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王顺强  唐波  赵浪 《学习导报》2014,(12):45-45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这位"世纪老人"祖上并无高寿者,且自幼体弱多病,但历尽沧桑,仍顽强地活到101岁。实际上,巴金对于保健养生并不刻意,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秘诀,他很难回答。或许他的长寿奥秘正是他的名言——精神快乐是人类最好的滋补品。不为名利羁绊。1993年,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他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坚决不同意,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巴金曾说:“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现代医学认为,无贪无欲的淡泊心态,有利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有安神、平衡心理的良好效果,对人的健康长寿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名人趣事     
陈永群 《廉政瞭望》2012,(14):69-69
巴金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4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千就是20多年。1993年.巴金89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这时,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释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儿子呀!”直把陈铁迪惊异得半天没喘过气来。  相似文献   

3.
1956年,上海作家柯灵写了一个反映工商业改造的电影剧本《不夜城》。到了1965年,《不夜城》遭批,巴金被选作批判人。巴金试图推脱:"我对电影是外行,请别人写不行吗?"但被以这是政治任务为由拒绝。后来他想用拖延的办法过关,也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4.
"不要重建我的故居"巴金诞生于成都正通顺街。不少国外友人和港澳台同胞,到成都时都想去巴金故居看看,但无法如愿,因为巴金故居已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请您评刊     
1956年,上海作家柯灵写了一个反映工商业改造的电影剧本《不夜城》。到了1965年,《不夜域》遭批,巴金被选作批判人。巴金试图推脱:“我对电影是外行,请别人写不行吗?”但被以这是政治任务为由拒绝。后来他想用拖延的办法过关,也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6.
1978年4月的一天,巴金收到一封从香港寄来的信件。信是老朋友潘际写的。潘际供职于《大公报》,主持副刊《大公园》。潘际约巴金为他主持的《大公园》撰稿。巴金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有些话在上海还不好写.也不好发。  相似文献   

7.
明红 《党史纵横》2003,(4):31-33
世纪良心 上海西区,幽静的武康路旁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洋房.文坛泰斗巴金居住在这座楼房里已经40余年了.在这里,他迎接过许许多多的不速之客--荣誉、灾难、劫后重生……他送走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夫人,他写出了真正的灵魂的呼号<随想录>和<再思录>.他似一位负重的攀登者,又完成了26卷本<巴金译作全集>的编校工作,交出了10篇<代跋>,气喘吁吁地登上了又一个相当的高度,真可谓"一览众山小".  相似文献   

8.
贾蕾 《理论学刊》2007,10(6):122-124
世界语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现实需要。巴金对世界语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兴趣,曾写了很多介绍推荐世界语的文章,对世界语在文学传播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他翻译了不少世界语作品,其中爱罗先珂的童话启迪了巴金的童话创作;另外,巴金本人的世界语作品在中国的世界语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世纪文人巴金所经历的这一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百年间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巴金以他独特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画卷中。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1月25日是巴金101岁生日。在这属于巴金的日子里,似山似海的鲜花,一束束都在祝福:生日快乐。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位老人历经风风雨雨,而今拥有一份难得的安宁。他的人生,映照着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运。对巴金的祝福和纪念,也是对上个世纪许多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怀念,是对我们民族经历的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索。  相似文献   

11.
<正>巴金是不含糊的:每次疗养结束,他都要执著地按规定付清费用,绝不含糊。进京参加作协主席团会议,飞机票自费这一条,巴金亦是常年坚持毫不含糊。为此大会秘书处总是  相似文献   

12.
明红 《党史博采》2003,(6):38-39
大作家和中学少女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于190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由于他对文学的天赋、挚爱与不懈追求,使得他在文学上获得了辉煌卓著的成就,成为我国的文坛泰斗。 1936年,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年轻一代对幸福爱情和生活的追求。此时,身在大上海的巴  相似文献   

13.
柳守忠 《湘潮》2008,(5):50-51
1952年3月,著名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地采访。3月22日,巴金和其他17位文艺工作者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见面。会见中,彭德怀以他的朴实和气度,吸引了从国内去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他坚定的正义立场和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感染了所有会见的同志。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重庆     
从1940年11月到1946年5月,巴金曾经活动在重庆,投身抗日救亡与争取民主的洪流中,创作了《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名篇。身在“战时首都”的巴金,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个社会一天天烂下去。他以他的作品和出版事业积极地投身到为受苦人申冤的行列,揭露黑暗,呼唤光明。  相似文献   

15.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随之,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开始了。1952年初,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动员他参加由中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春节刚过,巴金要求去朝鲜。  相似文献   

16.
巴金原名李尧棠,“巴金”这一笔名,与他认为值得纪念的人有关。1927年,李尧棠赴法国留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尧棠完成了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这本书是他为大哥写的,准备寄到上海去自费出版。李尧棠并没有想发表,所以也没有署名。当时,他宿舍隔壁住着位学哲学的安徽同学——詹剑锋,这是他作品的第一位读者。詹剑锋读过《灭亡》以后,提出寄出前应该署个作者名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汤李 《党建文汇》2008,(1):40-40
由巴金小说《团圆》改编而成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换上军装,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他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  相似文献   

18.
如同巴金见了自己的肖像画,亲笔题名"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一样直呼"季羡林",季羡林不会生气。尽管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文学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还是散文高  相似文献   

19.
巴金先生走了,他走得那样安详.走得那样平静,他抛却了这个世界的纷扰和浑浊.留下的是尘世的纷争和喧嚣。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故事     
赵兰英 《廉政瞭望》2005,(11):54-55
一个睿智的人, 一个真诚的人, 一个可敬的人——巴金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一颗现代中国的良心停止了跳动,留下了一个复兴中民族的沧桑记忆,巴老就像故乡那片土地,厚实、温暖、深切……“有你在,灯亮着;你不在,心亮着”, 让我们默默追忆巴老,捡拾起内心严肃的人生思索,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