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鸣 《廉政瞭望》2007,(8):60-60
清末官场上据传有三屠,张之洞为"士屠",袁世凯为"民屠",岑春煊为"官屠"。张之洞得名大概是因为他主张废科举,断了大批"士"的上升之路;袁世凯则  相似文献   

2.
正清光绪年间的一天,豫师坐在西宁城中的衙门内摊开纸笔,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廷写了这样一封奏折。"乃自军兴十余年来,归章废弛……"那时,这位满族官员担任西宁办事大臣已有些年头。他是一个对诗文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他的一位朋友回忆说,在京师共事的日子里,曾与豫师"晨夕过从,以道义文字相切磋,每唔对恒至漏深不忍去。"或许正是因为对文字怀有这样的喜好,离任后,豫师将担任西宁大臣八年来的奏折整理成册,出版刊行,这本名为  相似文献   

3.
<正>中央纪委网站5月22日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介绍"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中国共产党新闻网5月22日刊文介绍郑氏家族。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漓江县郑宅镇,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历朝表  相似文献   

4.
1927年6月27日,极力主张武力吞并“满蒙”的日本陆军大将田中义一,在刚刚就任日本首相不久,就组织日本军政要人召开了旨在制定侵占“满蒙”、侵占全中国乃至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的“东方会议”,会后田中给裕仁天皇写了一个奏折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当它被披露后,日本立即矢口否认《田中奏折》的存在,甚至几十年来仍在否认它的存在,一些中国学者也对此持保留意见。本文以中国人蔡智堪潜入日本皇宫抄写《田中奏折》并亲自将其送回国内的经历以及《田中奏折》的具体内容,辅以相关史料揭开《田中奏折》的神秘面纱,证实其确实存在。田中义一…  相似文献   

5.
争与不争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大境界,正是在争与不争上的超越,才造就了张之洞的伟业。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名列第三,被誉为探花,这也该算是"高中"了。但是,据说他对此结果十分沮丧,甚至打算自杀。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高中状元。他曾有个口号,"平生不做第二人想"。  相似文献   

6.
布谷 《党员文摘》2023,(16):60-61
"拿笔墨纸砚来,我要向皇上上奏折一封!"古装剧里的这句台词,想必大家很熟悉。但是,这句话背后,却有很大玄机。如果你在电视剧里听见这句话,那这部剧的历史背景一定是在清朝之后,为何这样笃定呢?因为奏折是清代专有的一种文书。  相似文献   

7.
正李思辉在2月2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日前,由中国科协调宣部等机构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名录中有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企业,也有新中国成立后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覆盖造船、军工、铁路等门类。其实,工业遗产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督鄂期间兴办的"汉冶萍"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遗址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造船工业的发展历程;杭州丝绸印染联合  相似文献   

8.
话说状元     
快乐大叔 《党课》2009,(5):102-103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大清帝国正处在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之时。为了庆贺自己的七十大寿,慈禧太后置社会要求改革科举制度的呼声于不顾,安排了会试,并亲点刘春霖为状元。不久之后,在袁世凯、张之洞等朝廷高官的强烈敦促下,清朝政府下谕,从次年也即公元1905年起,全国废止科举考试。至此,在中国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终于寿终正寝。刘春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相似文献   

9.
<正>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新中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那么,古代的议事会怎么开、官员们又是如何表达民意的呢?"朝参"与"集议"古代中国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难免有局限性,因此才有了"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戏中常出现的君臣在朝廷上问答的场景,其实就是  相似文献   

10.
<正>小时候生活中越边境上,在听一些古稀老人讲故事时,我经常听到"小朝"、"大朝"的称谓。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老人们说的其实是"小朝廷"和"大朝廷"。前者指越南的首都,后者指中国的首都。对这样的历史,中国人似乎能坦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读《新唐书&#183;马周传》时,在马用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份奏折上写下了这样的评点:“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在这里,毛泽东指斥宋朝苏轼等人的文章为“纸上空谈”,而把马周的一篇奏折盛赞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之后“第一奇文”。马周究竟写了些什么东西,值得一代伟人毛泽东如此推重呢?  相似文献   

12.
<正>张之洞曾经督鄂十七年,在武汉大刀阔斧,兴实业、办教育、修铁路、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建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在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多有建树,使当时地处内陆、风气未开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今人眼中,古人貌似没有退休一说。其实不然,古人也退休,而且退休年龄不比现代人早。古人一般称退休为"致仕"或"致事",也叫"致政"等。《尚书》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礼记》中也说:"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关于退休年龄,明代之前规定为70岁,明清调整为60岁。在古代,其实只有官吏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退休。官吏到了退休年龄,必须要向皇帝呈上申请退休的奏折,皇帝批复同意后才能离开工作岗位。如果得不到皇帝的  相似文献   

14.
1992年11月21日《团结报》发表颜仪民的文章,说是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组清漪女士,1925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主编《新东北》半月刊,兼《华北日报》的副刊编辑,一次到报社送稿子,发现总编安怀音在看《田中奏折》,她便借了回去,找几个同学连夜抄好,送到虎坊桥商务印书馆印刷厂,印了5000份,寄给全国各机关、团体、图书馆、学校、甚至大商店,就这样第一个把《田中奏折》揭露出来。其实,纪清漪并不是第一个揭露《田中奏折》的人。据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收藏的史料记载: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讨论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5.
自豪     
凤凰 《廉政瞭望》2007,(5):61-61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便让守门人传进一张便条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孙中山是什么人?”守门人说:“一个书生!”张之洞不高兴,提笔在条子上写道: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白  相似文献   

16.
裘弊金尽     
正语出《战国策》,皮衣穿破,钱财用完。比喻境况困难。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但其主张一直不被采纳。在秦滞留日久,黑貂皮衣穿破了,钱财也耗尽了,只好离开秦国返回家里。  相似文献   

17.
王礼锡,江西安福人,1901年5月11日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教养的地主官僚家庭。曾祖父王邦玺曾任翰林院侍讲、侍读等职,中法战争时,他屡上奏折主战,因当局一意主和,致被劾获遣还乡。  相似文献   

18.
<正>明朝有一位叫山云的将军,被朝廷派到广西做总兵。他听说广西当地有送礼受贿的风气,就问衙门里的老吏郑牢:"我是不是该入乡随俗呢?"郑牢说:"您到广西做官,就如‘一袭白袍’,千万不能入乡随俗,不然,‘白袍点墨’,就永远洗不干净了!"山云又问:"如果不收礼,当地人不高兴怎么办?"郑牢说:"朝廷严惩贪官,要杀头你都不怕,反倒怕  相似文献   

19.
唐保健 《当代贵州》2012,(36):42-43
在黔西南州,一提起张之洞,人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诉说着他在安龙发生的故事,是安龙的山水哺育了张之洞。  相似文献   

20.
<正>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朝廷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