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2.
没有刻意的“包装”,没有人为的 “炒作”,近年来,一个共产党员、公安民警和领导干部的名字在燕赵大地上被人们争相传颂。有人说他是“超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有人认为他是“怪人”,因为他的言行举止不合时宜,不近人情;有人说他是“铁人”,因为在他身上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和热情;还有人说他是“奇人”,因为他的精神境界常人无法企及。但是更多的人说他是新时期的焦裕禄,说他是穿警服的孔繁森,说他是一个始终保持了优秀本色的、真正的共产党人。 他,就是河北省公安厅副厅长刘金国。 追寻着刘金国的足音…  相似文献   

3.
蒋琬的雅量     
蒋琬的雅量刘克敏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德有才,还要有大度容人的胸怀,这样才能广揽人才,团结大家于事业。在这一点上,应该学学三国西蜀的蒋额。蒋钢,宇公淡,湖南零陵湘乡人。此公自幼熟读史书,才华出众,名扬乡里,诸葛亮对其十分器重,称为“社稷之器”,“...  相似文献   

4.
育才莫学诸葛亮刘佳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可谓忠诚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勤政廉政的化身,堪称“万世师表”。然孰不知这位“卧龙先生”,在人才问题上并不高明。“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与他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不无关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 ,谋士如云 ;中国历代的军师、谋臣更是数不胜数。但是 ,在我国民间传扬最久 ,在老百姓心目中推崇备至的 ,诸葛亮当是首屈一指的。我有一友人自扶桑归来 ,说日本人也会讲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我们的华侨则更是将这谚语带到了世界各地。真有趣 ,我们的足球使劲踢也未能冲出亚洲 ,而诸葛先生却是早就“走向世界”了。这里所说的诸葛亮 ,是一个智慧的化身。这当然没错 ,但却不是他的全部 ,他的另一面 ,即他的廉洁奉公 ,却甚少有人注意。《三国志》记载 :刘备彝陵大败后 ,损失过于惨重 ,所受打击太大 ,因而沉疴不起于白帝城永…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一股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潮流:说他“短于奇略”者有之,道他“并不擅长直接统军作战”者有之,甚至讥他“平庸”者亦有之。持异议者则群起而反击,双方论战方酣,从而把对诸葛亮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应该说,这种论战由来已久。而近几年来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观点亦不新鲜,它们几乎毫不例外地源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早在一千多年前,陈寿就认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指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低于他本人  相似文献   

7.
最不像警察的警察   户丑只说,如果谁要选一个最不像警察的警察,他有信心“光荣当选”。   户丑只的确不是在夸“海口”,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有三个“硬条件”:一是名字老土;二是成年累月的着装打扮跟警察根本就不沾边;三是一天到晚灰头土脸的净往人多的地方挤,一点儿都没个警察的样子。有一次,在公交车上,老户曾专门为自己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请车上的乘客猜猜他的职业。有人说他像个机关门卫,有人说他像个炸油条的,有个小伙子显然想夸他,说他“怎么看怎么像个退休的工人师傅”,一车人硬是没有一个人说他像警察…  相似文献   

8.
明代冯梦龙在《古与令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微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回答:“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了死了。”他也旧答:“那太好r。”他的老婆凶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他仍然回答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太好了。”于是,“好好先生”这个典故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9.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10.
晓玲 《今日广西》2008,(19):41-41
有人说,李阳是中国教育产业里的比尔·盖茨,因为“李阳疯狂英语”让世界语言教学界为之疯狂:也有人说,李阳现象是一种哲学,他的哲学就是让哈佛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让“海归派”匪夷所思;中国著名策划大师王志纲先生则说他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11.
开门见山,夸夸我们的辛勤局长。或许应了“辛勤”这个名儿,辛勤担任县民政局长以来,可以说是千辛万苦,勤勤恳恳,为群众办了大量实事。而他自己呢?群众送给他个雅号:“不久品的清官”。先说房子。前几年县政府分房时,特意照顾辛勤,分给他一套宿舍。他想,民政局的离退退休干部为国家出过力,辛苦了一辈子,新房子应该让他们。一个“让”字,当局长的“丢”了一套房子。有人说他是个“大傻冒”,他听了,付之一笑:“人生在世,难得一促。”后来,民政局有了点钱,准备盖宿舍楼。怎么盖?有人建议:“职务有大小,资历有长短,不分三…  相似文献   

12.
济南有个李长水本刊记者杨屹泰有人说他运气好,有人说他是公安战线上的“能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实干家”。但不管怎么说李长本的确是不同凡响,因为他走一处,红一片。济南有个李长水,今年56岁。在公安战线已经奋斗了30多个春秋,他中等个儿,“国”字形的脸上...  相似文献   

13.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个诸葛亮为他鼎定天下,并为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传为佳话。然而,有人说,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的胡诌,不是真的。而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的,当权者要想用个人,叫他来就是了,叫不来,“绑来见我”就是了。  相似文献   

14.
吕元礼 《同舟共进》2013,(10):10-12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誉满天下,毁满天下”,“虽然杰出,毕竟独裁;虽然独裁,究竟杰出”——大约是世人对他的客观评价。李光耀如此矛盾,他一手打造的新加坡也难免让人费解:有人称赞它干净,也有人认为它无趣;有人说它是“优质民主”,更有人说它是“威权国家”。一方面,它有引以为傲的GDP增长和世界最富裕国家、最廉洁地区、最宜居城市、最具竞争力经济体等一系列名列前茅的世界排名;另一方面,它也有在东南亚国家中幸福指数最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梅雪 《人事管理》2000,(12):33-33
诸葛亮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诸葛亮整天沉浸于琐碎的事务,不仅为他的主要工作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使蜀国过早地失去一位贤相。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可谓“绝代奇才”,“智慧的化身”,具有超人的领导艺术。然而,在用人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即是一例。诸葛亮对“义如兄弟”的马谡甚为偏爱。当他去探望病危中的刘备时,刘备问他:马谡之才能何如?诸葛亮赞曰:此人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  相似文献   

17.
刘笑 《今日民族》2013,(12):33-36
在陇川,项老赛“户撒第一刀”的名号可以说无人不知,有人说他打的刀外形好看值得收藏,还有人说他打的刀不但能削铁如泥还能吹毛断发。近几年在国家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大政策背景和当地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打造推广下,户撒刀逐渐被更多人喜爱、收藏。  相似文献   

18.
蜀汉诸葛亮在与东吴修好,并 且平定南方之后。就一心一 意出师伐魏,希望复兴汉室,还都中 原。在前后七年中,六出祁山,未能 如愿,最后病死在前线,正如他自己 在《出师表》中所说:“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后人读史至此,无不扼腕 叹息。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病死的地方是五丈原, 后人在这个著名的古战场上修了一 座庙来纪念他,现在成为一个旅游 景点。未登五丈原,先过高店镇,因 为当时诸葛亮手下的大将魏延曾在 此扎营,所以此镇又名“魏延城”。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虽不在五 虎上将──关、张、…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大理有这样一位保安大队长,有人说他威严,令队员们自觉守法敬业;有人说他和善,让队员们感到无比温暖;有人说他是铁打身,从来不知疲倦;还有的人说他是“智多星”,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他……他就是大理志昂保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保安人防部大队长欧昌荣。  相似文献   

20.
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内)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有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加入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