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体系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判断标准之一,在于制度体系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能力,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通过内生性演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今天制度自信的充分体现,也是明天制度自信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有着高度的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期我们刊登邓小平的《制度好不好决定于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领会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5.
以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推动制度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具有人民性、适应性、包容性、开放性、改革性等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制度现代化,集中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突出解决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三个方面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大幕。观察此前35年的改革,一个前无古人的功绩,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制度体系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秦杭 《当代党员》2020,(1):31-3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结构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鸣政  郭晟豪 《前线》2014,(4):21-2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其中治理体系设计是基础、治理能力建设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愿景是提升治理效能,为人民增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的明确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推动制度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具有人民性、适应性、包容性、开放性、改革性等本质特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突出完成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进政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改革任务。  相似文献   

12.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制度建设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尚存在制度现代化水平不高、制度执行力不强、制度建设中公民参与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强制度执行主体的能力建设、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执政理念和目标任务。所谓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国家治理主体制定明确的国家治理目标和战略,引领和组织全体社会成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指明了清晰方向。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优势,而如何将制度优势"落地",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治理效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5.
国情     
习近平: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说,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同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  相似文献   

16.
论习近平的制度治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伟 《求实》2016,(4):17-23
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制度性障碍与制度构建和执行能力不足之间矛盾的存在,以及融入全球治理的需要,是习近平制度治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习近平的制度治理思想内容丰富、富有创见,包括重视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注重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制度执行能力的提高,注意处理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学习外国与"保持定力"之间的关系等。习近平关于制度治理的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有利于从根本上系统性地扫除改革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障碍,有助于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及其现代化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科学地理解治理及其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社会治理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培植、释放和使用好制度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笔者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充分培植、释放和使用好制度资源,在自觉认识"制度问题更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制度优势,让制度资源成为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一、应当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资源的坚实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要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20.
《求是》2015,(2):34-3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系统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指向,同时也为新时期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