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贫穷文化心态宣战──朝阳市实施“富民升位”战略记实历史上长期贫困落后的辽宁省朝阳市,从1992年初开始向贫穷文化心态宣战,实施以脱贫致富为宗旨的"富民升位"工程,两年取得重大进展。朝阳的这一历史性变化,得到辽宁省各方的关注。撬动朝阳两年来奇迹般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把握文化的视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文化心态建设的基本原理;第二,文化相对独立性启示发展中国家树立文化自觉自信;第三,对历史文化的批判继承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心态;第四,经济全球化时代应推动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回到马克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险明 《新视野》2003,2(3):54-56
从文化根源上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危害最大的就是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被扭曲的两个基本表现形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从文化层面上看,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表现形态实际上都是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所作的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诠释。从方法论上看,要从理论上破除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必须“回到马克思”,正确、全面地认识“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走向当代”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走上了一条既充满生机又充满艰难之路。20年的社会剧烈变革使人们的心态处于剧变中、改造中、重塑中。我国国民心态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哪些重要特征?第一,从国民心态发展的方向来看,它已经从变革初期的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20年前,当我国人民刚刚跨进改革开放大门之际,国民心态的目标并不是很清楚的,行为的“方向感”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尽管改革开放使国民心态发生了许多重要的、甚至  相似文献   

5.
要把青海建没成为文化名省,就要了解、研判青海的文化眢隋,我把这种了解、研判的方面分为神态、业态、心态,研讨这“三态”是为了有利于培育发展青海的文化生态,神态——业态——心态——生态,是推动青海文化名省建设过程中可能互动互补的发展链条。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我在这里说的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文化”,也就是从“建设”的角度淡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原文化价值观与中原学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振军 《学习论坛》2005,21(1):63-66
中原文化价值观根植于传统的中国文化 ,它对中原学术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原学术曾经有过它的鼎盛期 ,但从近代以来 ,当中国学术已经向现代转型时 ,而中原学术还没有走出传统官学一体的模式。特别是 2 0世纪中原学术的衰落 ,使人们认识到 ,要使中原学术重振雄风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文化价值观。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术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中原学术将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7.
作为基层工作的直接领导者与落实者,基层领导干部影响着政策的执行力与群众的满意度。然而,由于压力过大、心理调节缺失等原因,基层干部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以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向阳光五大条件构成的大树理论能够较好地阐释基层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并且勾连出心理倦怠、心理焦虑、心理脆弱、心理扭曲、心理放纵等违背成长规律的心理问题。最后,从遵循时间规律,树立自信自立的心态;遵循不动规律,树立守正创新的心态;遵循根基规律,树立人民至上的心态;遵循向上长规律,树立敢于担当的心态;遵循向阳光规律,树立奉公守法的心态等方面着手,提出心理调适的有益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以及价值取向的总和。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失衡的社会心态,不但阻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还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带来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社会心态从侧面反映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行为方式受社会心态的影响。目前,在社会经济利益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价值取向各  相似文献   

9.
张晓峰 《奋斗》2013,(3):18-19
正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培育成熟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密不可分的,成熟健康的社会心态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和文化强国的体现,既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支撑,也是我国在新的  相似文献   

10.
心态与人生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往往决定着不同的人生。心态,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心态,是形成他人格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同事的进步或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从内心敬佩,并暗自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取他人之长  相似文献   

11.
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消极负面的不良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引导认知取向、疏导社会情绪、主导价值共识、倡导公共人格、督导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正契合了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客观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论教育相贯通、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以文化人与落地化行相统一是引导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张志洲 《前线》2017,(1):45-50
近代以降,国人的文化心态经历了重大的起伏和嬗变。在近代之前,大致延续了过去数千年形成的文化自信甚至与"天朝上国"相联系的某种程度的文化自傲心态;自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之后的约半个世纪里,洋务运动的兴起表明了传统文化无法回应现实挑战的危机,国人的主流文化心态退却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体""用"割裂在进一步的国家衰亡危机面前终至无法延续;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国人又尝试了制度改良和制度革命,但国家之内忧外患没有解决,再加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形成了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群体对于中国文化呈自卑、自弃心态;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之路。国家力量的兴衰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是文化心态嬗变的最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心态的视角可以更加深刻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一方面,加强社会心态理论研究是社会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将直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有利于坚定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研究社会心态现实问题将有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状态,增强对抗社会风险的能力,提高社会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处理好社会管理创新效率与社会心态多元化表现、弘扬优秀文化价值观与庸俗商品化、"精英民主"与"草根民主"、消极应对与有效疏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民众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社会心态失衡已成为制约社会健康运行的重大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困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与良好的社会心态具有同质性和同向性,对于社会心态的优化具有现实价值。社会心态的优化反过来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二者是互推互进的过程。同时,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心态优化的导引力,形成稳定良好的心态环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健康有序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反腐败工作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找准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反腐败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着的表现各异的腐败心态,是导致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注重领导干部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心理层面上找到解决腐败心态存在的办法,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自觉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对于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从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现代功能来看,文化自信的"根"是传统优秀文化精华"、本"是革命文化精神"、魂"是马克思主义。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源泉。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进路,重点在于树立理性包容的文化心态、坚持科学的文化创作导向和建构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王长江 《当代贵州》2011,(33):62-62
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个大题目,包含着大至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小到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广泛内容。不过,在我看来,无论哪个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内核:文化心态。我有时想,文化心态就像一艘船。船有多大,就有多大的承载力。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应当解决的是文化承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 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之上的文化全球化,首先要求的是文化多元化,扬弃本民族、本土文化中自身封闭、保守、固执的状态,在向世界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中,使自身得到修正、丰富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之间都有着工业文化这一共同点,这是因为世界各国的工业文明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工业文明传播、扩散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从整体上来说,是以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模式为核心的.这对中国人来说,从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先进的国家,为周围各国所仰慕、效仿,文化优越感和大国地位的自豪感,对于外来文化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这种自大的文化心态,再加上长期的闭关锁国、封建集权式的文化专制,使中国文化在近代长期处于一种"虚拟"状态.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在军事上的落后、政治上的腐败、文化上的愚昧顷刻间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9.
周民伟 《前线》2017,(5):49-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自信置身于历史的新高度加以把握,彰显了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信仰的文化所具有的理性认知和成熟心态,以及坚定的认同感和依赖感。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文化自信,需要从学理认同、践行路径、功效信服上建构文化自信三维支点,让文化自信内聚于民,塑造社会共同认知,夯实人民群众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0.
李涛 《学习论坛》2022,(4):106-1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当前,传统乡村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解释力、指引力不足,文化价值认同不够,乡村文化自信缺失。重构乡村文化核心价值,必须坚持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需求,推动人生追求从积累财富向创造价值转变、生活意义从过好日子向创造美好生活转变,使乡村居民人生意义建构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乡村社会相协调;推动讲仁爱从小我情感向公共意识拓展、行忠恕从基于个人人情向国家信仰和法律规则转变、尚和合从基于无争向包容逐利竞争转化、守诚信从道德要求向责任信仰提升,实现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核心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