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发自内心的充分肯定和认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和精神命脉,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它不仅对中华民族,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提升文化自信,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扬弃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加快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才能真正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3)
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从习近平主席到孔子故里曲阜视察时讲的六句话、教师节到北京师范大学时提的四句话、反对去中国化、古诗词在教材编选中的份额、纪念孔子诞辰2056年大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活动都充分显现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深刻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明确其教育的重要性、抓住其教育的关键点、提升其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3)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继经济、军事竞争后进行角逐的新领域。我国党和政府领导人也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多次强调确立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我们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需要我们对其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6.
《学理论》2014,(36)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能够帮助同学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基本观点和当代价值;能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够缓解目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缺乏、内容少的矛盾。鉴于此,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掘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和相通处,注重精神内涵的阐释,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用典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表现。习近平对《孟子》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意从伦理学角度汲取道德建设的启迪,从认识论角度借用关于趋势、规律、大局的洞见,阐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若干观点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若干主张的传统渊源。习近平对包括《孟子》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蕴含智慧的汲取和转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华夏文明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为,既有必要性,也有必须性,是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辩证统一、合目的性与合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0.
靳文 《瞭望》1992,(11)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它象滔滔江河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奔流;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象无数珍珠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烁。” 随着激越昂扬的报幕朗诵声,集“音舞诗画”为一台的大型歌舞  相似文献   

11.
正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一地域上,生活于斯的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的人群,其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各文化与宗教,在这里不断碰撞冲突,交叉整合,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从上古先民至今,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不断改易,然顽强地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没有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在人类文明史上,尚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具有如此的柔韧性、连续性。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内在自我的独特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呼声日益高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创新培育的路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石。  相似文献   

13.
史逸华 《学理论》2023,(1):40-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的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让我们从本民族文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有更加亲切生动而又准确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融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可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转化,承续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润泽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亦有理想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并且形成了丰富的修养理论,二者在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可以互相借鉴、启发。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以融媒体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类学生活动,是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环境,坚定文化自信,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需要。北二外传统文化节系列活动准确把握融媒体开放性、移动性、社群化、交互性、碎片化、时效性等特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建立了"思想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文化积淀与专业提升相结合、线上传播与线下践行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正在开拓传统文化育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正>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主题。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在国内外引人注目、广受好评,产生了巨大反响,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引。关于中华民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全面阐述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1)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提升高校服务农村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农村发展。同时,农村也为高校育人、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和丰富资源。实践证明,高校党组织开展服务农村工作是实现高校和农村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本文通过对北京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典型案例分析,对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这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传承弘扬铁道兵精神为例作深入调研与探讨,以期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围绕"三创"和农村工作实际,亳州市以文化小康为统领,以书香村居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教育,大大促进了农村综合改革发展水平。新时期农村思想理论教育面临的问题当前,农村经济收入提  相似文献   

19.
20.
杜鸿林 《求知》2006,(10):4-6
初读《江泽民文选》(以下简称《江选》)一至三卷,真可谓开卷有益。目及字字行行,心神相随,不觉间受到了科学理论、先进文化的熏陶。掩卷静思,思绪长久地徜徉在《江选》所开启的宏大精神殿堂之中。《江选》的文脉源远流长,纵,通古联今;横,中外相济。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述的援引,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特别是对恩格斯晚年思想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阐发,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对孙中山、鲁迅、方志敏等仁人志士言论的论及,勾划出革命精神的息息相通,继往开来。对国外古今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援引阐发,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众多。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世界优秀文化有益成分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科学态度。读《江选》给人以强烈亲切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对国学经史子集的引用,可谓是精选精引,古言今用,新意迭出。本文仅就《江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弘扬作一粗浅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