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学的第一堂课上,我请学生们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不是父母生了孩子。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地肯定:当然是父母生了孩子。从生物学的角度,先有父母后有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文化人类学却偏偏要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即:是孩子“生”了父母。试想,在孩子卅生之前,一个人身上哪里有父亲或母亲的身份?只有等孩子降临人世,男人和女人才成了父母。也就是说,是孩子赋予了男人或女人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意义。因而才说,没有孩子就没有父母。  相似文献   

2.
小弟     
弟弟在家排行最小,是父母的"老生胎"(地方方言,就是父母生的最后一个孩子,父母特别偏爱的意思)。但小弟没有享受"老生胎"的待遇,最初的身份是学生,后来便很早就与土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了地道的农民。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弟弟又当了工人。  相似文献   

3.
提到“富二代”,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飞扬跋扈”。他们含着金汤匙出生,衣亲伸手.饭来张口。也正是如此.造就了他们认为“金钱可以搞定一切”的错误价值观。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孩子酿成的大祸,父母必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兴许在孩子有错误苗头时就没有及时遏止.才有兮天以李天一为代表的无数个“坑爹”二代。  相似文献   

4.
报载:目前我国大约有1.2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儿童留守农村,其中44.1%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进城生活,担心“城里上学太费钱”,“父母没有经济条件”。可怜天下孩子心!小小年纪就能体谅父母的难处,为父母分忧,说明他们很懂事。然而,这一事实又使人心情酸楚。四成之多的留守儿童忍受着和父母离别之苦,进城的父母不仅享受不到子女绕膝之乐,而且不能尽心地呵护孩子、抚慰孩子的心灵创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说是一种美德,但让本应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孩子长时间地失去家庭之乐、父母之爱,窒息孩子们稚嫩的情感,显然不利于孩子们全…  相似文献   

5.
正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一点我搞不懂,为什么许多中国家长喜欢在公众场合训斥甚至羞辱自己的孩子?先不说文明素质,你以为是妈妈就可以这么欺负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女孩几乎都喜欢粉粉嫩嫩的颜色,而我女儿过12岁生日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请你以后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粉色的衣服了,也不要那些亮晶晶的装饰。我长大了。"某种意义上,她就这样发表了"独立宣言",彰显了小小自我的审美观。作为母亲,我的所谓"知名度",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过烦恼。他不愿意因为父母的原因而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边玉芳 《先锋队》2015,(8):38-40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长都"谈虎色变",只要一提到自家叛逆的孩子,就感到头疼不已。叛逆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阶段叛逆是青春期的标签。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几乎都有过叛逆——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烦;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认为父母、老师的话很多都有漏洞;喜欢与众不同,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24):75-78
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很多人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在不知不觉中就“溺爱”了孩子。“溺”,即“淹没”的意思,如果父母的爱横溢泛滥起来,也会“淹没”孩子,这就是溺爱。以下十种溺爱,你有没有?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3,(20):16-16
从今年11月1日开始,德国人的出生证上除了标准的“男性”或“女性”选项外,还增加了“空白”选项。如果新生儿性别在出生时不清楚,父母就可以在孩子的性别上选择空白项,让那些出生时具有双性特征的人以后再选择是男是女。根据新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总是无限夸大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孩子学习好点儿就觉得将来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看到孩子和异性在一起就以为是早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父母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错误地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乃至现实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2,(4):80-82
“不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是现在国内很多父母奉行的“真理”。似乎父母和孩子早一分努力,就必能早一步领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律师在侦查阶段就可以介入刑事诉讼,但没有明确规定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身份,并对律师介入侦查的诉讼权利进行种种限制,难以发挥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职能作用。本文着重就律师在侦查阶段应以什么身份介入侦查以及在侦查阶段应享有那些诉讼权利作了阐述并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做父母的让自己的孩子吃好、穿好、玩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的父母对孩子太娇惯了,平时给孩子大把大把的零花钱,逢年过节和生日给的就更多。中央电视台曾对某小学学生在春节期间收到的“压岁钱”进行过现场采访报道,多则上千元,少的也有几百元。这些“压岁钱”是贫困地区一个农民一年的生产生活开销。还有的父母对孩子不合理的消费要求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只差没有摘下天上的星星了。几岁十几岁的小娃娃,身上穿的是名牌,脚上蹬的也是名牌,甚至…  相似文献   

13.
《江淮》2006,(1)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和孩子斗强;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  相似文献   

14.
王琳 《新湘评论》2010,(18):55-55
许多做父母的,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但面对自己的孩子却束手无策。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爱,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不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因此,父母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节,洪沁和父亲都留在了乌鲁木齐,没有回家过年,不是因为家太远,更不是他们不想回家,而是回家的路实在太艰辛. 1989年,一个可爱的男孩来到这个世界上,身为父母的洪万祥、周玛珍沉浸在为人父母的喜悦中,并为孩子取名洪沁.转眼之间,洪沁长到三岁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可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儿子感冒发烧,去连队卫生室打了一针,回来后就不能走,不能站了,洪万祥、周玛珍夫妇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但依旧是回天无术.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说,美国是“自由社会”。我觉得,说这话的人一定不知道什么叫自由。我是说,与我们中国比起来,美国一点也不自由。我们来看一些事实。第一,在美国,父母不能随便打孩子。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孩子是父母生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打不打孩子,是做父母的自由。但这自由一到美国就没了,你说它自由个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正自小受父母影响长大的我,总也忘不了父母的一句箴言:体力上的累是累不死人的,然而精神上的累却会累出毛病来。因此,必须放掉那些困惑自我的精神包袱,负担少了,也就能在生活中实现自我。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国家物资严重匮乏,对于家庭人口多,生活条件差的一家6口人来说,按照每月的定量口粮都要断近半个月的粮食。为了不让我们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饿肚子,父母亲就想办法把细粮换成粗粮对付着。  相似文献   

18.
十根虫草     
<正>更尕索南是我在玉树资助的一名高中生。在学校资助办公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孩子。他个子不高,黝黑的皮肤,看起来有点瘦弱,脸上挂着那种见到陌生人的羞涩和胆怯。通过老师的介绍,我得知他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根本不知道父母长什么样,一直在玉树州孤儿学校长大。在孤儿学校里,他非常刻苦、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这样的孩子,自发地想去帮助他。于是,我很快跟他确  相似文献   

19.
青木 《廉政瞭望》2005,(6):54-55
现在最令中国的父母忧虑的,便是自己的孩子混迹于那些龙蛇混杂的娱 乐场所,轻者荒废学业,重者染“黄”染“黑”。在如何保护青少年,防止未成年人过早涉 足娱乐场所这个问题上,德国的一些做法给我们以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前段时间在一家学校听课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一年级孩子的课堂无比热闹,老师一个问题,台下便七嘴八舌抢着要发言。二年级的孩子便安静了很多,知道举手发言,表现得规规矩矩。年级越高,课堂上表现得越是安静,他们再也不会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发言。老师们说这群孩子很听话。似乎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要求我们做个听话的孩子。小时候听父母的话,上学了要听老师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