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强大惯性力量,构成了以"家国"为网络的血缘乡村社会结构,而血缘村落又以宗族关系为核心力量,建立起了共同的地缘关系,由此形成了宗族大院的民居形态。师家大院,是在师氏家族构成的血缘宗族村落中建立起的大院民居形态,在中国传统伦理制度和封建宗族文化的综合作用下,结合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出了血缘宗族纽带中的窑洞民居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
多一份理性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是在以血缘、家族、仁义为本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重伦理轻法治、重整体轻个体、重传统轻创新的特征,尤其在价值判断上,以情感为机制,以好恶为标准,排斥理性的文化倾向十分鲜明。因此,情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判断的主导地位,理性往往是次要的或从属的。这种情感文化以“发乎情,止乎礼”为原则,以“感动”、“感人”为目的,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方法,有浓厚的情感思维、形象思维的色彩。相反,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完全崇尚理性思维,在他们那里,…  相似文献   

3.
家族是古代中国的基本伦理单元,具有血缘流转与权力交接两个主要功能,并体现出鲜明的排他性特征。家族延续所依赖的宗法原则,逻辑地产生了利用亲缘身份从政治中获得力量和实际好处的寻租空间。依据家族的血缘网络,古代政治构建了"社稷"结构,但这一由"家族"与"社稷"嵌套而成的结构始终没有成熟的制度依托,且造成了家族(间)行为的规范与乡里(基层)治理的缺位。相较于以制度填补真空的现代做法,古代中国的"家族"通过前期的自发聚集和后期的法定组织这两类形式,逐渐演变为地域性的自治组织"宗族",以地域与谱系共同作为准入门槛;而内含的"宗法制度"、"宗法秩序"更与"宗法精神"一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特有的宗法政治文化,对古代中国的家族治理与乡里治理产生了同时同因的维系作用。总的来说,在政治层级结构意义上考察宗族,在政治文化意义上考察宗法,对理解作为政治集体的家族如何共同行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具有整体主义特质。这种整体主义特质,在经济层面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制度层面生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制度,在文化层面衍生于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结构。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也展现为以整体主义为指向的价值原则,其中,"仁"和"礼"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了群体本位原则;"公私之辩""义利之辩"和"群己之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侧面,则分别呈现出尚公、崇义、贵群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构成了整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要义,也为新时代中国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乃至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沿着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这一研究视角,以血缘联结与经济分化的二维变量,考察了北镇的村庄社会结构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北镇的村庄呈现低度的村庄社会关联,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联薄弱、经济分层日益凸显,是一种分散且分化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形塑了激烈的派性斗争,富人主政日趋普遍化;农民转向自我中心的个体本位,权利与义务失衡,村民集体行动能力薄弱,村庄治理陷入公共品供给"搭便车"、农民谋利型上访凸显等困境。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丹 《理论探讨》2005,(3):122-124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在某些方面有互相融合的生长趋势。一是现代民主的发展取向———科举与选举的融合;二是现代治理国家的制度取向———礼制和法制的融合;三是现代国家权力制衡结构的发展取向———五权分立制;四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革命———"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五是协同性思维的产生———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9,(12)
中华家书文化,是指以传统家书为载体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中最具情感特色的部分。从精神层面来说,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从中华家书文化中主要是传承家国担当精神。在实践行动上,要对家书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提倡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提笔写家书,把爱写出来,用家书文化扮靓我们新时代的多彩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亲情色彩,亲情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现在乃至未来。由于在国家制度的形成中保存了浓厚的血缘因素,中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亲情文化传统。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不可化解的血缘家族情节。这种文化与民主政治的平等价值难免产生矛盾与冲突,在权利使用方面难以抵制人情、关系等消极影响。但亲情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她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资本基础,也有利于增强政治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思想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学理论》2011,(9):1-4
9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了特有的政党文化。追根溯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内在源泉;近代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洗礼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外来流源;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和传承,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走出了东西"两种文化"的困境,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思想精神新支点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必须从我国国情的大背景出发 ,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创出自己的特色 ,在个性化上做文章。中华民族特色企业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企业价值观、行为准则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必须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 ,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要继承 :第一 ,团体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家族内 ,以家族利益为最高目标 ,强调家族团体重于个人 ,个人无条件服从家族团体 ,强调家族内部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和谐与稳定。我们要吸收这种持续几千年的…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2)
钱学森精神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士人"文化传统对钱学森人格的塑造。在梳理钱学森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出钱学森对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传统的继承,分别是理想精神的高扬、精英意识的弘扬以及家国情怀的凝聚。在继承的基础上,钱学森的一生极大地发扬了这种传统,从而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制约农民合作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农民一直保持着互助合作的传统,但从合作的范围来看,这种合作局限于血缘和地缘范围内,是村落熟人社会中的合作,而非西方的集团式合作。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农民面对的是统一的社会化大市场,农民的合作也需要由传统熟人社会范围内的合作走向现代的以契约为主的超越血缘和地缘的陌生人之间的团体式合作。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阻碍农民合作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因素,其中包括农民的"分散性"、农民的"自我主义"和农民特殊的公平观。当前,在政府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势下,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制约农民合作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而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改变农民"善分不善合"的现状,才能真正帮助和引导农民重新走向合作。  相似文献   

13.
韩来敬 《学理论》2010,(8):71-72
在人学发展的历史天空下,东西方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东方人本思想以儒家人本思想为代表,它确立了东方文化的历史基调,形成了以集体为本位的东方文化传统;西方人本主义与之相反,则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文化基因。在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历史流变和社会文化价值日趋多元的情况下,挖掘东西方人本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对于和谐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精神,不同的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精神内涵,西方的公共精神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之中,而对于家国特色明显的传统中国来讲,公共精神孕育于国家与乡土社会之中,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朴素的社会交往得以延承。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应该在中国特有的语境和时代特征进程中展开,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引领,通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特征结合、政治认同与社会认同结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去探索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姜明明 《学理论》2015,(5):38-39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连绵不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中国的传统诚信文化在历史上呈现出"传承—变迁—传承"的变迁模式。纵向把握诚信思想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分成殷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传统诚信文化是基于血缘、宗法和等级为特点的农业社会,它以儒家诚信观为核心,在与各个世代环境互动传承中丰富传统诚信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家族化的村落中,家族是村落秩序中的核心结构.通过与他姓家庭联姻以及家族之间相互建立姻亲关系,形成一个以血缘、亲缘为主的家族权力网络.家族对村落的权力支配在纠纷解决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平时难以显现的权力在纠纷中以策略化的方式实现控制.可以说,家族与村落秩序之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家族建构了村落秩序之同时,又实现了村落社会的家族治理.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从而对军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为此,研究青年军人价值观的变化,对稳定部队,提高战斗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军人价值观的变化 1.由传统的重义经利转变为义利并举。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是以家族、团体为本位。在“家族本位”中,“义”是一种道德规范,指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而“利”则是物质利益与功利。重义轻利是封建社会儒家推崇的价值观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民经济互助实践的组织纽带,由传统情感联结基础上形成的血缘、地缘、业缘共同体逐渐向现代利益关联基础上催生的抽象共同体拓展。利益与情感共同体建设是农民经济互助得以彰显中国底色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中国方略,在新时代具有特殊重要性、组织功能性和底色独特性。以村企共建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项目制精准扶贫为例,通过对其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现,情理与法理融合下的公私协力是农民经济互助新型组织模式的完善方向。利益与情感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诉求在于推进弱者受助、增进互信水平和培育互助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文化“资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以企业价值观为实质,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精神现象、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经济文化。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注定了企业文化对民族传统基因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代云 《学理论》2009,(5):24-25
墨学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宗法制出现危机;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表现为西周礼乐文化出现形式化、僵化的现象,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脱节。墨子继孔子之后对西周遗制进行批判,包括了对血缘政治、对礼乐文化、对“天命”观、对丛林法则以及对国家合法化暴力的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