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1879—1942)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小户人家”。父陈衍中、生于1848年,优廪贡生,以教书为业。据陈独秀发表于《宇宙风》第51期的《实庵自传》说,他于18岁时参加县、府、院考试,中秀才。院试时,考官出了个“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搭题,“我对于这样不通的题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来对付,把《文选》上所有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谁也想不到,我那篇不通的文章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师,把我  相似文献   

2.
1944年7月,章士钊应友人邀请,有峨眉山之游。船过江津,他曾赋诗一首。诗曰:“鹤山曾此住幽人,鹤去人空剩古津。我是山阳江上客,怕嫌闻笛失寻邻。”在这之前两年,即1942年4月,陈独秀因贫病交加,在这里不幸辞世。陈比章大两岁,此时的章士钊正是陈独秀逝世的年龄,回首往事,怎不叫他感慨万千?综观章士钊与陈独秀一生的交往,即是同志、战友,又是论敌、对手。从上海相交,共同创办《国民日日报》、《甲寅》杂志,到北大同事;从章为陈两次打官司,到两人之间分歧,乃至相互  相似文献   

3.
4.
陈独秀入狱     
《侨园》2016,(Z2)
正陈独秀不但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共早期领导人、著名学者,还是敢哭敢笑、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1932年10月,陈独秀与彭述之因撰文抨击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上海被捕。那时他正在病中,不久被宪兵押往南京。刚抵达下关车站时,他不禁放声大恸起来:"我犯了什么法,我终身为了革命奔走,我的两个儿子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我的内人现在也离我而去了……"就这样一路大恸,直到他即将蹲进"南京模范监狱"。据说,他这率性之恸,"弄得两个宪兵也为他落下泪来"。  相似文献   

5.
陈铁健 《各界》2014,(8):23-24
“酒旗风暖少年狂”,石钟扬用于陈独秀与近代学人一书命名的这句诗。准确而形象地烘托出陈独秀那种断头流血都不辞避的悍劲,狂飙式精神领袖的气质。《酒旗风暖少年狂——陈独秀与近代学人》(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一书所写苏曼殊、蔡元培、胡适、鲁迅、章士钊、傅斯年、台静农及《新青年》群体,与陈独秀之间的关爱、合作、争论与分化,皆从细节着力,发掘内在精神,读后深感其孕含的刻骨铭心的情谊。  相似文献   

6.
若夫 《各界》2008,(1):84-88
潘兰珍,1908年出于江苏省南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又名潘若云,潘云仙,小陈独秀29岁.   她四岁那年,紧依长江下游北岸的南通在一场风暴之后成了一片汪洋,灾民也便像汪洋一般四处漫流.……  相似文献   

7.
吴乃华 《民主》2009,(3):41-43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总结了中外近代化的得失成败,提出了人的近代化命题:五四时期,陈独秀反思了明中叶以来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并与西方近代化进行比较,强调思想启蒙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意义。康有为和陈独秀都重视以近代思想改造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振兴中国的必由之路。然而哲学思想的差异,也使他们的思想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徐光寿 《各界》2013,(11):6-10
追随陈独秀成为中共一大最年轻代表 在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刘仁静堪称少年得志,却又是“高开低走”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人生有着辉煌的开端,却并未赢得美好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相信哪一个陈独秀林修敏传记作品贵在真实。一失其真,便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信任,也会影响到读者对传主立身行事的理解。读吴晓所著《陈独秀一家人》,因作者在后记中有“作者并非历史学者,由于水平有限和学识浅陋,以及资料之限等客观条件,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  相似文献   

10.
王恩山 《各界》2012,(12):72-75
公元1942年2月14日,农历除夕的下午,重庆江津西南15公里的鹤山坪,陈独秀的三儿子陈松年一家四口从江津赶上山来过春节。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问题解决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民主;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途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陈独秀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并简单的对其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党的创建人,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今天,重新审视他的有关论述,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1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实现了由崇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这一转变推动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研究与传播。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陈独秀通过编辑刊物、翻译经典著作以及发表政治演说等方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陈独秀为研究视角,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传播路径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还原历史、总结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吴晓 《各界》2008,(10):14-15
陈独秀与鲁迅曾有一段被历史尘封了几十年的风波,直到1993年<新文学史料>发表的胡风两篇遗著后,才拂去了历史的尘封,平息了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波.……  相似文献   

15.
月勤 《各界》2008,(3):2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文后附履历一份: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16.
周萌 《学理论》2012,(5):124-125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坎坷,四次被捕,屡受磨难,但依旧富有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对于认准的道路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人生事业的成败,同他身上所具有的书生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身许国的远大抱负即志气,善于吸取进步学说的敏捷思维、丰厚的学养、突出的语言、文字才能及认准目标立即行动的社会活动能力等才气,一往无前的果敢精神即勇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政治品质即骨气,使他成为伟大革命运动的拓荒者和吹鼓手;旧式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孤高狂傲、固执己见、缺乏自我约束等不良才子习气在他身上的烙印,是他从人生事业的巅峰跌向低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祝彦 《理论视野》2009,(6):43-46
陈独秀的思想和他的政治命运一样“坎坷”、“曲折”。从一个科举制度下的秀才,成为对封建主义进行猛烈抨击的民主斗士,崇拜西方的“法兰西文明”及其资产阶级民主;不久又因认识到西方民主的虚伪,而予以否定,转而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及无产阶级民主;到了晚年,从超阶级、超历史的民主观出发,以“斯大林现象”为案例,又觉得资产阶级民主比无产阶级民主更加“具体”、“优越”,他的思想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时期对“德谟克拉西”的赞颂与肯定。从而也就形成了陈独秀“之”字形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9.
祝彦 《理论视野》2012,(4):51-55
今年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晚年的陈独秀蜇居江津乡下,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其中,对二战后世界经济走向的分析;对"斯大林现象"的反思批判,至今看来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0.
<正>被中共开除出党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与李大钊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一起,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为党的领袖,陈独秀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参与领导"五卅"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他直接参与指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暴动的胜利,使他的革命历史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大革命后期及大革命失败以后,陈独秀却被中共开除党籍。陈独秀的成败,是那时中国社会的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敌我力量的对比特别是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