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选人工程”是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关键邓小平指出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长治久安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关键在人。”从目前选拔任用干部的情况看 ,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一些地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很严重。而吏治腐败又是最大的腐败 ,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的腐败不彻底根治 ,党将不党 ,国将不国。为此 ,加强领导干部的用人制度改革就成为迫在眉捷的问题。必须坚持“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方针 ,严格掌握用人标准。1 民主选用领导干部民主选拔领导干部 ,要注意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江泽…  相似文献   

2.
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贿选现象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年来各级各地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件来看,选人用人中存在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贿选等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潜滋暗长,直接冲击着正常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扭曲了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防范和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根除吏治腐败,关系到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是我们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所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吏治,指通过对官员作风和政绩的考核,从而形成的对官员选拔、任免、监督、弹劾、惩戒的体制。吏治的实质是通过对官员队伍的治理,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国家的治理,实则是治吏。吏治是否清明,实属国家盛衰之系,安危之计,存亡之道。吏治为国家治理之源头,吏治为百治之首。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事实说明,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当前,吏治腐败已成为影响人心得失的主要矛盾,已成为最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已成为制约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澄清吏治,赢得人心,必须选…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腐败。”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切实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水平,有效防止和克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弊端及不正之风,是当前党建领域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而买官卖官则是最大的吏治腐败。其一,作为一种合谋腐败行为,买官卖官在行动机制上的第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强调买卖双方达成合意,有较高的安全边际。买官卖官在行动机制上的第二个明显特征就是,  相似文献   

6.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在反腐高压之下,一些干部还继续贪腐?一些干部仍能继续被"带病"提拔?这能否说明:反腐力度大、富有成效,而防止、根除干部腐败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适时加大"治本"的力度。"治本"的目的,是形成干部不能腐的制度环境。完善党内制度体系是"治本"的总要求。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是"治本"的核心。加强决策与权力运行监督是"治本"的关键。摆脱"运动式"管党治党的影响是"治本"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上,常听到有同志称自己是个一般干部,无官无权,想腐败也没有条件的说法.言者目的也许表明自身不存在腐败行为,但说法不妥,因为腐败是"想"也"想"不得的.对于任何一名党员来说,即使没有腐败行为,但如果滋生了"想"腐败的心态,也是十分危险的.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层干部"微腐败"主要是指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利用体制赋予的极其微小的职权影响力为自己或他人牟取数额相对较小的利益的腐化堕落行为,其具有实现腐败的职权较小、腐败的程度较低、群众的被剥夺感高等特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干部"微腐败",后果不"微":它侵害贫困农民的切身利益,啃食贫困农民的获得感,诱发贫困农民对党的信任危机。导致农村基层干部"微腐败"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基层干部纪律意识淡薄,权力过分集中,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有效监督缺失。治理之道在于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纪律意识,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制度,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执纪监督。治理农村基层干部"微腐败"不是为了惩治几个"微腐败"分子,其根本目的在于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9.
庆典似灾     
《团结》2001,(4):45-45
《半月谈》日前发表署名文章说,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狠刹大吃大喝之风,但这股歪风却依然刮个不停,有人竞因此醉死在酒桌上,某局长醉死歌舞厅的事件,也曾轰动全国。这些干部之所以敢于如此放肆地大吃大喝,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招待费给他们托底。招待费不仅为领导干部大吃大喝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其他一些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的领导干部将私人花销列入招待费报销范围,有的腐败分子甚至把嫖娼费用也列入招待费开支。在一些单位,招待费成了无底洞,什么肮脏的东西都往里塞。文章说,怎样才能制止  相似文献   

10.
最近,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对江苏省纪委的一次调研会上指出,现在不少腐败案件一经查实,往往就是大案要案,要建立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干部小违纪的时候就能及时发现,就有人管、有人抓,防止滑向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1.
说起腐败,人们常把眼光聚积在级别高的大干部身上。其实,小干部的腐败也不可小视。原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实验室副主任柳振安就是一例。据报道,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柳振安在负责故宫地库空气检测、故宫午门等地点彩画修缮、故宫琉璃脊件修复和保护中受贿人民币2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柳振安不过是基层单位里的中层干部,且是副职,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干部竟然受贿24万元,说其腐败疯狂恐怕一点也不为过。搞腐败的人都是由贪欲膨胀而起,而不在于官大官小。只要起了贪心,哪怕是比芝麻粒还小的小官,也会有蛇吞象的欲望。小干部也有着腐败的条件,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12.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惩治腐败,必须从整肃吏治开始,而整肃吏治则必须从严惩买官卖官开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强调,重点开展买官卖官问题专项整治,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氛围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如何整治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六抓”。  相似文献   

13.
袁刚在《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期撰文指出:干部官僚腐败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作奸犯科的贪官污吏,不仅法理难容,就是其自身也怕见阳光深自潜藏。然也有人钻制度法律的空子,依靠制度漏洞长期侵吞国家资产,吃体制饭,堂而皇之地腐败,人  相似文献   

14.
从目前我国查办腐败案件的实际情况看,凡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地方,都是廉政文化建设薄弱、缺乏崇廉文化氛围的地方。在那里,不但有的干部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而且一些普通百姓也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是“傻瓜蛋”; “腐败人人有,不露是高手”,能受贿、善遮掩的贪官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人们把办事送礼奉为行为准则,认为  相似文献   

15.
道光朝士民捐纳始于河南巡抚鄂顺安,后由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说动道光帝以"海防捐输"的形式在全国大规模实施。道光朝捐纳,只看银两不问流品,长达九年而不止,致使道光朝吏治腐败不堪,也进一步加速了清王朝中期衰败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大庆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张连富撰认为 ,如果依照对法律的关系的角度去审视腐败现象 ,那么所有的腐败行为均可区分为违法性腐败和政策性腐败两种类型。违法性腐败应指那些国家法律明确禁止的国家公职人员的各种以权谋私的行为 ,而政策性腐败则是指一些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干部待遇标准偏离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大力向少数领导干部倾斜的情况。政策性腐败也是以权力为依托 ,在车子、房子、票子等方面制定并认真落实给少数领导干部以较高待遇的政策。有些地方的干部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干部 ,如果对人民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 ,或只以空言许诺 ,…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央反腐力度不断加大,逢节送礼的不正之风受到极大遏制。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职工节日福利也被取消,这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不该借反腐之名拿掉职工福利,也有人认为"反腐不反职工福利"是特权思想在作怪,是打着民意的旗号为腐败行为辩护。应当确立福利的合理范畴,区分福利腐败与正常福利的界限,使薪酬和福利设计摆脱暧昧、灰色的性质,改变福利随意发放和定位不清的现状。福利腐败的治理必须运用法治思维依法进行,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必须注意区别对象、合情合理。通过具体的规章制度管理好福利,是治标;最终实现福利的法治化、正规化、制度化,则是治本。  相似文献   

18.
<正>越是艰苦环境,越能磨炼干部品质(二○○六年九月十三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韩非子也说过:"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古往今来,将才良相大都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欠发达地区、工作复杂的地方、挑战性强和困难较多的领域是培养干部的一个重要部位,也是选人用人应关注的地方。哪一个干部能在这些地方和广大干部群众同甘共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0)
干部的"天花板"困境,是对达到一定级别的干部在晋升方面无望状态的一种描述。干部"天花板"困局不仅使得一部分干部因"前途无亮"而诱发腐败动机,而且会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事制度的滞后及干部政策理解的片面化是造成干部"天花板"困局的主要原因。"天花板"现象的有效消解不仅需要进行"思想寻根",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也要"制度塑形"弱化"天花板"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20.
近段时间,关于"数字造假"的报道和评论屡见媒体,起因一是源于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先后四次公开强调预防和严惩统计数据造假行为,并表示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二是源于国家统计局先后对重庆市永川区、山西省河津市、甘肃省玉门市涉嫌违反统计法,干预企业独立真实上报统计数据案例进行公开曝光. "数字造假"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屡禁不止的顽症.应该说,目前在某些地方和部门"数字造假"仍普遍存在,甚至相当严重,致使统计的目的在一些干部那里被扭曲,数字统计成了某些入获得好处的工具,统计数据成了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显耀政绩的标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