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文化冲突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动力。现代性是全球化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全球化则是现代性不断复制和扩张的结果。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现代性的矛盾与冲突,并且正在实现由现代性的外在矛盾到现代性的一元化诉求与多元化发展之间内在矛盾的转变。在当代社会,现代性的文化诉求已经以各种方式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众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改革开放以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理念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带有很强的文化意味。韦伯是研究文化现代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借助工具理性来阐释文化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文化现代性蕴含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文化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了现代性文化诉求的意味。现代性遭遇了后现代的质疑与批判,这是因为现代性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张力:工具理性与自由、一元化逻辑与多元化文化诉求。其中,现代性文化的传统性悖论是现代性文化固有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促进了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交往规则的历史性生成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制度层面看 ,它促进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与跃迁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 ,全球化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经济伦理、道德意识产生巨大的碰撞与冲突 ,促进文化与观念的创新 ,提升中国民众的精神道德。然而 ,全球化在加速中国的经济增长时 ,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 :其对中国的传统工业和农业产生巨大冲击 ,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此外 ,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话语霸权对中国民族文化也构成了威胁。全球化中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学习借鉴东西方发达国家的的经验 ,重建价值观 ,以化解政治、经济、社会伦理中的矛盾冲突 ,防止其负面影响 ,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价值理想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在当代中国,既是一项正在进行而又未完成的事业与方案,又是一个有待建构的问题。它需要我们:一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二是科学认识现代性的价值二重性;三是确立现代性的整体性理念;四是深入挖掘自身传统资源;五是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性反思与批判,体现了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理性精神的深刻反省。马克思主义超越西方现代"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传统理性主义,以辩证"实践理性"揭示了资本及其世界历史的复杂现代性生成机制。马克思主义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现代性启蒙,而且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期待与责任担当。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我主题化"提供了认知与规范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文化的内涵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伦理模式,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它主要分为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中方道德和西方道德。  相似文献   

7.
公共意识的健康生长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塑,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价值诉求。观照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时空,"诸神争吵"的现实际遇是其生长的文化困境,"诸神调和"的共识达成是其生长的文化动力,"交往行动"的实践生发是其生长的文化践行。  相似文献   

8.
义利关系的历史视域与现代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与“利”是道德关系的基本范畴,是“人我关系”在利益维度的折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宗法礼治秩序与整体主义的人伦环境,为“重义轻利”提供了充分的价值合理性基础。随着市场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生存方式的深化,重义轻利道德价值观逐渐消融。在当代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中,“义”的“私德”性质淡化,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道义”,而根本上吁求社会与制度之“正义”。构建当代转型社会的制度之“义”,以最终实现“义利统一”的道德机制,成为传统义利观转型与发展的现代性视域。  相似文献   

9.
王娜  邢振军 《学理论》2011,(35):30-31
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如何实现政治管理的更加有效性和人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民众的心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从现代政治管理学的角度阐释"修身"、"中庸"等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分析"仁政"、"贵和"等儒家政治管理方式,对当代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97中国学术文化热点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周穗明日前在《深圳特区报》撰文谈1997年学术文化发展出现的若干有成长性的研究热点。①全球化。指90年代以资本全球化为中心的全球化浪潮;由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的产业革命所形成的一种全球性的市场、资本。贸易、技术、金融、信息互相依存的网络。②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对于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文化价值根源的探究与批判,对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存在根据的思索,对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的研究等,提高了公众的全球生态意识和现代文明观念。③…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道德人格面临的文化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异质、开放、无政府的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变异、交往封闭,并形成意识形态的入侵.在文化市场化进程中,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标准化、通俗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导向模糊、道德分层划一、道德深度扁平.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物欲泛滥、个性张扬、追求世俗的消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危机,吞没了其真实自我,造成其意义式微.置身文化交锋的前沿,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应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化方式,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耻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要素.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耻感教育的缺失、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高校治理过程中某些不端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耻赙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在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中,高校应采取开放、互动、柔性、内化的模式,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耻感的心理和文化机制转化为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工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优秀的大学生公民.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矛盾的形式和内容比以往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了,但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没有变。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精髓对于党和政府处理当前社会矛盾仍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工作思路和处理不同具体矛盾的各种方法,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系统性、根本性、发展性的整体性变革,是现代性浪潮的必然结果。清官文化是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然而社会转型中的清官文化呈现出现代性疏离困境,其中原因多维复杂,主要体现在:道德动因多元化、传统文化惯性化、社会发展现代性、价值取向功利性、宣传教育空洞化、媒体生态庸俗化。因此,必须立足"三维"(战略思维、逻辑思维、实践思维),有力促进清官文化的生成培育;注重"三转"(工作理念、工作艺术、工作作风),努力扩展清官文化的辐射传播;夯实"三力"(廉洁力、传播力、支撑力),大力提升清官文化的认同内化。  相似文献   

15.
道德现代性转型的过程、逻辑及其范武、冲突在西方社会表现得最为典型,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建设应当设定坚实的文化逻辑,培育当代农民幸福观念;寻找合适的转型形态,融合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正确安置道德范武,正视功利主义和德性追求关系;依靠法律规范,凸显乡村伦理合法性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杜锦文  王玉珍 《学理论》2015,(7):213-215,231
"祭红"现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语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愿望诉求,蕴含着德行的价值取向,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重要历史渊源,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出发,分析了"祭红"现象的语境及其意义,说明了"祭红"现象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全球化教育、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进入反思和深化阶段,并且开始从"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向"全球社会多元文化教育"转向,在新的发展路径中,多元文化教育仍然面临着如何调适国家、民族利益与全世界共同利益,以及文化诉求、经济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时代的学术语境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极富张力的哲学范畴,不仅业已成为一种理论视阈和研究范式,而且业已成为一种与"现代化"和"现代社会"发展道路密切相关的价值理念、价值尺度、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然而,无论是对其作何理解都是以西方现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现代性",而不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更不是建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新现代性"。以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为指导,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视阈和思想维度来看,与建立在"理性"或"启蒙理性"基础之上的以"资本"或"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西方现代性"不同的是,"人民性"不仅直接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及其由此决定的社会运行机制,而且直接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以"人民性"为根基和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原创建构,不仅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扬弃和超越,而且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以更加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以"人民性"为中心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资本逻辑"和"人民逻辑"之间的张力关系,防止和遏制"资本逻辑"对"人民逻辑"的渗透和侵蚀。  相似文献   

19.
矛盾性思维,指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者应当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正视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立度;化解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协调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动因.领导者在正视矛盾与化解矛盾的联结中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之间的博弈方式发生倾斜,文化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软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文化软实力即是形成于这种背景下的文化竞争力和认同力。强弱势文化的存在导致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落差的出现,这种文化的落差致使文化软实力呈现出高低不同的态势,即为衡量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般性依据。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不仅表现为各文化体之间的竞争,更是全球性共同生活的文化表达,是全球化文化整合过程中解决共同问题的一种文化诉求,即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本质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