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山模式:集中土地,引进业主经营,把农民变为现代农业工人。 2005年前,昆山村与所有农村一模一样,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人均年纯收入2000多元。2005年后,昆山村开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到2008年已迈过7000元大关。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进业主,昆山村有了特色产业,既富了业主,又富了村民……  相似文献   

2.
将土地交给合作社,农民答应吗?入社后,农民收入提高了吗?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依照这项原则,2010年5月,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十五组30户农户自愿以101.27亩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股,成立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到2013年5月,入社土地达506亩。2012年该社社员每亩平均分红1201元。2010年以来,崇州市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股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模式,从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经营,有效解决了农村现有劳动力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农村耕地经营粗放的问题,加快了现代农村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凤屹  王雁萍 《实践》2009,(6):29-29
如何把一家一户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使用,形成"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使土地效益达到更大化,是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辽市开鲁县大榆树镇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梁兵 《新长征》2009,(11):42-43
房身村地处四平市区南郊。几年来,村党总支一班人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富裕农民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农村新的经营模式,寻求富民、强村的发展路子,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步伐。2008年,全村完成社会总产值1.7亿元,实现人均收入7500元,村集体收入50.3万元。2009年,村党总支书记王树声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优秀村书记。  相似文献   

5.
着力研究解决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农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研究下发了《关于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推进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的意见》,制定13条惠农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调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点投向集体经济薄弱地区及低收入村。  相似文献   

6.
王善松 《学习导报》2014,(24):22-23
梁伟,投身生态草业15年,凭借对科学种草和生态理念的坚持,带领天泉草业打造了大规模土地集约化经营的高效生态农业。她充分发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积极参与“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在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立马村整村流转土地8000亩,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生态工程机械化建设总投资近亿元。企业以产业、产品、技术等为依托,农民以土地租金、实物资产等要素入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形成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当地入股农民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助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山村位于宁乡县东北部,辖16个村民小组,共626户,2660人,村域面积4.94平方公里,水田面积1557亩。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080元,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年以来,关山村在土地综合整治中通过土地整理、村庄整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机制创新这“三板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土地投资强度,搭建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探索出了一条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正>自贡市借助7年统筹城乡省级试点改革实践,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目前在我们公司打工的村民已经有170人,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在国际富顺豆花文化产业旅游园,四川天翔豆花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益莲说,"产业园一期工程流转黄泥、高石、山林3个村1000多亩土地,这得益于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富顺县土生土长的企业家,王益莲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9.
房县集“老、少、边、贫、库区”为一体,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山区实际,经过十几年的开拓奋斗,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9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4.4亿元,社会总产值8.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6亿元,财政收入3106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610元。为突破山区发展经济,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面向市场,立足资源,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全县人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强化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 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农村政策,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双层经营体制、股份合作制和一体化经营四配套制,明确土地承包期30—50年不变,放活使用权,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实施“四个一领导工程”,即每个乡镇每年建800—1000亩优质高效多种经营基地;发展50亩育苗基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每年发展5—10个庭院经济典型户;每人每年兴办一个股份制企业。坚持不放松粮油生产,突破性发展乡镇企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五年内实现人平半亩吨粮田,一亩高效经济林,户平转移一个劳动力,一户一名科技致富带头人,一村有一个过十万元产值的企业,一乡有一个过千万元产值的企业,农民人平纯收入突破1000元。 (一)稳定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0.
农业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所面临的极其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农地流转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地处全国改革试验区之一——阜阳地区的临泉县,近几年率先进行农地转租经营的实践与探索,闯出了一条农地流转的成功之路。 (一) 七十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机制和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改善了土地经营。八十年代初中期,由于二、三产业的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新形势下,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要随之改革,其核心问题是让土地使用权得到有偿流转。 一、农村实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农民与土地得到了结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久蓄的农民积极性被释放之后,这种“均田制”形式逐渐暴露其弊端: 1.劳动者自身素质各有差异。资金的厚薄,形成了经营能人“吃不饱”,而缺乏经营能力的人“吃了受不了”。导致土地产出悬殊,以及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一年四季固守在田园,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受责任田的牵挂而足不出户,影响了其它经营收入。 3.农田大量通过人畜操作,农田机械化作业率下降,出现种田质量的隐形下降。如我们农场原来围垦的成片土地靠机械作业,现在由大划小,畜耕泥浅,地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4.土地使用期限难以坚持。承包人员变动频繁,促使一些农民产生短期行为,耕作粗放,搞掠夺式经营,资本流失,从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惠林  张卫国 《求实》2023,(6):92-106+110
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职能和共有共享的分配原则促进了农民生活的富裕富足;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和治理服务职能为农户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助推农村宜居宜业。现阶段,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主要面临土地细碎化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小农户难以有效对接大市场和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如何重塑村庄生活共同体等现实难题。山东省招远市D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民生产生活领域的统筹协调功能,通过统一流转农地经营权、优化农业生产服务、塑造品牌效应对接市场和重建村庄生活共同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村庄的内生活力和促进了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结合村庄现实基础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重视和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统筹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成都市南郊的江安河畔,永康村民就靠着这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滋养、生息.2005年,森林公园建设项目落户永康村,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机遇,探索出"资金入股、土地流转、两次分配"的新型农村经济运作模式,当年全村完成税收612万元,村集体经济盈余1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萍乡市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先进村、富裕村成批成倍涌现,生产总值超千万元的村1993年有63个,1994年已有114个,其中,高的2亿多元,充分展现了全市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最近,我们对这些村党组织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这些村经济腾飞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那里的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把团结和带领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奔小康的目标作为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5.
正新形势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贵州将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以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改革注入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6.
镇江市围绕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农业经营机制改革,大力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即所谓的“龙形经济”),使农业产业在走向市场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到1993年,全市己培植上规模、上水平的这类经营组织36个,实现销售收入10.02亿元,利润7750万元,税金9560万元,共消化农副产品5.82万吨,带动36.2万亩土地实现专业化生产,有105万农民从中受益,人均增收105元以上.可以说,这36条龙的发展,向我们显示了一条农业产业走向市场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7.
张龙  张新文 《探索》2023,(5):149-162
农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经营村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川西Z村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营村庄构成了村集体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经营过程来看,经营村庄包含了经营土地、经营产业、经营项目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营土地通过土地整治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土地资源价值显化,且经营土地构成了经营产业和经营项目的资源基础。经营产业以三产融合的方式促进了村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了农民就业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且经营产业塑造了经营土地和经营项目的目标指向。经营项目通过项目竞争吸引了上级关注并获得了项目支持,同时经营项目为经营产业和经营村庄提供了强力支持。从经营条件来看,村社自主性机制、内源性发展机制、分配正义机制三者合塑了经营村庄中村集体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村社自主性在提升内部整合能力和外部博弈能力的基础上塑造了经营村庄与农民共同富裕的主体能动性。内源性发展在动员村民参与、保持村庄开放性以及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构成了经营村庄和农民共同富裕的动力来源。分配正义通过制度与实质意义上的分配正义缔造了经营村庄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Z村经营村庄的实践给其他村...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08,(Z1)
30年前中国改革的第一步发轫于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大胆尝试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不但发展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了当时"解放思想"的一次垂范。当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中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30年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次.人们的目光又将投向农村。  相似文献   

19.
千元村的崛起关键在于选准发展路子"七五"期间,宜春地区农民收入连续多年以"两位数"速度递增,到199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2元,出现了57个村人均纯收入破千元大关.五十七个村,除少数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竹木资源外,大多数村无明显的资源优势.且地理分布于不同区域,既有丘陵山区,又有平原城郊,具有广泛代表性.他们启动经济的方式、途径各有千秋,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区域发展路子.1、走开发农业的路子,主攻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荒水开发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经营土地收益.上高县蛇尾村在抓好以内涵挖潜为主发展常规农业的  相似文献   

20.
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收入来源,而土地使用效益是衡量农村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农村解决好了土地问题,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本文试从我党领导的三次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制度变革中找到可借鉴之处,以有利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