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来临前夕,本刊记者前往汶川、北川、都江堰等地采访灾后重建。都江堰到汶川的公路是通往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著名景区的必由之路。地震前,这里奔驰的是旅游大巴。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辆辆满载建筑物资的大卡车。一座座川西风格、羌式、藏式  相似文献   

2.
去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王琳达全身心地投入到北川中学的重建工作。在她牵头之下,新北川中学重建项目在今年5月12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正式动工。  相似文献   

3.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使美丽的北川县城瞬间成为废墟,16.1万人口失去家园。北川作为极重灾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川人民自强不息,积极开展抗震救灾;海内外各界人士情系羌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山东省倾力对口援建北川,灾后重建成果辉煌。时隔三年,一座崭新的中国羌城——北川新县城已巍然屹立于神州大地。  相似文献   

4.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迅即组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2008年6月,吴邦国委员长等领导同志亲赴灾区视察,汪光焘同志随同前往,亲眼目睹了地震灾区受到的毁坏、重创和惨不忍睹的景象,亲眼看到灾区人民表现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慷慨支援的动人场面。为了看望对口援助省市建设单位的同志们,了解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汪光焘同志于2010年1月11日至14日,赴四川什邡、绵竹、北川、映秀和都江堰等地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什邡市职业中学、八角镇中心学校、城南学校,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北川人民医院、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在建项目,都江堰、什邡、北川、映秀的安居房、廉租房及农民住房建设情况,参观了绵竹江苏高校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听取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关于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情况的介绍,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对口支援灾后重建指挥部同志们进行了座谈,回京后写成了这篇调研报告,不仅总结了灾后重建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提出了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对于搞好重建工作很有借鉴启发意义。现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汶川两县,处处是工地。在乡村,已建好的农民房羌族藏族风味浓郁,在建的建筑正在青山翠竹闻的公路边拔地而起,少数待建的也在积极选址.筹建中。在城镇,北川县城已选新址并规划好,汶川县在原地重建,待开工的映秀镇也将在原址旁边重建,中小学校,医院(卫生院)被列为先行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6.
肖丁 《前进论坛》2008,(8):43-44
5月12日汶川突发里氏8.0级强烈地震!汶川告急、北川告急、绵阳告急、都江堰告急!!!灾情震撼了全国、震惊了世界。在这危急时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区救灾,成为首支进入汶川的医疗队,用一片丹心谱成一曲英雄的乐章。  相似文献   

7.
正一湾秀水,一山青翠,一座新城。8年后再来北川,你会被这里的美丽与恬静深深打动。8年前的那场灾难,如今已只能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和北川老县城遗址里再觅踪影。再现地震发生、救援到重建的纪念馆里,那些曾经的场景和物件,让人悲痛、振奋、热泪盈眶;掩埋着成千上万同胞的老县城里,祭奠  相似文献   

8.
<正>四川汶川,两年前那场地动山摇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山河破碎,肠断心碎。随后,18个省市驰援灾区,像领回自己失散的兄弟姐妹一样,把重建家园当做自己的使命,把美好的重建构想放飞在灾区。两年后,一座座新房平地起,灾区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处处展新颜。对口援建——这一带有中国特色的支援方式,在中国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人性的光辉     
黄道伟 《当代广西》2008,(13):14-14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人类历史上的地震灾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的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刹那间.汶川及周边的都江堰、北川、绵阳、青川等城镇山崩地裂,道路、桥梁、电力、通讯严重损毁.一座座城镇和村庄变成了一片废墟,数以万计的人被压在废墟中。此次地震波及范围之广,历史罕见,全国31个省(区、市)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27个省(区、市)均有明显震感。  相似文献   

10.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一场8.0级强烈地震在此发生。 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的能量在短短几十秒释放。 阿坝、德阳、绵阳、成都、广元……汶川、北川、茂县、理县、都江堰、彭州、绵竹、什邡、青川……在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在美丽富饶的蜀山川水,一栋栋房屋、一座座山峰在剧烈地摇晃,轰然地垮塌;一个个生命在奋力地抗争,恋恋地消失。  相似文献   

11.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一个让中国人记忆中无法忘记的日子。地动山摇、大地撕裂,时空在那一刻凝固。汶川、北川、都江堰……一片片曾经美丽的地方,顷刻问满目疮痍,数万骨肉至亲命悬一线、生离死别,一场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就这样突然降临,所有的悲怆和苦难集结起来,从那一刻起,我们的泪眼就只有一个方向——汶川。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08,(7)
都江堰:周边古建筑严重损毁都江堰景区内的40余处古建筑中,有95%在这次地震中受损,其中包括初建于南北朝、重建于清代,纪念都江堰开凿者李冰及其子二郎的二王庙。汶川地震发生后,这座建于山坡上的古庙宇随山体滑坡毁坏。不幸中的万幸是,建于两千年前的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挺了过来,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奇迹。目前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泄洪堤)基本无恙,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  相似文献   

13.
佚名 《中国减灾》2004,(9):58-58
并不是想再一次拥有它,我却非常地怀恋它。在废墟上小屋生活的岁月,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点点滴滴的事情都尘封在我的记忆最深处。废墟上的小屋叫简易房,又称地震棚。震憾全球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几乎使所有的唐山人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时值酷暑盛夏,幸存者擦干了身上的血迹,葬埋了震亡的亲人,搭起形态各异的窝棚栖身。残垣断壁,废墟茫茫。一座拥有百万人口、千万平方米建筑的城市重建,岂非易事?而且,窝棚是不能保护灾民过冬的。唐山人正站在激流滚滚的河边,眺望理想的彼岸——重建后的新家园。有多少眉头紧锁了那么长的时间,才有了那么多…  相似文献   

14.
<正>汶川之痛,已过三载。当我们时隔三年再度来到四川地震灾区,记忆中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这片悲伤之地,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在废墟中涅槃重生。汽车飞驰于都汶路,渔子溪河水声潺潺;驶入宽阔的入城大道,岷江两岸山花烂漫,汶川的一切都透着春意;羌寨碉楼气势雄浑,街边的羌族老人晒着太阳织着绣枕;江岸青山掩映着新的气象观测场,重建的汶川县气象局大楼工地机声隆隆,一座充满民族风情的现代化城市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15.
亦帆 《今日上海》2009,(6):32-33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一年了,上海人民情系灾区,时刻牵挂着灾区的重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上海对口支援成都市都江堰。一年来,一批批援建者奔赴都江堰,一项项援助行动在两地开展,一个个援建项目在灾区实施,一条条工程进展的喜讯从都江堰传回申城——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的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相似文献   

16.
四川汶川,两年前那场地动山摇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山河破碎,肠断心碎。随后,18个省市驰援灾区,像领回自己失散的兄弟姐妹一样,把重建家园当做自己的使命,把美好的重建构想放飞在灾区。两年后,一座座新房平地起,灾区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处处展新颜。对口援建——这一带有中国特色的支援方式,在中国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郝光荣 《前进》2008,(9):32-35
一、从“大禹故乡之争”说起:文化竞争中山西的尴尬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内、国外都曾有“震区是大禹故乡”的报道。经了解,此说法源于近年来四川省内汶川、北川、都江堰、什邡等地“大禹故乡之争”炒作效应所致。但是,无论是权威的教科书,还是史学界的公论,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史实发生在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系舟山、禹门口、神柏峪、大禹渡、禹都安邑、夏城堡遗址等诸多遗迹与远古传说都表明,现今山西是大禹建都和活动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8.
闵捷  蒋琰 《中国减灾》2012,(1X):40-41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多了,北川的灾后重建目标已于2011年10月17日全面完成。回顾2010年北川的春节,别有一番滋味。左手边,没被震垮的店铺贴着大红的春联,门口支起的摊子上,摆着一排排红纸包装的鞭炮、绛色的腊肉,买家卖家正在讨价还价。右手边,是清理完毕的房屋废墟,砂石堆成了一人高的圆锥体,一根根碗口粗的木材堆在地上。建筑队回家过年了,春节后他们会回来接着盖房。"5·12"汶川大地震后走向复苏的北川,年味儿正浓。  相似文献   

19.
两年之后,我重又回到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北川、绵阳。 哀伤已经从人们的眼中淡化隐退,以民生为重点的恢复重建已取得显著成果。凭着坚强的意志力,灾区人民一步步重建了自己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两年之后,我重又回到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北川、绵阳. 哀伤已经从人们的眼中淡化隐退,以民生为重点的恢复重建已取得显著成果.凭着坚强的意志力,灾区人民一步步重建了自己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