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执政者失去信任,对选举丧失热情,前景难以乐观1月19日,台湾“公务机要费”案再度开庭,不过陈水扁夫人吴淑珍以及新近被传唤的陈水扁办公室秘书长陈唐山均已向法庭请假,未能出庭受审及作证。陈水扁及其亲属和身边人深陷弊案,高密度的政治选举使选民“疲劳”,而政治空转,经济停滞,民众对于台湾的未来颇为忧心。据台湾远见民调中心调查,岛内民心指数于去年8月跌至谷底(33.9%),至年末才勉强达到四成(40.1%)。  相似文献   

2.
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以来,两岸政策较国民党执政时期已有很大变化。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归结起来是以《国统纲领》规定的统一中国为宗旨,而台湾新领导人的两岸政策却是以“台独”为中心,用翻新的政治手腕,制造新的复杂局面,必须引起祖国大陆高度警觉和应对。就现实而言,采取  相似文献   

3.
<正>台湾"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六个直辖市中,台北、台中及桃园同告失守,仅在新北市险胜,此结果令两年后的大选再现政党轮替的机会大增。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有机会成为台湾第一位女性领导人。很多大陆人士都对此表示深深的担忧,一旦民进党掌握政权,会不会推行台独危害两岸关系,甚至使两岸走向战争?民进党胜利了吗?台湾《中国时报》2日社论指  相似文献   

4.
时事聚焦     
《瞭望》2005,(22)
中国(5月21日-5月27日) 台当局称大陆游客入台仍按2001年方案实施。据台湾媒体报道, 台湾“陆委会”主委吴钊燮21日表示,对于开放大陆居民入台观光,目前仍按照2001年底公布方案施行。国民党发言人22日则表示,台当局对开放大陆观光客欠缺诚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政治市场理论分析台湾岛内政治乱像,认为自开放台湾领导人直接选举以来,台湾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台独"和"独台"为特色的政治市场。这一政治市场对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两岸政治对话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是个障碍。研究此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台湾政治生态,为寻求打破两岸政治僵局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6.
王升 《瞭望》2001,(20)
去年5月20日,台湾首次实现"政党轮替",民进党以不到40%的得票率取代国民党上台执政,陈水扁就任台湾当局的新领导人。一年来,由于陈水扁的权力基础薄弱和执政能力不足,导致台湾在"变天"之后一片混乱,民众"痛苦指数"不断攀升,既看不到愿景,也看不清未来。而且,陈水扁基于"台独"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致使两岸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台湾民众更加忧心忡忡。岛内舆论普遍以"乏善可陈"和"不及格"来评价民进党的执政,更有民进党内部人士承认,陈水扁上台一年"让人民度过了惊爆的365天"。陈水扁陷入四大困局综观一年来台湾政经…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间的经贸关系向来是两岸交往中最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和拓展,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拉近了两地经济的发展,拉近了两地民众的关系。古代两岸经贸系自发地产生与发展,在清政府治台212年、郑氏领台21年,甚至在荷据38年、日据50年期间,两岸经贸这种不依赖于协定或组织保证的所谓“功能性经济一体化”,始终未曾间断过。  相似文献   

8.
《瞭望》2010,(33)
<正>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可信的民调机构生存了下来而不可信的民调机构被淘汰出局美国有五花八门的民调机构。在重大和关键时刻,这些机构总会及时地为民意"把脉",设法准确找到民意的风向标,然后向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参考。美国的民调结果是否可信?这是美国人多年前提出的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在美国调研了解到,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可信的民调机构生存了下来,而不可信的民调机构被淘汰出局。经过多年检验,美国民众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民调还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瞭望》2010,(33)
<正>目前我国民意调查机构大部分附属于政府部门,按说能保证民调结果的权威性,但需避免结果被相关利益部门"修正" 南昌市省府大院西二路3号人口办大楼7楼,江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便落户于此。作为国家统计局系统下的28个省(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之一,江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经过七年打拼,在当地名声越来越大,在党委政府与民众之间,搭起了一座良性沟通的"民意桥"。  相似文献   

10.
安华 《瞭望》2000,(38)
9月9日,台湾新领导人针对 台在联合国八次叩关的失 败,再次叫喊台湾“要站起来”、“要走出去”,“不达目的绝不终止”,再次暴露了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排斥“统一”选项的顽固立场。此前的8月 17日、8月 28日、9月1日,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接连发表破坏两岸关系的言论,公然宣称“统一不是台湾惟一选项”、“两岸的未来有两种、三种或甚至无限多的结果”。这一系列言论引起海内外的严重关注。 对于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来是“毋庸置疑”的。而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选择却是:一个中国不能作为原则,只能…  相似文献   

11.
秦华 《瞭望》1999,(24)
多年来,对所谓台湾前途或两岸统一等问题要不要进行“公民投票”决定、“公民投票”要不要“入宪”或“立法”,一直是台湾各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自去年底台三项选举以来,各种民调结果显示,维持台湾现状已成为台湾社会主流民意。民进党为部署“总统”选举,面临着进一步转型的压力,在“台独”党纲及“公投”问题上开始出现策略上的调整。台湾岛内极少数激进“台独”分子不甘“台独”声势消沉,再度以绝食的激烈行动进行抗争,加紧开展“公投”活动。但是,台湾岛内民众反应冷淡,国民党内一些重要人士接连发表反对“公投入宪”或“公投…  相似文献   

12.
化青 《瞭望》2000,(23)
面对海内外舆论对台湾新领导 人“5·20讲话”中关于两岸 关系方面内容的种种批驳,台湾“陆委会”主委5月22日“呼吁各界”对”讲话”要“从整体角度观察”。然而,越是基于“整体角度观察”,就让人越发感到这篇讲话经过精心包装,实际弦外有音。 其一,这篇讲话,虽然并未像李登辉1996年的“5·20讲话”那样,直接鼓吹两岸“制度之争”,诬指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是“反对民主”,但他暗将祖国大陆作为“反衬”。不仅标榜自己的当选是“民主的胜利”,而且声称这种“胜利”是“超越了恐惧、威胁和压迫…  相似文献   

13.
两岸经贸论坛最终得以举办,说明大陆坚持惠及台湾民众的指导方针取得成效,两岸经贸关系将进一步夯实两岸整体关系的和平稳定之基  相似文献   

14.
主事者陈明通虽是学者身份,却是台湾岛内公认的陈水扁智囊,且被认为极有可能出任“陆委会”主委一职日前,台湾大学教授陈明通抛出所谓“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宪法草案”,拟冻结现行“中华民国宪法”,声称为“协商两岸终局政治安排”提供“宪法授权”。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10,(33)
<正>公众检验、市场竞争、法令限制、行会组成的四层监督机制,使得法国民调机构不敢"造次" 自1938年法国第一家民调机构诞生至今,法国民意调查行业已经走过了72年的历程。今天,日趋成熟的民调已经成为法国社会的风向标。在公众、市场、政府、行会等多层监督力量的作用下,这一风向标的独立公正得到了较全面的保障,从而得到法国舆论和民众的普遍信赖。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两岸经贸关系走出低谷章念驰两岸经济携手发展,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经济紧密合作,其利益之大,尽人皆知。为什么台湾方面偏偏要“戒急用忍”,反对“三通”呢?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台湾社会生态有个全面观察。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历,对其民众思想性格的...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利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场合,举行了双边会谈。这是继10月8日安倍访华后,胡锦涛和安倍的第二次会面。如果说,10月8日意味着中日首脑互访在中断了5年之后的恢复,那么11月18日则意味着中日领导人利用国际场合举行双边会晤的"传  相似文献   

18.
远洋 《瞭望》1995,(51)
从1995年12月1日起,北京与台湾地区之间增加了一项电信新业务——鲜花礼仪电报.北京和台湾的民众可以通过电信部门发出礼仪电报,并且委托对方电信部门代购鲜花馈赠亲朋好友,以表达同胞情谊.这是祖国大陆邮电部门在目前无法与台湾直接通邮情况下通过第三地经转方式,为沟通两岸同胞亲情而采取的一项新措施,这项富有人情味的业务受到两岸民众的欢迎,开办头两天,北京电信部门发出和收到礼仪电报共8份.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7,(6)
正1949年10月24日,那场最后一次中国人与中国人相互的搏斗,大陆称为"金门战役",台湾称为"古宁头战役"。直到今天,台湾还有深蓝民众称此战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保存中华民国法统"的生死之战。金门战地的记忆之所以沉重,是因为已过去的整整一个甲子之余,岸与岸相望见证60多年的金门从战地到黄花,却不知其是否还将有生命的蜕变。因此一役,60余年里,无论是从政治、战史,还是从军事学术的角度,金门成为两岸最具宣示意义的地标。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10,(33)
<正>如何去收集民意?如何界定公意?现代民主社会离不开民意调查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民调与民主政治是孪生兄弟,民调因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产生。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民意调查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对于百姓来说,是一种绝好的意见表达途径,广大民众通过意愿的表达成规模地参与政治,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对于政府来说,主要是运用调查技术手段,实现了意见汇集,综合并积聚了百姓的利益关切;对于政治生态来说,民意调查被称为是"政治温度计",对于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及运作状态有直接的显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