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江 《党政论坛》2013,(2):39-39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监督是民主政治的生命线 山东临沂市委党校李抒望:民主的经典涵义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民主政治的关键是要确保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受到全社会的监督,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和个人专断。任何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都是从坏处着眼,把一切官吏假定成“无赖”,虽然官吏不可能都是“无赖”,但是必须假定他们一旦进入政治生活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中,“士”处于政治社会权力架构的中心地位,而科举制是其制度化的保障。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促使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同时也开启了“士”向“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伴随着这个过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落实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坚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代表,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职能是什么?一提出这个问题,人们很自然地想起恩格斯的名言:“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列宁也说过:“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经典作家对国家本质概括所下的定义无疑是正确的。阶级压迫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的主要职能。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国家除了这个阶级压迫职能之外,就没有其他职能了;或者虽然肯定国家阶级压迫职能之外还有其他职  相似文献   

6.
论权力腐败的伦理矫正——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反腐的策略上,学者们往往过度夸大法律的作用,忽视了伦理道德在防治权力腐败当中的功用。笔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反腐同样功不可没。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分析的视角反对权力腐败,一方面要从“外”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从“内”加强个体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正一、追求善治的责任性价值取向,构建认同型责任政府(一)树立有限责任政府理念"有限政府"第一层面的意思是,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其权力是法律授予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权力,就是权力的异化,必然给群众带来损害。"有限政府"的另一面:"有限政府"应有"无限责任意识"。要使社会分担责任,并使有限责任政府能治理出一个良性社会,就一定要求这个政府具有无限  相似文献   

8.
在前几年惩治腐败的过程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就是那些腐败分子似乎肆无忌惮,不畏法律。尽管也惩办了一些犯罪分子,但并未“惩一儆百”,使后来者望而生畏,不再重蹈其覆辙。在一些地方,贪官上演“接力赛”的现象一个接着一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自有政府以来,就有腐败,就有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象。因此,历朝历代,肃清腐败都是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的重要课题。有的收效显著,有的收效甚微。 从历史的经验看,北宋开国之初,社会秩序混乱,治安状况堪忧。尽管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但由于官吏从中作梗,…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问题,随着企业实行党政分开,对这个问题的议论更多了,概括一下,主要意见有三种:一种意见认为党政分开,政工干部手中没权了,解决不了群众的实际问题,讲话没人听,思想政治工作没法做;一种意见认为要汲取党委“一元化”领导时“思想政治工作权力化”的历史教训,思想政治工作再也不能依靠行政权力,要实现“非权力化”;一种意见认为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后,行政干部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有利于把思想教育同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显然;这也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行政权力的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谈"官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党政论坛》2004,(11):41-42
“官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为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所重视。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中国传统文献几乎无一不涉及“官德”问题。诸多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是“惟治乱在庶官”,“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今天,党的领导干部虽然不同于旧时官吏,但从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共性着眼,人们通常也把领导干部称之为“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也就被称之为“官德”。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要求领导干部首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国,重在以德治“官”。在新时期的严峻挑战面前,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中…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国法学会邀请专家、学者,就中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问题,举行了专题座谈会。与会同志认为: “三权分立”在法律上和实践中的表现是以权力对抗权力,以权力制衡权力。它的实质最初是阶级分权,即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分享政权;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贵族的没落,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分权,逐步让位于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权;也有一些  相似文献   

12.
福柯的权力场理论认为,权力是一种生产性的互动结构,权力致力于生产、培育和规范各种力量,权力及其主体是多元的。“维稳政治”的本质是“(国家)权力维稳”,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对社会纠纷当事人进行胁迫与压制,其结果是越维稳越不稳。“治理政治”要求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纠纷解决的权力机制必须多元化、多样化,社会权力应当成为社会纠纷解决的基础性权力。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勇 《各界》2013,(12):37-41
如果从1861年“祺祥政变”开始算起,到1886年,慈禧太后在大清王朝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已经呆了25年了,尽管这个位置只是“垂帘听政”,并不是名正言顺的最高领导人.然而一个女人,特别是一个独子早丧的寡妇,不论她对权力是怎样地充满兴趣,25年的漫长岁月都会消磨掉这单调乏味的权力欲望.  相似文献   

14.
制定中的《行政诉讼法》(草案)已公诸于众,提交全民讨论。其颁布实施已为期不远。这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又迈进了一大步。为了使这个法律真正有效地促使国家行政系统法治化?依法制约行政权力,急需研究一系列配套措施。笔者认为,在各种配套措施中,建立政府法律顾问体系就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即state,原本是封建意义上的词汇,在中世纪晚期逐步被君主国和共和国赋予了多重含义。马基雅维里认为,独立强盛、权力机制和法律秩序是马基雅维里国家观念的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受到当时君主国家观念的影响,并同共和国的传统有所区分。马基雅维里的贡献在于将国家从权力归属和传统共和主义对至善的追求中独立出来。以权力和法律加以定义,遂演变成为现代意义的政治概念。  相似文献   

16.
领导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上自“君临万民”的封建帝王,下至统驭乡里的“芝麻官史”,由他们织成了密如蛛丝的统治网络,管理着国家乃至社会每一群体的事务。为了更好地统御僚属,维护即得利益,一些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策略家在研究统治策略的同时,也从统治者本身找原因。他们认为,官吏的素质修养与国家兴衰、人生荣枯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7.
朱维究 《团结》2002,(4):8-11
关于“依法治国”的涵义,法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在中国,人民是法治最高的主体,“依法治国”中的“国”是客体,即治理的对象,其中首要的是指国家机器。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治理或制约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权、治官,尤其应避免将“依法治国”仅仅理解为“政府以法治民”而助长权力的专横与腐败。应当明确,政府及其官员首先是法治的对象和客体,然后他们才是“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即“依法治国”第二个层次上的主体,各个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  相似文献   

18.
一、法治政府才能协调好利益关系 能否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协调“利益关系”,能否理清“公利与私利”的关系,而法律正是协调利益关系的最有效手段。美国大法官萨蒙·P·蔡斯说过:“法律就是利益的分配。”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明确:哪怕最野蛮的政权,对于自身权力的分配和运行,都有一套规则体系,否则这个政权就必然由于混乱而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中国法学会邀请首都法学界、法律界专家、学者,就中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问题举行了专题座谈会。与会者从“三权分立”学说的确立和发展,“三权分立”制度的确立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形态与运用方式等方面,对“三权分立”的含义和实质进行了充分的解剖。与会同志认为,“三权分立”在法律上和实践中的表现是以权力对抗权力,以权力制衡权力。它的实质最初是阶级分权,即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分享政权;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贵族的没落,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分权,逐步让位于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权;也有一些西方国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古代惩贪廉政建设的历史渊源 据现有的文字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惩治官吏赃罪的刑事立法可以追溯至夏朝,按夏朝皋陶的法律,官吏犯“昏”“墨”“贼”三种罪的要处以死刑。“贪以败官为墨”,其中的“墨”罪即指官员贪赃枉法的罪。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肃贪廉政建设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