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亚娟 《学理论》2013,(18):51-52
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意向性学说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它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者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在现象学里,"意向"(intending)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与对象意识的关系。意向性是现象学里必不可少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意向性学说对胡塞尔的哲学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他看到了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6)
自布伦塔诺最初谈论意向性以来,关于各种心智活动(诸如梦想,信念,爱与恨等)所指向何处,对于意向性的指向性问题以及相关的意向对象的问题有众多争论。本文通过心灵对于认知对象产生的反应,以意向对象为研究进路,探讨意向性的非存在问题,同时,从量化与真理性的两个方面非存在问题进行论述,讨论量化与非存在之间存在而关系,以及如何对非存在的真理性问题做出解释从而为意向性非存在问题的存在性提出突破。  相似文献   

3.
实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揭开了哲学上后现代性取代现代性的序幕.海德格尔既反对本质主义又反对实用主义.他关于实用主义与本质主义之间具有深层关联的观点,成为后现代哲学家激进批判现代性的理论起点.利奥塔通过对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两个不同方面的拆解,成功点破了本质主义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普遍模式的奥秘.福柯则揭示出,在现代性条件下,文本和权力关系怎样通过话语对社会和它的文化生产行使着一种有效的控制.德里达把文本看作是与外在权力无关的东西,既表明了他与福柯之间的重大分歧,也推进了海德格尔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同时还把哲学拓展到文学领域.本文试图在所有这些方面建立起联系,并且把追溯的源头引向古希腊哲学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4.
青年海德格尔:从神学走向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发展与转变是理解他全部哲学进程的基础,在大学学习阶段,海德格尔从神学转向科学,再从科学走向哲学.从神学到哲学,完全有可能是海德格尔此时内心中发生出来的真正向往,他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健康这一外部原因.但是青年海德格尔走向哲学生涯,并非一种早已决断的目的论意向,而是一个思想生成过程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人的认识具有意向性活动的特点,意识的意向性行为在对感觉材料的加工整理过程中赋予感觉材料以意义,并使它们成为意向性活动的对象化内容显现于人的意识并为意识所体验.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对象作为实践客体,在交往实践中成为多重主体交往得以发生的中介客体时,交往实践活动建构对象的意义,实践决定相对于多重主体的多重意义.从对象意义来源的视角,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实践,认识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当代以经验论、意向性理论、存在论为代表的语言意义理论强调了语言意义的认识维度、存在维度,却没有直接说明语言意义的伦理维度。通过对当代语言意义理论的批判,可以揭示出语言意义的伦理维度。语言意义不但有伦理维度,而且是语言其他意义的根源。语言的伦理意义具有本源性,它是语言作为对话关系的直接意义。对话是他者呼唤我,我回应他者的责任关系。对话的责任关系是研究语言和意义的根本性条件。对语言意义他者伦理维度的揭示,有助于开创一种新的语言伦理学,它强调语言以对话伦理为场域,伦理以对话语言为基础。在对话的联结中,生成了责任主体,语言和伦理也在责任主体的生成中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7.
斯蒂格勒认为,在法国技术哲学中,吉尔的观点是以技术系统总体决定技术发明来思考技术的进化,古兰则是主张在人的意向和物的规律的关系中讨论技术的客观趋势,而西蒙栋的研究对象已经是大工业中的技术客体的自身动力和异化问题。然而,这三位学者对技术的批判性反思的深度是贫乏的。为此,斯蒂格勒让我们关注海德格尔在存在论构境中对技术的批判:技术原来是人的力量,可在西方世界的总体性完成中,技术却畸变为一种毁灭人类自己的力量。所以,必须拒绝技术中心论,必须当心技术干预的无度。  相似文献   

8.
中西传统哲学思维的差异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以主体自身为思维对象,重点使用道德理性的悟性方法,旨在建构一种人生智慧的主体意向性思维的哲学。而西方哲学则崇尚主客二分法的思维方式,其一开始就重视自然理性的分析方法,因而在总体的思维模式上,是一种追求客观智慧的对象性思维的哲学。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西传统哲学的相互融通也在相应加快。未来的整合创新的全球性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然理性的对象性思维与道德理性的主体性思维的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9.
詹姆士与海德格尔虽然分属不同的哲学传统,但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来重构世界框架。詹姆士的纯粹经验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都在试图寻找某种超越于主、客的东西,以将这两者纳入一个逻辑一致的体系。虽然两人哲学观点、论述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是,他们在解决主客二分问题上,都以连续性替换了间断性,并用相似的手法重构了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社会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悖论而难于解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实践、交往和社会关系来考察,可以对我国现代社会语境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出新的阐释。一、个人与社会构成共生、互动辩证关系的学理分析(一)实践: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存在论基础首先,实践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相互同构的存在论  相似文献   

11.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12.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13.
直接经验主义是杜威思想早期的一个概念,也是杜威在尝试着建构自己的经验理论,反对传统哲学的第一步,它是打开杜威"经验论"大门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杜威将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通过强调直接经验的直接性、关涉性以及与反省经验之间的连续性,来弥补传统经验主义的缺陷,进而批判理性主义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哲学的当代意蕴是在他回归到对"哲学"本性的历史追溯过程中实现的.在他看来,所有的哲学含义上的问题都以特定的方式同哲学本身持存着始源性的关联,这种始源性本质关联显现着哲学的内在规定以及这一规定所承载的哲学命运.海德格尔对当代哲学发生作用的功能与方向都内在地包含于他对"哲学"的诠释之中.  相似文献   

15.
实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揭开了哲学上后现代性取代现代性的序幕。海德格尔既反对本质主义又反对实用主义。他关于实用主义与本质主义之间具有深层关联的观点,成为后现代哲学家激进批判现代性的理论起点。利奥塔通过对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两个不同方面的拆解,点破了本质主义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普遍模式的奥秘。福柯则揭示出,在现代性条件下,文本和权力关系怎样通过话语对社会和它的文化生产行使着一种有效的控制。德里达则把文本看作是与外在权力无关的东西。所有这些方面应建立起联系,并把追溯的源头引向古希腊哲学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6.
冯银山 《学理论》2012,(21):157-158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并不是把艺术品作为aithesis的对象(即作为感性理解的对象),而是将其从广义上命名为审美体验的对象。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俨然成为他本人及诸多哲学家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海德格尔这里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究被赋予了存在主义立场和现象学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对西方思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诊断,认为西方哲学史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德里达的这一思想:第一,逻各斯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以存在论问题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第二,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差异问题上的观点给了德里达走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契机;第三,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德里达提供了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列维纳斯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他认为西方哲学本质上是"同者"哲学,具有内在的征服和暴力倾向,它呈现为对于对象"本质"的无限探求。同者的世界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它的危害只能用"他者"的态度加以化解:社会是个人的多元化组合,不能够被归为总体同一性;面对"他者之脸",无限责任自然产生。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对政治哲学最重要的影响是给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多元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2)
海德格尔与卡西尔虽都将空间的解释权赋予人类自身,但在还原的路径和理论的归宿点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的空间理论南辕北辙。海德格尔将空间视为"此在之空间性",空间只有与此在相关联才有存在论上的意义,因而是有限的;而卡西尔则主张从人类的行为空间或实用空间中还原出象征人无限创造性能力的"符号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崔晓峥 《学理论》2013,(14):297-298
"对比"代表着中国美学的一种古典也是经典的审美取向。同时,在艺术领域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体现事物的矛盾,以冲突的方式将事物本质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舞蹈的编创当中,"对比"更是一种重要的编创技法和处理形式。而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舞蹈、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都有其共通之处,并相互借鉴。中国传统美学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它们,我们应该遵循并加以拓展,以期更加壮大我们的舞蹈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