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的民粹主义,主要表现为超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混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对此,毛泽东严格区分中国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论证当时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性。针对过分强调农民革命性而忽视其自私性的民粹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不能和农民混同"及"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命题,对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进行严厉批判。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差异概括为两条:一是民粹主义主张由封建经济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不能超越必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只有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社会主义;二是民粹主义设想在小生产者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大工业生产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生产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姜才凤  胡萍 《理论导报》2013,(11):40-40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经济落后,农民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统治阶级压榨的主要对象,所以“中国革命的形势:不是土豪劣绅镇压农民,便是农民起来镇压土豪劣绅,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为此,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农民运动,他向大会指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满山遍野都是农民。因而他得出结论:任何革命,农民都是重要的。尽管毛泽东的提议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但是后来党的革命实践证明.“农民运动”这个问题的提出足“这个农民子弟对于中共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为何主张相对平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生活资料的分配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平均主义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最耐人寻味的分配形式之一。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平均主义在中国有着特别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和解决平均主义问题,仍然是一项紧迫和重大的任务。毛泽东对于中国之深刻影响,决定了对毛泽东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平均主义现象在历史上是源远流长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平均主义现象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但平均主义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是因不同的时代条件和时空范围而各异的,它的积极作用是有很大历史局限性的,特别是与历史的发展进步成反比的,是不符合社会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农村人民公社的理念倡导者、体制维护者和问题纠正者。针对公社运转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在肯定公社基本体制的前提下,不断对公社具体制度进行调整,形成以《农业六十条》(修正草案)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框架。这些调整对取消平均主义、稳定农村秩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效果明显,但也存在种种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总结毛泽东对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及其经验,对当前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 ,即改革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解放生产力 ,那么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民问题 ,则主要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实际上 ,这两个时期的农民问题是密切关联的。可以说 ,解放生产力 ,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最终是为了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早在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 ,在土地问题解决以后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就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毛泽东虽然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没有能够使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1961年毛泽东倡导和亲身实践的调查研究,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成功的是毛泽东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人民公社的实质问题,即两个平均主义.在制定、修改"六十条"的过程中,通过压缩社队规模、停办食堂、取消分配供给与工资制、改变基本核算单位等办法,有成效地解决了人民公社内部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这在相当的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当时已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力的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失误的是这次调查研究没有解决生产队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农村社员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经营方式"包产到户"、"责任田"不仅没有被毛泽东在制定、修改"六十条"时吸纳,反而被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加以严厉批判.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才充分肯定了这一新生事物.这就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迟缓了将近20年.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毛泽东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梁漱溟则以“士”的立场看待中国农村;毛泽东认为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农村已形成农民与地主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农村无阶级对立,更无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毛泽东主张从废除封建地主占有制的土改斗争入手,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社会主义,而梁漱溟则主张走“乡村建设”的改良之路以解决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1949年12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就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发表讲话。他说,"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第一关是战争,第二关是土改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绝大多数农民终年辛勤劳作,仍难以维持生计。封建土地制度是造成农民贫穷和农业生产落后的根源。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基本纲领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阶级斗争一直是毛泽东关注的焦点。在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误的一面。 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在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上,既犯过“左”的错误,也犯过右的错误,而毛泽东则是正确路线的代表,特别是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他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与“左”右倾错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扭转时局,引导全党走上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农业大国,在民主革命中解决农民问题对完成革命任务具有较其它国家更为重要的意义。大革命后期,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参加了农民运动,相继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农民三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在其身上,体现出激进民主主义性,封建性和原始社会主义性。正是这三个因素的矛盾运动,使农民在不同的时代凸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由于毛泽东主要是运用“立体”分析方法来论证,故又体现出其局限性。研究毛泽东的农民三性说,可以窥见伟人独立特行的先驱本色,也为我们研究毛泽东的农民观提供了新视点。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以前学过多次,这次学习又有了新的体会。其中比较深刻的一点,就是要坚持辩证法,克服片面性。毛泽东同志说:“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片面性是不少的,比较多的有这样几种: 一、只抓矛盾的一面,忽视矛盾的另一面。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是一点论而不是两点论。”比如在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的关系上,这一对矛盾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在统一之中也存在着矛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片面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农民这一头的利益;片面强调粮食,忽视多种经营,忽视农民的收入。结果,以粮为纲,全面砍光,农民收入提不高。  相似文献   

13.
张涛  史海威 《理论学刊》2006,4(11):101-103
《贺新郎·读史》是毛泽东的一篇重要词作,它反映了毛泽东丰富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上,毛泽东经历了一个由倾向于“西周封建论”到认同和支持“战国封建论”的变化过程。对于中国上古史上的“三皇五帝”等问题,毛泽东也有所关注和思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引着新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和朱德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两根擎天柱。他们一面抓党政,一面抓军事,携手共建革命根据地,共同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如果没有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也许无缘晤面,各奔前程。中共党史也就不会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辉煌篇章。井冈山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块里程碑。毛泽东和朱德是这次历史性会师的两位巨人。激流归大海毛泽东和朱德都是出生在农民家庭,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毛泽东于1921年7月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朱德于lop年11月加入中团共产党。他们在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中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来解决中国的革命和改革问题,其战略基点是一致的。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正确解决农民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找到了实现这一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6.
1944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关于文教问题的讲话中,曾明确地指出:封建经济的上层建筑是封建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新式资本主义的经济,就要有新式资本主义的文化。(参见1944年3月22日毛泽东关于边区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  相似文献   

17.
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及粤北地区后,部队和根据地都获得很大发展。这时,毛泽东更加注意红军的建设工作。1929年12月底,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了南昌起义以后红军建设的经验,集中解决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决议案》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树立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反腐防变的建党思想,经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与现实的反复证明,日益显示出夺目的光辉。一、毛泽东反对党内腐败的思想毛泽东一贯地反对党内的腐败。毛泽东的反对腐化变质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革命战争时期。建党初期和红军时代,毛泽东根据要在农民中和农村中建党的实际,在党建方面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改造各色人等带入党内的封建军阀思想残余,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整顿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光辉思想,我认为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以1927年7月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划线,在其以前,主要是1925——1927年,为早期思想形成阶段;在其以后,主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思想逐渐成熟阶段。本文仅就毛泽东早期关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伟大思想作些粗浅探讨。毛泽东早期关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1925年“五卅”运动以前,毛泽东早就注意联系中国实际研究一些农民问题,对农民运动开始关注;“五卅”运动以后,毛泽东开始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并认真深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邓小平都充分认识到解决农民问题,争取、动员农民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他们都重视农民问题,都把解决农民问题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邓小平的农民观是在继承毛泽东的农民观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的新特点形成的,克服了毛泽东农民观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