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环球时报》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吴韦材的文章称,“专家”泛滥危害中国百姓。文章说,“专家”泛滥,这不是一个今天才开始的中国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已看到恶劣负面影响的思维误区。今天经济蓬勃的中国,或许也是对应市场上的需要,各类“专家”满天飞。只要有利益可图,企业与媒体就能把“专家”请出来齐齐炒作,在经济谋取活动上,再添加权威、正宗、经典或文化的声望指数。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重读《乡土中国》有助于我们从方法上解构中西文化争论的中国社会之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建构了基于文化自觉思想的社会学方法论,这不仅是费老学术思想上的一次大飞跃,且是当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出的共同要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发现社会:费孝通破解中西文化冲突之争,文化自觉的社会根基;深入农村:费孝通解读中国社会大历史,《乡土中国》的主题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模式怎样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活中产生出来";超越乡土:费孝通成就社会学想像力,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新儒家;超越文化;超越方法。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方法论构筑了他用生命、思想和乡土共同凝结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3.
严复的《天演论》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线性发展观,为中国在20世纪对时间神话的崇拜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国在“他者化”过程中,更多强调了社会现代化而忽略了文化现代性。受此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从创作到研究层面都产生了诸多问题。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变革需要打破时间神话和“现代性”光圈,发展新的研究范型,开拓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感悟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原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后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谁的声音     
《天津支部生活》2007,(12):56-56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王长江在《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关于“和谐”这个概念的理解,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一种相对普遍的说法是,我们社会“四十年前比现在要和谐”。还有一种观点.则把“和谐”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和”相提并论,认为强调“和谐”就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9,(11):50-51
袁跃兴在9月17日的《文学报》上撰文指出:日前,《人民日报》等开展“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千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舷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昂贵,他们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期待是“电影票、演出票、书价等再低一些”。在当前“文化消费过于昂贵”的背景下,多少平民百姓能够走进剧场,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文化艺术不只是专家、艺术家以及少数精英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中国朝着世界大国方向的崛起是可以被管理的。这不一定会引发德国和日本当年崛起带来的恐怖。为中国的崛起干杯吧。”1月11日,提前出版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少见地为中国崛起“欢呼”起来。许多专家指出,每期发行量高达500多万的《时代》周刊,相当程度上代表着美国甚至西方主流社会的声音。《时代》杂志的报道表明,“中国威胁”以及“遏制中国”,已经不是西方看待中国“最时髦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责任”或“中国的崛起可以管理”之类的字眼,实际上已经接受中国的崛杞。但也有分析指出,中国和西方未来“竞争”的磨合期仍将是长期的。《时代》周刊的文章同时称,“(对中国崛起)也不要感到过于安逸”。  相似文献   

8.
文化资讯     
《共产党人》2010,(11):14-14
《月上贺兰》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 5月25日,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在广东省广州市圆满落幕。第十三届“文华奖”同时在此间揭晓。“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的最高奖项。其中,《长生殿》《我那呼兰河》《老子》《成败萧何》《寄印传奇》《红帆》《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风雪夜归人》《生命阳光》《霸王别姬》摘得文华大奖;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2,(12):64-64
饶毅在第3期的《民主与科学》上撰文指出:中国近几十年来,虽然总体进步很多,却出现钱学森先生之间:现代中国几十年为什么不能出现杰出的人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有重大缺陷。美国文化希望青年有自信、有特长,提倡“创新”;中国文化希望青年要成熟、要聪明,提倡“识相”。关国的盖茨、乔布斯等大都在年轻的时候,得到环境的允许、社会的鼓励,意气风发,左冲右突,打拼出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高玉 《理论学刊》2002,(3):122-125
《白鹿原》写出了中国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但它又超越了传统的阶级分析的窠臼,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第一个不用“地主和农民”二元模式来写农村的长篇,真实地表现出了我们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内涵。就此来说,《白鹿原》具有“史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军队党的生活》2010,(2):79-79
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2.
苑焕乔 《前线》2013,(1):94-95
因关注中国的琉璃文化,一段时间以来,翻看了《元史.百官志》《琉璃厂沿革小考》《宛署杂记》等古文献,从中看到了“中国琉璃之乡”——京西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历史沿革、兴盛轨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对奢靡产生的危害历代统治者也有一定认识,颁布过许多“禁奢令”。以令禁奢中国传统思想一直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唐代诗人李商隐则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进行总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重庆被人称作“文化荒漠”。可短短几年,重庆已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地标”:如火如荼的“唱读讲传”、川剧《金子》、大剧院的芭蕾舞、走向全国的“红岩联线”、杂技《花木兰》远赴美国演出、《摩尔庄园》畅销上百万册……  相似文献   

15.
曾毓成 《湘潮》2014,(10):50-50
《新民主主义论》,系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最初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发表于1940年2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登载此文时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前,《新民主主义论》在湖南印行过单本行。  相似文献   

16.
“一元”论     
弓克 《新长征》2007,(4):4-8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孔子学会执行会长、吉林省孔子学院院长弓克教授,长期以一,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思考,并适应现实社会需要,总结、概括、提炼、创新、批判、继承、发展传统“纲常”理论,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纲常”新论——“一元、六本、十德”论。其中“十德”论和“五本”论部分已先后在2005年第24期、2006年第6期《新长征》杂志上发表。发表后,社会反响热烈,并分别被《新华文摘》和《光明日报》转发。本期刊登的是“一元”论,供读者在研究传统文化中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18.
据《解放日报》刊登的葛兆光的文章说,作为传统的“中国文化”有5个特征非常明显,这些文化构成了中国,尤其是汉族中国文化的特征,使汉族中国文化跟其他的文化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12,(1):58-58
潘真在11月4日的《联合时报》上撰文指出:“文化”究竟是什么?据说,有关“文化”的定义不止200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显然,“文化兴国”“文化强国”之“文化”主要指精神,而非物质。可是,为何国人总在用物质的标准言说文化?比如,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第三大电影生产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