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格尔借鉴和运用了谢林的直观原则,又赋予了直观原则全新的内容。一方面,黑格尔扬弃了谢林自我直观的感性形式,把直观设定为绝对思维的初始规定,另一方面,黑格尔又把直观设定为概念本身的反思形式,正是在直观中,概念才获得了发展自身的原初动力,从而建立起自身。黑格尔扬弃了谢林的那种没有概念的直观,把直观那个感性的形式联结到概念的反思关系,使直观本身进入到概念自身的规定,这正是黑格尔在直观概念中超越谢林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美学思想对音乐表演能够带来如下启示:建立相应的音乐表演理念,即在相对限定或者规定的音乐表演空间内,应有一种灌注全副心神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自由的和使作品从无生气、缺生气变得充满生气的再创作的观念和境界。这样才能实现音乐二度创作的真正意义,实现音乐精神内容的外在完满显现。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哲学与康德哲学有一种渊源的关系,二者又有一种本质的不同。康德哲学是一种观念论的哲学,但属于个体知性化的唯心论。黑格尔的哲学也是观念论的,但其真正的实质则属于绝对理念论。从源流上来讲,康德的哲学源自于普罗泰戈拉和休谟的主观化哲学,而黑格尔的哲学则源自于斯宾诺莎及谢林的实体化哲学。  相似文献   

4.
5.
6.
胡塞尔追求逻辑的明见性,欲从直观中找到逻辑的根据,因此,胡塞尔所走的是一条可称之为“从直观到逻辑”的道路.黑格尔虽强调要用逻辑形式表达真理、绝对,但这种逻辑在其终点处却能直观到自身,绝对得到了显现,这表明黑格尔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可称之为“从逻辑到直观”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不很明显.胡塞尔和黑格尔走的道路虽然不同,但他们却达到了相同的结果,这就是直观和逻辑的统一.他们的殊途同归表明理性活动本来是直观与逻辑的统一体,只有从活动上去理解直观规律和逻辑规律,这个统一体的全貌才能被理解.  相似文献   

7.
异质性哲学是以当代中国实践哲学作为背景的,是实践哲学路径下的一个努力。异质性反对的是同质性,但异质性本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些不同的异质性之间要形成关联或者搭界,需要直观。  相似文献   

8.
贾石松 《学理论》2009,(15):69-69
主体和客体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的问题是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9,(10)
《精神现象学》表明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自己构建自己的道路"是一条作为完满体系的、以达成"实体即主体"为旨趣的"科学"道路;并且,"按照这个方式"呈现出来的意识即"绝对知识",是在运动过程中开显自身的那种终极"目的"。而以上所谓"科学"道路的"构建"与意识运动的"呈现",实际上又贯穿着整部《精神现象学》。因此,在从"科学体系"到"绝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达成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种总体理解——一种历史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邓凌 《理论导刊》2021,(8):101-10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延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对“社会契约论”特别是其中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批判了黑格尔赖以超克“社会契约论”的“绝对知识”以及它必然导向的“君主立宪制”主宰下的“国家伦理实体”后果。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对个人必然消弭于伦理国家之中的“绝对知识”立场的超克,提倡“集体解放”的观念,最终要建立一个人与人互为发展关系的联合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了现实的个人的责任与自由、现实的社会的责任与自治、现实的国家的责任与能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潘宜协 《学理论》2010,(12):58-59
卡西尔作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符号形式的哲学闻名于世。世人皆知其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主要渊源于康德哲学一脉,却因此而忽略了其符号形式哲学体系架构中蕴涵的对德国古典哲学另一大师黑格尔之思想的内在继承。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在黑格尔哲学的精神框架内呈现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在世界历史主体资格问题上,以"现实的人"超越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奠定了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座;二是在参与世界历史的国家资格问题上,以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跨越"发展超越了黑格尔的落后民族不在场的缺陷,指出了落后国家世界历史化的特殊路径;三是在世界历史发展道路问题上,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唯一的西方化道路,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真相;四是在世界历史演进格局问题上,以"并行"图示彻底放逐了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成就了特色化和真正多样性发展的理论雏形.经过这四大超越,马克思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而且交给了东方社会以特色化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东方社会搭建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理论桥梁.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2)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摆脱了近代以来抽象思辨哲学的困境,并开始创建以实践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的新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本文试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实内涵及其可行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必须借鉴包括制度文明在内的一切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资本主义法治文明是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制度文明,它是由“内核”、“中心”、“重心”、“基础”———即:“崇尚法律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心理”、“依法治理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动态的法制”和“静态的法律”四个层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要借鉴资本主义法治文明,就必须从“基础”、“重心”、“中心”、“内核”四个方面着眼,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在立法、制度建设、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培养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法治文明一旦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以及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就将克服资本主义法治的种种阶级和历史局限性,获得新的生命,实现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部分对主奴关系的论述历来是不同倾向和背景的解读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论证,《现象学》"自我意识"章的论证所展示的不是一个最终导致所谓阶级斗争的图景,主人和奴隶关系的产生是个别的自我意识相冲突的结果。根据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阶级斗争是市民社会经济利益对立下私人性的集中表现,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尤其是特定的私有制上的。因此,即使阶级斗争与主奴关系的确存在相似性,但这种相似只是形式上。对人的社会性或普遍性存在的关注是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交集。  相似文献   

16.
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共同关注的主题,黑格尔通过伦理实体的发展试图实现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和解,马克思则通过社会发展的三阶段来解决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通过比较发现,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上,黑格尔的思想是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对黑格尔有继承也有超越,就继承来说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问题意识并在其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中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超越来说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根基上的超越,即马克思通过辩证方法实现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和解有了更为牢固的社会根基——实践唯物主义,而黑格尔的和解是在观念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郑越 《学理论》2011,(14):223-224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目前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新阐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是它仍不完善。  相似文献   

18.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之一,有必要对两者统一的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黑格尔、索恩-雷特尔和马克思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有深入论述,且三者之间也有紧密联系。黑格尔通过深入论述主奴辩证法,认为奴隶虽然在主人脑力劳动支配下劳动,但他却能够通过绝对恐惧以及劳动陶冶事物达及对自身自为存在的真理的确认,因而黑格尔将两者的统一建立在抽象的自我意识上。索恩-雷特尔通过对马克思商品形式的分析,提出现实抽象,并进一步阐明了现实抽象向思维抽象过渡的方式,将自然知识等脑力劳动概念的起源定位到了人的劳动行为上。因而,现实抽象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统一的关键。马克思指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是分工发展的结果,并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分工的消灭,个人、社会、自然知识概念三个维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就会消除。与黑格尔、索恩-雷特尔相比,马克思的解决方法是微观与宏观相辩证统一、具体与普遍相辩证统一,同时是辩证唯物的,因而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9,(11)
海德格尔在已经指明直观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能够将一个我们在某一具体的感知中进行的表达称之为真实的?就此问题对海德格尔接下来提出的一系列解释做分析,以将此问题的最终答案——表达如何真实呈现出来。海德格尔对于感知表达的两种理解一方面说明感知的表达可以是对于行为的通报,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行为本身中被感知到的东西的传述。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来达到对该两种解释的通透,也就是表达状态如何在我们的感知之物中得到充实,同时再对两种理解加以系统地小结。  相似文献   

20.
曹琳 《学理论》2011,(16):28-29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对发展模式认识上的提炼和升华。包容性增长理念是对以往中国单一性增长理念的传承与超越。包容性增长超越了以往单一关注经济增长,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超越了以往被增长,而是更多地关注参与、共享;包容性增长超越了改革开放以来单一的扶持强者的政策,更加关注弱者的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