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制度批判、现代价值观批判以及政治批判上,有着相同的政治哲学立场,这种旨趣使得两种生态政治理论具有一种先在的同源共约性.然而,从产生的自然伦理价值、地理空间和工业化发展程度上看,两者也都带有一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对我们的启示在于生态社会正义不能仅限定在资本主义革命的政治解放意义上,更重要的应该是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从资源与环境制约经济发展入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概括了第三次世界能源转型的特征及其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在第三次能源转型中的机遇及转型的艰巨性,论述了低碳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及与高碳工业化的联系、中国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指出低碳工业化将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机遇。面对存在的问题,还探讨了加快技术创新,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订有利于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彭青霞  唐伟 《学理论》2010,(7):53-55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情怀、取物有时有节的生态伦理实践精神以及制用天命的生态保护原则,在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深入挖掘和梳理阐释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自觉意识、构建节约型社会及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的加速转型,我国政府改革将步入深水区,能否在十一五期间加速政府转型,破解中国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着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西方行政生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我国政治改革的种种现实问题昭示:在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中,只有加快改造我国的行政生态,从行政的基础、模式等方面实现制度化控制,确立现代行政伦理,我们才能实现行政体制的重大创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区域实现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非均质大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出发点,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践依然沿袭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理念,割裂区域内在生态经济系统关系是难有成效的,无疑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本质上是追求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平衡,阐述了主体功能区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的共生耦合关系,并认为二者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生态伦理观照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伦理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知,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性追求,同时也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生态伦理,从更具基始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和大力提升生态伦理的理论力量与实践力量,积极应对我国生态伦理当前存在的"遗忘""虚无""缺位""乏力"等问题,跳出西方"资本逻辑"窠臼,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构建符合中国实际、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生态伦理,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命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7.
周兰珍 《理论视野》2007,94(12):22-23
生态伦理学缘起于西方,必须尽快完成中国化的过程:一是要摆脱西方话语的控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二是要确立中国生态伦理的研究重心,从"何以可能"走向"何以建设";三是确立中国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高压反腐和全面从严治党激发了中国"政治生态"的话语热潮,然而,当前的"政治生态"话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实践话语,而非学术话语。在国际学术界,政治与生态基于不同方式的结合而形成了生态政治学和政治生态学,生态政治学已发展成为包含不同理论流派和理论分支的成熟学术领域,而政治生态学则研究较少。中国现有的泛化的政治生态话语、文学化描述的政治生态话语、本末倒置的政治生态话语存在生态观的严重迷失。要走出生态观迷失的困境,建构政治生态学理论,需要在生态内涵上实现个体性评价向结构性和规则化观念的回归;在生态伦理上实现从道德整体主义与等级制向个体生命伦理与互利共生关系的回归;在生态运行方式上实现从一体化结构的单向控制向多元分化与制约平衡的回归。当然,生态学的政治价值是有限的,除了"自然正义"以外,我们还需要求助于"社会正义"作为现代政治转型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行政伦理具有正义、公平、民主的价值意义,行政伦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行政伦理建设能使和谐、生态的发展观念深入到土地行政主体的内心,并使其内化为自觉的约束力量,从而真正保护和使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4,(5):30-31
依据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条件,基于生态工业理念对新型工业化体系进行调整与重构是将来一个较长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本途径。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基于生态工业理念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当前亟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4)
西方生态传播承认生态环境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破解生态困境的议题选择和话语设置上,出现了两次转型,呈现出三个不尽相同的流派:生态本位论主张去工业化,回归农业文明;资本中心论强调运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或者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用资本的逻辑化解生态困局;市场机制论认为破解生态困局的出路在于建立生态领域的市场机制。生态传播理念的转型,既反映了生态政治实践的革新,也反映了生态政治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法治精神的构建是以一定的国家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中外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可取之处,但其理性缺陷也十分明显。正确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进程中构建我国新型的生态伦理关系,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诉求,从价值向度和实践向度两个方面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生态理性对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陶元浩 《党政论坛》2010,(15):46-47
传统思政工作确是需要转型,但是向什么方向转型、如何转型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课题。从理论上说,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属于政治伦理建设的范畴。在新时期,随着现实基础的变化,思想政治建设应重新塑造,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的政治伦理。在新时期,行政文化建设作为行政伦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绿色"一带一路"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思。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大国形象倡导各国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制定绿色"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明确政策、设施、贸易、融资、民心五条建设路径。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具备筑梦绿色丝绸之路的资金、工业化、设施建设、能源需求的四大优势,指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和海陆双向开放、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助力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现代性转型的过程、逻辑及其范武、冲突在西方社会表现得最为典型,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建设应当设定坚实的文化逻辑,培育当代农民幸福观念;寻找合适的转型形态,融合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正确安置道德范武,正视功利主义和德性追求关系;依靠法律规范,凸显乡村伦理合法性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前途命运的自觉意识,应当同文明自觉关联起来。因此,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其文明自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存续发展的根本意义,进而理解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责任。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前途命运的自觉意识,应当同文明自觉关联起来。因此,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其文明自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存续发展的根本意义,进而理解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责任。  相似文献   

19.
毫无节制、急功近利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势必会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生态危机。生态伦理是应对生态危机的伦理诉求,生态伦理体系在我国的建设尚待完善,构建我国生态伦理体系应该坚持把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升级全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设立生态伦理委员会,同时加强生态伦理的全民终生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科技论坛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南祥指出中国将主要面临十二个方面的挑战:一、面临自身人口压力,下世纪30年代,中国预计总人口将达16亿;二、面临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的压力,国际竞争和合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三、面对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制约,中国只能走依靠科技、节约资源、分配公平、适度消费、生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四、中国在实现传统工业化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赶上信息化、知识化的步伐,在实现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要完成转变;五、中国要逐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