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这里,向读者介绍一点有关我国古老剧种昆剧的新情况: 明珠会失落吗? 发端于明初的昆剧(过去叫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它曾像京剧一样,一度风靡全国。在它鼎盛时期,仅北京一地,就有50多个班社。近百年来,昆剧又以自己的优秀传统剧目和丰富优美的表演艺术,滋养了京剧、越剧、川剧、秦腔等许多剧种。它被尊称为各剧种的“乳母”或“老祖宗”。今天,这个有将近500岁的“戏剧之祖”还有没有生命力?它还能为观众服务吗?  相似文献   

2.
去年盛夏,中国京剧院一团应邀参加在西德科隆举办的世界戏剧节。古老的京剧第一次“访问”西德,引起人们巨大的欣赏热情。在科隆的三天演出中,场场爆满,观众达一万多人,剧院门口一直围着等退票的观众,有些人还从几十公里外驱车赶来看戏。除在科隆演出外,中国京剧团还到萨尔不理肯、美因兹、卡尔斯鲁厄等八个城市巡回演出十一场,反映同样热烈。组织这次巡回演出的维德曼先生说:“这么短时间,演出这么多场,中国演员创造了奇迹。”主办这届戏剧节的一位负责人说:“中国京剧如果不来参加,这次就不能算是世界戏剧节”。  相似文献   

3.
在笔者寓居的小城里,轻音乐曾一度不“轻”:台上有声嘶力竭的叫喊,台下有震耳欲聋的喧嚣敲打之声,实在令人心惊肉跳。所以,剧场对于我,可说是久违了。 近日壮着胆子又观赏了一场轻歌舞,又添了一些感触。平心而论,这台节目有歌有舞,搭配得还算可以。按说观众们愿意看什么、听什么,只管听、只管看就是了。可是有些人偏不,每当听到“通俗”唱法演员演唱时,便狂呼不已。而且,演员动作越粗,歌声越野,欢呼声便  相似文献   

4.
50年代,昆剧《十五贯》获得成功,周恩来总理赞叹:“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今天,当话剧滑入低谷,一出《魂系何方》,连演百场,振奋人心,大有当年《十五贯》的价值。 请看《魂系何方》所引起的“轰动效应”: 剧终,演员频频谢幕,观众却仍沉浸在戏里,迟迟不站起来。忽地:许多观众涌向舞台,有的拿出说明书,有的掏出笔记本,有的摸出戏票,请演员签名。 散场后的候车站,观众仍在兴奋议论:“这个戏不错,多年没看到了。”“戏正,演员演得也有感情。”“话剧嘛”,就是要这样,能够吸引人。”  相似文献   

5.
邵华 《瞭望》1985,(31)
我虽然演了三十六年戏,但是让我演祁老爷子,我感到负担很重。一是我原籍浙江,一张嘴就怕“露馅”,因此,以前青艺排北京的戏,我就主动靠边站。这次是硬着头皮上。幸好有林汝为、李婉芬、“四大爷”、“白巡长”为我把场把关。家里还有个“保镖”——老伴林子丹,她是个老北京,也是老演员。二是过去我演的多半是老态龙钟的老人,而祁老太爷爱憎分明,是个倔强的老人。为了把老爷子的戏演好,我尽力琢磨剧中人的脾气秉性,在“善、诚、挚、抗”四字上做文章。后来  相似文献   

6.
周放生 《党政论坛》2009,(16):22-22
演过一百部戏,一百个角色,最难演的角色却是自己。因为剧本得自己写,要写一个好剧本谈何容易。在我演艺事业最忙的时候,在我同时轧六部戏、演着六个不同角色的时候,我忘了演自己。有一天我站在镜子前面,看到的竟然是一张陌生的脸孔。“我是谁?”我问自己。“我喜欢做什么?”“我不喜欢做什么?”“我为什么不快乐?”  相似文献   

7.
李燕燕 《民主》2012,(3):48-49
“石家庄丝弦”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太行山麓.扎根在冀中平原,是石家庄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作为较古老的戏曲剧种.“石家庄丝弦”经历了几度辉煌。也曾几陷低谷.尤其是在戏曲市场低迷的当代,丝弦也与其它剧种一样,经历着时代的考验。2006年.“石家庄丝弦”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8.
展现八十年代少年儿童精神风貌的多场景儿童喜剧《我要当冠军》,四月份在首都公演以来,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这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为了新的孩子们,一定要给他们新的作品。” 这出戏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排演的。主要角色由钟浩、闪增宏、薛白等青年演员扮演的。他们取得了小观众们的信任,有了良好的开端,一代从事儿童剧艺术的青年演员开始成长起来了。 少年儿童渴望看到更多的儿童剧。这个剧院的《闪烁吧,繁星》剧组去开封,十四天演三十二场,创造了巡回演出的最高纪录。尽管这样,还有许多孩  相似文献   

9.
逸竹 《瞭望》1995,(10)
玩笑不能只当它玩笑逸竹春节前夕的一个夜晚,忽然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再“新编”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内容是阿庆嫂再不是茶馆的老板娘,而成了一个女企业家,胡传魁也由当年的“忠义救国军”司令变成了大腹便便的什么总经理或董事长之类,而“参谋长”刁德一则从海外回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当代电影,有一股“日本情结”。前几年就有电影评论家点破了。这是真的。试看当代中国电影,“严肃”的也好,不“严肃”的也好;战争片也好,非战争片也好;成人片也好,儿童片也好;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总之,常常忘情不了日本。或构成基本情节,或只那么点缀一下,好像南方人吃面,加点辣子,北方人吃饺子,来点醋,  相似文献   

11.
市井人语     
《侨园》2012,(3):66
《新亮剑》“新”在何处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一部新剧《新亮剑》.感觉好像是鸡肋,因为那部拍得非常成功的《亮剑》,早已灌输到人们的脑海中,别人我不知道,本人对《亮剑》可谓百看不厌,不仅剧情感染,而且演员的个性鲜明,表演真实.在近些年拍摄的大量电视剧中《亮剑》独树一帜,乃精品之作.可我就不明白了,收视率这么高、非常吸引观众眼球的电视剧,竟有人“胆敢”去“复制”.而且剧情和剧里的人物基本一样,氛围也没有什么出新的地方,没看出到底“新”在何处.看了几集后笔者得出印象,《新亮剑》乃败笔之作.  相似文献   

12.
王乾荣 《民主》2004,(8):42-42
常香玉去世后,一些报道说她“被誉为豫剧皇后”,有的悼念文章也这样称呼常老。我打小喜欢常香玉唱的豫剧,也看过不少关于她的报道,只知道人们称常香玉为“豫剧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甚至“一代豫剧大师”,却没听说过什么“豫剧皇后”之类。把这个显赫而霸气的称谓加到常香玉头上,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把杰出的或得过什么奖项的演员封为“皇帝”或“皇后”,是近些年摩登起来的。皇帝是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头头,而皇后是国家的“第一夫人”。娱乐记者或评论家的意思,或许是以此比喻、赞颂演员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可这也暴露了他们语言的贫乏和他们潜意识里的腐朽。  相似文献   

13.
台下听民声     
在“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中,河南省登封审组织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让全市的一千多名干部坐在台下,而把一个个有苦想诉或有话想说的老百姓请到台上,让他们敞开心扉提意见,吐心声。 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一定非常热烈。过去在台上生惯了的各级领导,一下子全都坐到了台下。而以前连台下都很难有机会坐的老百姓,现在却坐到了台上,面对着麦克风,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表扬谁就表扬谁,想批评谁就批评谁。说到激动之处,还可以大吼几句:“早就该干的事,为什么还不快干!随便加重我们的负担,到底是谁的主意?”…  相似文献   

14.
中央歌剧院5月份将上演两出美国音乐剧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为,音乐剧被誉为美国国剧,早已走向世界,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并在近70个国家进行过演出。但它对我国人民来说,还十分陌生,而作为一个剧种正式被引进更是第一次。 当我走访中央歌剧院时,排练厅内正在排练大型音乐剧《乐器推销员》。导演是美国奥尼尔戏剧中心主席乔治·怀特。他坐在台下第一排椅子上,不时站起来向台上示意,有时干脆上台与演员一起表演。别看他矮墩墩的身躯,做起示范动作来还十分灵活逼真,三言两语就能使演员领悟角色的特征。 音乐剧是什么?这是我向他请教的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潘城 《民主》2014,(6):53-54
<正>陈文华老师逝世了,在悲伤的另一面,我想,您真是一如既往的潇洒啊,毫无征兆,说走就走了。陈老师相貌清癯,沉默时也充满诗意,古道西风瘦马。饮茶真的会身轻换骨,真的会"两腋习习如有清风生"吧。有的人死了会很沉重,埋进土里。有的人死了如陈老师,会很轻,会飞翔起来,会看到我们所有人。而且我总是想,陈老师看到全中国的茶人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历史近千年,只是在近百年——特别是近50年中才同世界其他国家有较多的接触和交流。但从“全球”观点看,其规模、深度仍很小很浅。即以戏曲剧种说,出国交流的很少,就是京剧,比起日本歌舞伎也还远不如。 如今,面对声势浩大的全球化潮流,我们的民族戏曲将何以自处,何从适应,何以发展?我想,我们的任务应是让过去长期闭塞的许多剧种通过各种方式被更多世界观众所见所知,由见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喜欢,使这些剧种的艺术成为世界性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一位颇有点名气的演员,在妻亡续娶后不久,就演了一场驱逐亲生女儿的全武行,事件经过登在报纸《道德法庭》的专栏里,引起了人民群众的纷纷议论。怪的是这位演员在彻底把女儿的家砸了之后,居然为自己找到一席辩解的理由,大意是说:别看我这人土  相似文献   

18.
又一种假     
中国在“打假”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假,一般是指把假的说成真的。最近我又看到一种假。这就是林彪的女儿林豆豆把真的说成假的。林彪明明是自己出逃的,豆豆却公然讲林彪是被叶群绑架上飞机的。她为了推翻她过去写的揭发材料,又说:“自己(指林豆豆自己)过去写的东西‘很多是假冒伪劣产品’。”林豆豆过去揭发林彪的文章,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冒  相似文献   

19.
未羊 《瞭望》1996,(15)
初不知逆向思维为何物,读了几篇文章之后才明白,原来就是“反过来想想”。说法一变,就好像在谈高深的学术问题似的了。好吧,咱也来“逆”他一回。 流行歌曲在沿海流行了一阵子之后,现在好像已经不像起初那么吃香了。于是,一些歌星开始向中西部进军。听好几个人说,一位歌星到一个贫困地区(或者是不够发达的地区)演出,拿了8万元出场费。据说报纸上已经披露。舆论的倾向当然是一边倒的,总是批评歌星见钱眼开之类。正是在这一点上,咱们试试来一下逆向思维。 如今是搞市场经济,买方和卖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厢情愿就行,只要演出的一方照章纳税,并不犯法,舆论界絮絮何为?若说下岗工人如何如何,6500万贫困人口如何如何,那与演员何干?按劳取酬,少劳笨  相似文献   

20.
武红军 《学理论》2008,(17):73-74
谈到京剧,不能不提到京剧的脸谱。据专家说,脸谱原本是叫“勾脸”,就是演员根据自己的角色进行化妆。不过,画出的妆很夸张,尤其以俗称的“大花脸”最为引人注目。为什么画出那么招摇的妆?据说过去露天演出,灯光暗,为了突出文武行里形形色色的角儿,故有此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