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口供的证明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有罪的供述,关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和揭发同案被告人的攀供。口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客观性,这也是口供得以发挥证明作用的基础。由于口供的来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必须对口供的证明力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2.
王鹤松 《学理论》2013,(13):111-113
刑事辩护制度作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重要途径,是《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关注,其改革和完善也是此次刑诉法修改的亮点之一。侦查阶段辩护人地位、律师会见、律师阅卷等老生常谈问题在本次刑诉法修改中孕育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次修改基本上做到了与《律师法》相关内容的衔接,有利于突破刑事辩护在现实中的瓶颈,彰显我国司法制度的民主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慎言沉默权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否应该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刑事诉讼上的沉默权,目前是争议颇大的话题.赞成者认为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符合法制的发展道路和总体趋势,有利于我国法律与世界法律接轨.然而,仔细思考我国现阶段法制发展状况的实际后发现,在我国现阶段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为时尚过早.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通过阐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区别,论证了对未成年人适用不同于成年人监视居住制度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建立区别于成年人监视居住的未成年人监视居住制度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5.
焦悦勤 《理论探索》2007,(5):150-153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在多方面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保障,但是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突出表现为未从根本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聘请的律师或辩护人行使权利缺乏程序保障,强制措施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刑事辩护风险过大,等等。完善我国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制度,应当确立不利益禁止变更原则,设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建立有效的侦查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是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有力措施,但同时它也最容易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侵害。在当事人遭受强制措施的侵害之后,如何及时挽救被侵害人的权利,恢复当事人的利益、保障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人权,是刑事诉讼制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赋予被采取强制措施者对强制措施提起异议的权利,特别是侦查阶段强制措施适用较少受到制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建立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异议机制。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制度是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普遍肯定的一项刑事诉讼基本制度。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求得刑事诉讼结构的平衡。本文对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吸纳沉默权制度之可行性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国军 《学理论》2014,(7):114-115
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基本原则的"新的刑事诉讼法",极大地扩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在诉讼活动中的权利。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转变传统"重打击、轻保护"的司法观念,在追诉犯罪的同时,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利,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回应权利扩张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瞭望》2002,(Z1)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肉刑是指采取各种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体肌肉或器官造成痛苦的别具和方法,如捆绑、吊打等。变相肉刑是指用直接伤害身体的肉刑以外的方法和手段,如车轮战、长时间罚站、不准睡眠、日晒、雨淋等。  相似文献   

10.
保释作为无罪推定原则衍生的重要诉讼制度,在维护人权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罪推定、权利保障和控辩平衡等是保释的基本理念.在比较分析保释与取保候审的差别后,可知我国的取保候审不能从根本意义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原因是其程序的制度化设计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基本理念与现代意义上的人权保障相冲突等.在吸收保释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我国取保候审中存在的不合理方面进行改革并使之完善,以便推动和促进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得到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左勇 《学理论》2010,(20):128-129
审判公正是刑事诉讼的核心理念,而审判公正的实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判制度的完善。审判制度的科学合理设计有利于刑事当事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的权益。刑事诉讼只有建立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起诉机关实现平等对抗、法官真正处于中立地位的基础之上。公正审理和裁判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许志 《理论导刊》2003,(10):48-49
学术界关于沉默权的含义有过激烈的争论。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所享有的针对侦查人员、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保持沉默或者拒绝陈述的权利。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刑事司法正当程序的重要保障。沉默权体现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民主,是司法文明的必然要求和人权司法保障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安晓玲 《理论导刊》2001,(10):48-49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诉讼法在保持打击犯罪的力度下,增加了辩护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侧重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这是我国法制制度民主化的一个重大举措。但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实际情况的一些新变化,我国诉讼制度又面临新的问题:沉默权是否应引入诉讼制度,这引起了司法界的广泛关注。辽宁省抚顺市人民检察院在全国率先大胆将沉默权引入诉讼程序。他们在《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规定,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允许其保持沉默。对这一…  相似文献   

14.
孙桂华 《学理论》2010,(17):117-118
贿赂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犯罪,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身份、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贿赂交接方法的诡秘和反侦查等原因,致使认定贿赂犯罪的证据与其他经济犯罪以及一般犯罪的证据在证据的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非法证据问题往往成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企图开脱罪责、逃避制裁的最大理由。因此,研究贿赂犯罪中非法证据的表现形式及危害性,对于解决贿赂犯罪中所面临的证据采信的困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冰 《理论探索》2020,(4):120-128
在对被告人阅卷权的争论中,实务人士担忧被告人翻供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种"翻供恐惧症"在刑事司法中有普遍的现实表现:竭力寻求限制翻供发生的对策,赋予翻供畸高的代价,有意忽视翻供对案件审理的价值。"翻供恐惧症"的原因主要包括:供述自愿性难以保障,口供中心主义产生的负面影响,庭审缺乏实质性内容。破解"翻供恐惧症",应当确立尊重被告人行使辩护权、决定翻供与否的观念;充分发挥被告人权利保障制度应对翻供的作用;提升刑事侦查水平,摆脱对口供的片面依赖;合理运用证据规则,削弱被告人翻供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6.
李忠民 《理论探索》2006,(3):147-149
刑事被诉人包括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及审判阶段的被告人,其诉讼义务与其实体义务的区别是:产生原因不同,产生时间不同,相对主体不同及制裁方式不同。纵观人类诉讼史,被诉人的义务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的逐渐合理化的过程。被诉人诉讼义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忍受义务、到场义务和对质义务。  相似文献   

17.
在现阶段中国刑事法中,作为程序公正应有之义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很有必要。我国侦查实践中,刑讯逼供、非法收集证据等一系列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现象屡禁不止,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以保护被告人权利为主导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一定因果关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是符合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主导价值观念和重视公民人权的主流趋势的。  相似文献   

18.
翻供作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逃避法律制裁的常见表现形式,常常会导致案情复杂化,尤其是在侵财和职务犯罪案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此,侦查人员要做到换位思考,超前预测,针对侵财型犯罪嫌疑人日后可能翻供的具体情形设计出相应的侦查对策,以切实提高侵财案件的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特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特权是一切崇尚法治的国家所必须坚持的刑事司法准则,也是法治国家公民所享有的重要的宪法权利.自美国宪法正式规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特权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及诉讼能力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正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同样有必要确立这一特权规则.为此应当废除中国刑事诉讼法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如实供述义务,建立和完善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特权有关的配套规则,同时在宪法上将这一特权正式确立为公民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证据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定罪量刑有着重要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注意刑事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特征,并结合各种证据的自身特点,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综合审查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