的根基,存在颠覆当前国际秩序与破坏稳定的风险。中美双方应充分认识到安全化失控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美国政府需走出社会动员式的安全化政策模式,让中美关系重新回到可控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5.
一、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 深入沟通增进相互了解 4月6—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围绕中美总体关系、高层交往计划、高级别对话机制、经贸问题、两军交往及朝鲜半岛核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应习近平主席邀请,特朗普将于2017年年内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双方同意在经贸投资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同时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双方愿加强两军交往,深化执法司法、网络安全、追逃追赃、非法移民、卫生等领域合作;双方同意采取更多实际举措,进一步拓展中美人文交往,扩大两国人民往来,不断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双方确认致力于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同意就半岛问题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双方同意拓展在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等全球性挑战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朝鲜半岛问题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尽管冷战后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已经逐步超越了长期以来的彼此对抗状态,并开始在若干主要方面实现了初步协调,但在对话与合作逐步增多的同时,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却依然存在,而且这些分歧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针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纯粹孤立现象,而是具有战略层面的深层基础。在共同致力于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进程中,中美两国所要做的决不应该仅仅限于某些具体政策上的协调,而应当以此为契机,切实推动双方在宏观战略层面上的真正协调。  相似文献   

17.
中美两国政府已开始了议题广泛且可望愈益系统的定期战略对话。较长远地看,中美战略对话可以、也颇有可能造就“中美关系体制”。倘若在中国为避免长期对抗和冲突危险而切实努力的同时,日本政府反复表明无意认真依据上述根本规则缓解紧张,控制对抗动能,那么中国将大慨只剩一项对日基本战略选择:在中国奔向强大的总潮流中,持之以恒地实行强硬的对日态势和政策,包括在国际政治中争取最大可能地孤立日本政府。  相似文献   

18.
袁鹏 《台湾研究》2015,(1):37-38
继中美两国元首2013年"庄园会晤"和2014年"瀛台夜话"之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构建进人新的阶段。尽管美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不完全认同,高层甚至有意避谈此一概念,但对新型大国关系之"规避冲突、发展合作"的核心内涵,美国各界总体是认可的;对于如何争取实现中美长期战略稳定,中美之间也有相当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正走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上。有意思的是,中美在探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时,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这样宏大的战略性问题,而长期牵扯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只是其中一环,不像过去30年那样构成中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也需要域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美国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至关重要。通过研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及外交关系委员会学者的观点发现,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虽包含一定客观理性的成分,但基于战略谨慎的认知仍占主导地位。目前美国已明确表态愿与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合作,但其内在动机仍是竞争,意在维护其自身利益及霸权地位。基于此,中国的策略选项包括:构建"中美利益共同体",深化中美"一带一路"对话交流,拓宽美国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渠道,挖掘中美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周边争端,主动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时值初冬,昆玉河畔已堆叠起金黄的银杏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大楼里群贤毕至,气氛热烈。11月18日,第十一届中美政党对话在这里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约50名政党政要、智库学者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中美政党与中美关系"主题,碰撞思想、凝聚共识。时光倒转回十年前。2010年4月,时任中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