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势群体的存在,会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缩小或扩大——提升社会总体福利或者增加社会平稳运行的风险。文章以中国梦为视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及其实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旨在使全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体现社会公正和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2.
薛然巍 《行政论坛》2009,16(4):72-75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绝对范畴.在社会任何发展阶段,"人"都应当是目的.而不能作为手段.对弱者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基于对同类的关怀,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这也是法律所追求之正义、平等理念的要求.对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应然路径是:赋予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增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建立和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加大社会弱势群体就业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与"互构"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社会支持思想强调社会单向度地作用于弱势群体,缺乏相互建构的思想。“互构”的社会支持观强调意识自觉,强调弱势群体利用具体的社会行动,积极主动地建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弱势群体建构社会支持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开发社会资本,使其潜在的社会支持显性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深入 ,弱势群体成为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构造一个关注弱势群体的系统 ,它包括分配制度的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经常性救助系统的形成 ,以及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态是指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状态结构,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内化为社会主体的精神结构的心智状态。它是在反映社会总体的一般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精神中介,任何社会存在只有通过社会心态才能上升为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意识都直接地来源于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桥梁。因而只有那些能够同化为社会心态的社会意识,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而不能被同化的社会意识,即使是正确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救助体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是社会弱势群体扶助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着救助理念落后、城乡分割、救助内容单一、救助水平偏低、缺乏完善的救助体制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尽快通过转变救助观念、城乡统筹、建立社会救助体制等对策才能使现有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农民工弱势群体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浪潮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是政府和学者所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民工弱势群体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社会资本普遍匮乏。农民工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缺失的根由主要在于制度缺位、社会缺位、政府缺位、自身缺位。构建农民工弱势群体社会资本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完善政府制度和政策体系,也需要培育社会组织等外部载体,更需要农民工群体自身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政治心理的涵义社会政治心理,是指阶级社会中的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对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是对社会存在的比较直接的反映,是不够深刻的,处于浑沌状态、尚未上升为理论的社会意识。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等。社会意识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的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可区分为具有明显差别的两个基本层次:包括政治心理在内的社会心理相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
虽然"井底住人"新闻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事件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大,社会底层群体生存状况令人痛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反思提出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强调公民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制约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概念、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构建针对弱势群体的、以物质生活关怀、精神文化关怀和人文关怀为内容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1.
建立弱势群体社会组织,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未来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各类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的障碍既有传统经济社会层面的,又有现实政策法律层面的。提高弱势群体组织化程度,必须为建立弱势群体社会组织提供政策法律支持,着力建设弱势群体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团体。  相似文献   

12.
党风是一个政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及其成员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思想、行为。社会心理,亦即人们的日常意识,它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民族中普遍流行的、在广大群众精神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自觉、不定型、不系统、不稳定的态度,情绪、情感、愿望、要求、信仰、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等。党风与社会心理,初看起来似乎是互不相关的,但是,由于党风是一种社会存在,而社会心理属于一种社会意识,这就使二者之间产生了内在的、必然的客观联系。尤其是我们所讨论的党风,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风,我们所讨论的社会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当今的社会意识。这就更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这种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加强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改善群众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保证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有效领导,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燃烧物质"、社会"助燃剂"和社会"点火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采取减少社会燃烧物质、增加网络灭火剂、降低点火温度等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治理。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这符合当前学科研究精细化、复杂化和界域模糊化的趋势。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下,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构筑了社会心理的科学解释原则和心理图式;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中介"理论探讨了"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转换的实现机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社会心理机制"的批判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心理领域关于内隐认知形式的探索;通过社会与心理双重视角切入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人们将不断刷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更好地延续其内在机理,增强它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组织能力评估的系统权变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组织能力是一种系统能力,从系统过程和组织"基因"两个维度构成的社会组织能力评估框架,可以整合已有的社会组织能力评估理论。在系统整合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评估的目标、评估的主体、评估的对象等因素进行权变,选择某一特定的社会组织能力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7)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群体无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反映,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指导作用。其非理性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制约性,而通过理性启蒙是唤醒群众内在理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引致社会分化加剧,弱势群体突显,已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基于此,本文从价值基础、基本目标和路径选择等方面探讨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以期实现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共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要以制度完善和创新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防止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越界,必须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必须由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来关注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而不能只由某些特殊的行业或人来承担;第二,关注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必须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不能干扰和破坏市场运行秩序;第三,必须区分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权益与大众权益,不能打着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旗号去保护其大众权益,而置其他群体的合法权益于不顾。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发现了唯物史观 ,科学地分析了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改变了以往人们审视历史的思维逻辑和理论框架 ,完成了历史研究范式的彻底转换 ,宣告了以往一切唯心历史哲学的终结 ,实现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以及历史的认识论同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的有机统一 ,在历史观领域真正实现了真、善、美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