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政治学对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研究素为重视。在考察近现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公民政治义务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走向权利时代"中的中国公民政治义务的内涵与类分作一初步论述,提出要把公民政治义务的履行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结合起来,培育健全的公民政治义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西方“公民政治”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依据西方的历史,论述了由臣民到公民再到公民权利不断扩大的发展过程,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公民政治”即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及其在西方近现代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国家义务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政治作为关键变量,霍菲尔德的权利体系可以转换为个人和国家的权利关系序列。其中,个人要求权和国家义务是最基本范畴。国家义务的内容可以划分为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两种类型。不完整的国家义务构成国家建立的充分条件,同时也为个人对国家的不同意打下伏笔。  相似文献   

4.
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理论导刊》2004,(6):30-32
建国后,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但由于受前苏联宪法的影响,财产权一直未被视为基本人权。没有财产权,人权就没有实际内容,以保障人权为目标的现代法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虚拟社会得以形成。虚拟社会的公共性、自由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公民在虚拟社会进行利益或意见的表达,彰显了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虚拟社会中公民公共责任的公共性、目的性、低成本性、异化性等特性,比较容易促成责任的实现,有利于虚拟社会的治理;同时虚拟社会中的公民因利益驱动会实现伪公共责任,导致虚拟社会的失序进而影响到现实社会的治理。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正义的制度、公民的角色意识、网络媒介的素养、公民的责任引导,将促进虚拟社会中公民的公共责任实现,有助于现实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论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世界各国宪法中均写入了大量的公民基本权利条款,为了使这些条款真正得以落实,现代西方国家往往在宪法中确立了包括分权、宪法解释的原则、宪法权利的直接适用性、违宪审查方式等具体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反腐形势需要公民参与预防职务犯罪,职务犯罪的可控性是公民预防义务设定的基础,可预防性是公民预防义务设定的前提;公民预防职务犯罪义务设定有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教育、新媒体、家庭和单位等是公民实现预防职务犯罪义务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的公民治理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公共行政价值观,它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某些缺陷的批判基础之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超越。本文比较系统地辨析和概括了公民治理的基本观点,公民治理与公民参与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对其实践价值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逐步增强,公民要求政府在行使管理社会权利的同时,履行政府义务。政府应该依照权利义务理论,根据政府最基本的性质和目的,提高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在民主政治环境下向公民负责,按照宪法和人民的要求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树立政府在社会中的权威,增进社会的福祉,满足公民对政府的需求,获得社会的认同、提高公民的满意度,增强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虚拟社会得以形成。虚拟社会的公共性、自由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公民在虚拟社会进行利益或意见的表达,彰显了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虚拟社会中公民公共责任的公共性、目的性、低成本性、异化性等特性,比较容易促成责任的实现,有利于虚拟社会的治理;同时虚拟社会中的公民因利益驱动会实现伪公共责任,导致虚拟社会的失序进而影响到现实社会的治理。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正义的制度、公民的角色意识、网络媒介的素养、公民的责任引导,将促进虚拟社会中公民的公共责任实现,有助于现实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叙事体系,"共同价值"表明了其在历史必然中应然出场的叙事缘由、超越西方现代性并重构现代性的叙事实质以及坚持意识形态守正与创新的叙事特征。从"共同价值"产生的叙事缘由来看,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一体化进程中,"共同价值"的产生顺应了人类相互连接、共同交往的发展要求,并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伦理正当性的基础上,指引现代性世界协作共进,证明了其出场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从叙事实质上来看,"共同价值"超越了西方现代性体系的虚假性与有害性,重构了"合作共赢"的现代性意识、"平等协商"的现代性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方案;从叙事特征来看,"共同价值"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优势,即在守正科学意识形态基础上,实现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性创新,解决了意识形态差异与合作发展之间的历史性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多内容、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系统。在此变迁过程中,社区服务内涵随着社区建设的开展越来越丰富多元,具有福利性、社会性、营利性和自治性四个内在价值诉求,而这四个诉求在实践中既不是同时也不是均衡出现,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表现出不同形式和途径,共同配合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无缝隙服务。  相似文献   

13.
宪法权威的确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也是中国宪法得以真正有效实施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宪法权威来源于:宪法文本上的最高法律效力;宪法价值的理性与正义;宪法在实践上适应社会发展,关注公民生活。宪法权威的确立之道在于:完善宪法文本,确立宪法权威;彰显宪法价值,保障人权;克服不利因素,对宪法实施进行立法、程序和司法保障并予以事后监督。当前宪法实施应以宪法权威统摄其他权威。  相似文献   

14.
建立我国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公民宪法意识,促进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当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宪法宣誓制度,这些制度囊括了宣誓主体、宣誓对象、宣誓内容、宣誓时间、宣誓地点和宣誓形式等要素。本文基于对这些要素的梳理分析,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建立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思路和方案,并强调指出,国家使用宣誓这种具有象征性仪式的内容来建构自身的权力结构与意义范畴,意味着宣誓者要受宪法约束,其每项职务行为都要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一旦发生违宪行为,就要受到相应制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公民"主体,有助于从"国家-公民"(权利)与"公民-国家"(义务)双向度视角对共享进行诠释。共享是平等公民权利的"应有",即公民对平等——人格尊严平等、机会平等、社会保障平等的权利的享有,以及平等权下的共享权——给付请求权的吁求。共享重在积极公民的"应责",积极公民是劳动创造的主体,担负共创责任;积极公民是共享参与主体,在参与中维护公共利益,供给公共服务;同时,共享又塑造着积极公民。共享旨归于公民利益和谐,"剩余共享"是公民利益和谐的现实基础,"合作理性"是公民利益和谐的理性前提,分配正义是公民利益和谐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与宪法规定的其他义务相比,第五十三条中的守法义务是更为基本的义务,但是宪法学界鲜有对守法义务的论证。从法理学进路则可证成此守法义务:首先,任一正常的社会都有正当的社会目标,这确保了社会对法律的要求是正当的;其次,法律与社会之间有基于相互性的责任,当法律回应了既定社会的正当要求时,此社会的任一成员都有回应法律的义务;最后,社会成员不证自明的理性确保了回应的必然性。所以,正常社会中的任一理性公民都有宪法上的守法义务。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宪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近代宪法是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过程中产生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永恒的主题。基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我国要通过修宪和宪法解释工作进一步确认一些与中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要的基本权利,并通过规范国家权力和加强司法救济等手段来确保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人事工作的根本原则,但在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必须与"干部法治"原则相融合,实现"党管干部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是网络时代政治经济变迁、社会文化变革、生活方式变化的现实折射,同时也是群体话语权力的隐喻和表征。面对因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制造出的教育话语新图景,作为一种文化责任教育形式,思政教育需要正确审视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大学生青年群体的文化认知和心理需求,以开放的心态和对话的精神,核准隐喻其背后的思想价值观,把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触发点和契合点,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相似文献   

20.
对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灾难的“文革”已过去十年,而“读书无用论”又重新抬头,中小学学生辍学严重,大学学生、研究生厌学风正在蔓延。问题出在哪里?记者与一些正在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进行了交谈。 不合理的价值导向 记者:现在人人都承认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四化建设也的确需要更多的知识和人才。然而,在改革不断深入并且取得很大成绩的今天,学生反而不愿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