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认同是确保主权国家统一、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心理基础和内生动力,主要由历史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因素复合而成,而且呈现出动态建构过程。进入新时代,作为香港发展生力军、“一国两制”事业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参与者的香港青年,其国家认同面临港内“本土主义”“命运自决”等思潮和港外“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等陈调的侵扰和挑战,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对于凝聚香港民心、保持香港稳定繁荣、顺利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战略意义重大。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需要从教育改进、政治制度完善、媒体舆论善用等入手,辅以民生建设,结合港情综合施策和稳步推进,积极引导香港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的建设伟业。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青年群体中的部分人政治立场动摇、政治方向模糊、政治理论肤浅、政治观念淡薄、政治情感疏远、政治信仰弱化、政治态度多变等政治意识不强的情况时有表现,提升青年政治意识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青年政治意识提升要从认知图式、交往实践、利益诉求、价值认同等向度考量。其中,认知图式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先验逻辑,交往实践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存在范式,利益诉求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内源动力,价值认同是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6)
人工智能在青年政治认同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促进青年政治认同教育的智能化、智慧化。同时,人工智能亦对青年政治认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可能引发青年政治理论学习的投机主义倾向、可能引发青年政治理论学习的工具性依赖、可能发生青年政治理论学习的"技术陷阱"。人工智能背景下青年政治认同教育的守正创新,应进一步强化青年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价值理性引导,持续健全青年政治认同教育中人工智能介入的制度规范,及时更新并重塑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者的职业角色。  相似文献   

4.
台湾青年选民的政治认同与走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台湾青年选民具有既集中又庞大 ,可塑性强而投票意愿低的特点 ,其统独趋向与一般民众一样 ,呈现“独”缓升、“统”慢降 ,多数倾向维持现状之动态 ;而身份认同却与一般民众有别 ,尤其是低龄低学历青年更认同是台湾人 ;低龄青年所受“去中国化”的“独”害犹深。政治因素与文化教育是影响岛内青年选民政治认同与走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是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社会存在性是政治认同主体的基本特质,其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并集理性和非理性于一体。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个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不可能自然形成,它需要以各种条件为支撑进行建构。从实践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建构机制体现为:民族平等、团结与自治的政治价值理念为认同主体的自我需求提供心理支持与合法性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认同主体需求的实现提供合法性保障;民族权益保障机构是认同主体需求得以实现的承担载体;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是政治认同形成的主导性推动力量;恰当的政治建构途径与方式是政治认同形成的"平衡杠杆"。  相似文献   

7.
吉鹏 《理论导刊》2023,(7):60-67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是在网络这一新的空间场域中,网民个人以及网络虚拟群体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系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网络空间的形成有力拓展了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维度,其特定的话语传播方式为价值认同生成提供了重要支撑,网络空间政治情感传递加速了政治认同的生成,多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然而,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建构也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动摇政治认同根基、浅表性思维方式弱化网民理性政治认知、认同主体的圈层化加剧政治认同的分化、网络空间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影响政治认同的效果等多重困境。鉴于此,应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地位,提升网民的政治认知与道德素养,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完善网络空间法规与制度建设,从而凝聚网络空间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民众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8.
陈晓晓 《学理论》2012,(27):23-25
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愈加频繁,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为了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尤其是台湾青年的方针,在建构主义理论对认同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对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进行探讨,提出认可“双重认同”的观点,以期最终建构起两岸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以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获得全民认同来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进而牢固地确立领导地位的。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的过程,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党和人民在精神文化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印、脉脉相通的过程。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正视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存在的理念偏差、制度缺失、利益冲突、权力腐败等突出问题。通过确立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政治文化有机融合并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创新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的制度设计,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的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构建良好的权力生态等多管齐下的整体合力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以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获得全民认同来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进而牢固地确立领导地位的。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的过程,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党和人民在精神文化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印、脉脉相通的过程。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正视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存在的理念偏差、制度缺失、利益冲突、权力腐败等突出问题。通过确立党内政治文化与社会政治文化有机融合并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创新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的制度设计,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的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构建良好的权力生态等多管齐下的整体合力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  相似文献   

11.
<正>政治认同是思政课教师的根本要求与核心素养,事关高校立德树人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实践等多元要素所构成的动态结构,这些要素交互耦合、有效衔接,在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中构建起政治认同的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12.
<正>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从而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和政治向心力,使协同一致的公共政治行动成为可能,这种现象即是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自发性、潜隐性、动态性、社会性等特征。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通过"合法性"与政治认同相联结。意识形态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证明,为政治认同的生成提供稳定环境,为政治认同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近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渐变以及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均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分化、虚拟网络化、社会思潮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乏力等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整体效果是良性发展的 ,但局部仍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冷漠、政治参与偏差的问题。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现实政治矛盾造成的困惑以及青年就业压力与学校思想教育和管理不足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政治社会化良性效果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并围绕青年和青年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础上,针对当今青年身心发展的实际,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习近平青年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思想体系,是新时代青年做好青年工作的基本遵循,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青年与青年工作的科学指南。以青年的时代使命为逻辑起点,探寻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而寻求习近平青年观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优秀的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认同与其利益的满足息息相关,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对农民的政治认同发挥作用,其中经济利益为政治认同提供物质前提,影响政治认同的状态;政治利益为政治认同提供民主基础,影响政治认同的形成方式;文化利益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动力,影响政治认同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政治认同达到一次高峰,根本原因是农民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伴  相似文献   

17.
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得到较好的调整,政府与执政党积累了较好的政治认同基础.现阶段,社会利益分化加剧、阶层分化明显,不同的阶层、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的群体因为利益实现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认知和评价.基于利益分化与获得,可将我国人民分为既得利益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利益阶层.既得利益阶层中既有基于信仰形成的价值认同,也有基于利益获得与维护形成的"赞同"却"不认同"的政治态度;中间阶层其政治情感表现在认同中有挣扎、在肯定中有迷茫、在否定中有期待,还有一小部分中间阶层政治情感走向极端;弱势利益群体因为社会支持不够、参政能力和参政渠道有限等问题,其政治认同总体走低.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实现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就必须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对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心理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林显东 《学理论》2013,(8):291-292
我国青年志愿者活动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高校志愿者服务逐渐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平台。通过研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志愿服务机制的创新思考,这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新的教育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问题在理论探讨、现实建构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其进行全面梳理与检视反思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从文献分析、研究力量分析、关键词分析等方面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CSSCI期刊数据进行梳理。研究表明,二十多年来,我国对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颇具重量的研究成果,研究问题相对集中,研究领域相互融合和交叉,研究热点愈发凸显。在文献检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政治认同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政治认同研究的团队建设、完善政治认同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快政治认同研究的本土化进程、重视政治认同研究的议题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