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备,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滞后,在去年年初的零收益事件和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银行理财产品负面新闻不断,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已经刻不容缓。从法律性质分析,在个人理财业务中,商业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应属信托关系,在此基础上,为整顿混乱不堪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全面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我国应引进借鉴英美信托制度规范银行与客户权利义务关系,更好的维护客户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虽取得了极大发展,但是存在的法律问题很多,尤其是各种理财产品的法律基础模糊不清,法律关系难以界定,使得对于理财产品的风险规制和投资者保护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极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明确界定,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缓解理财纠纷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爆炸式增长,理财产品的创新关系着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分别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中商业银行之间的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从商业银行是否进行创新、何时进行创新、怎样进行创新等方面提供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2年1月1日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此规定为代表的法律规制都存在着无法突破的瓶颈,这"瓶颈"的根本原因为法律的低效应用。在银行个人理财领域,法律对于消费者的倾斜性保护,并没有起到真正应有的效用,大量的倾斜性保护条款被"搁置"。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解决路径是权利的倾斜性配置,为此,需要完善信息披露和说明义务的保障措施作为有效信息工具,并借助独立的纠纷解决机构,必要时可对其进行自主召回,将解决法律的低效应用现象作为归结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广大城乡居民对于商业银行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制度的缺失,使理财产品的融资功能难以完全发挥,也给银行和个人的权益保障带来了很大风险.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质押法律关系探讨,希望得到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市场构建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理财产品成为百姓新宠。目前市场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琳琅满目,但却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属性,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也不是十分清晰。本文对目前国内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存在的争议进行了概括,并结合《合同法》和《信托法》相关原理进行了反驳。  相似文献   

7.
1995年,招商银行推出本外币合一、一卡多户的理财工具一卡通,搭建了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发展的平台,这可以视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个人财富不断增长,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98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共计5728款,账面余额9744亿元,业务规模平稳增长,收益结构保持稳定,多样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急需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风险进行明确划分和适当分配。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四类,其中最重要的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该产品的各方当事人之间是一种信托法律关系。对理财产品应实行"监管分业,产品混业"的管理制度,理财产品的品种不宜过多,应推出标准化的理财产品。银行在理财合同中设定的终止区间,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应认定是无效的。在理财产品的质押问题上,应通过行政法规来弥补《物权法》的不足。在理财产品的诉讼中,只有在银行有过失的情况下,才对理财产品的亏损承担赔偿责任。我国应修改《商业银行法》,将理财业务纳入该法的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省金融消费者为对象,展开调查了金融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了解和保护的现状,可知消费者的知情权被忽略、隐私权保护不利、接受理财产品时被误导等,而我国在这些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制度或机制都处于薄弱环节,为稳定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借鉴美国在立法保护方面和纠纷解决方面对消费者的保护,文章建议开展金融服务消费者维权宣传教育活动、设置专门保护机构和投诉应对机制等途径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经营者责任的加重与适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风险社会”和“事故社会”为特点的当今社会,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加重经营者的责任.如果不加区别,盲目加重经营者的责任,又会阻碍科学技术发展,损害全体消费者的利益.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如何寻求经营者责任的加重和适度,是中国特色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一个既艰难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掺入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目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中帆 《法庭内外》2007,(10):44-45
消费者协会将该协会为消费者成功维权的一则案例列为“全市十大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在媒体上予以公示,却被商家告上了法庭。消费者协会怎么也不能接受的是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官司,经过4年的艰难诉讼后,却输了官司。那么,消费者协会的维权行动,咋就侵权了呢?  相似文献   

13.
张志泉 《行政与法》2012,(10):64-67
近些年,虚假广告被大量发布,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道德缺失、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是虚假广告泛滥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全社会道德法制教育,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广告监管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广告市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逐渐丰富,各种面向大众的理财产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丰富,理财有关的法律制度并不十分健全,导致理财产品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这给大众理财带来了众多的不便之处。本文主要是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并就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风险的防范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遏,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掺入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目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娟 《法制与社会》2013,(16):97-98,10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已经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网络交易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与传统交易方式比较,网络交易确实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不少的变化,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殊性和交易的风险性,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是随之所带来的弊端。因此,本文试从网络交易的概念、网络交易现状和特点、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的入手,分析如何解决网络交易中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纠纷和矛盾问题、如何保护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问题,如何完善我国网络交易的相关立法问题,从而最终提出完善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知情权,已被现代社会视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权利和个人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有关权益虽然做了明确规定,但在许多由单方面事先拟制的格式化合同里,却常常存在提供方逃避法定义务、隐瞒真实信息、减免自身责任等不平等现象,往往成了事实上的"霸王条款"。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企业在拟制有关格式条款时,必须牢固树立法制意识,讲究经营诚信,认真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当今,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话题.笔者将现代企业管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法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告诫我们的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时时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虽然基本上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购商品和接受服务,但与经营者相比,消费者仍处于弱者地位。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颁布实施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对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修订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加大对消费者维权的力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保法》)第25条的规定,经营者通过网络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享有在收货7日内无理由退货的权利。该权利在外国法中又被称为消费者取消权,指通过一些特殊消费模式如远程交易、上门交易等进行消费的消费者享有一定期限内无理由取消合同的权利。在远程交易领域,《消保法》规定消费者仅可在经营者销售商品时行使无理由退货权;英国、德国和欧盟指令则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金融消费、分时租赁等多个领域。文章通过比较中外消费者取消权制度,提出我国立法部门可以考虑在远程交易领域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合理扩大,以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