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盖房     
父亲并不老,今年55岁,却已经亲手建造了三处房子。其间的酸甜苦辣,我多次听他谈起。父亲第一次建房是1963年。由于发生大洪灾,家中几间茅草屋被冲垮了,父亲无处安身,只好暂时借住在大伯家中。当时年仅15岁的他,在大伯、二伯的帮助下,肩挑手推修建了几间又矮又小的土房,总算有了个栖身之地。那几间小土房我没有多少印象,因为我只在里面度过了幼年。听母亲讲,当时她与父亲相亲时参观的是大伯家几间宽敞的正房,谁知结婚时新房却是旁边那几间破烂、阴暗的小土房。后来,母亲与父亲带着我们三姐妹一起挤住在小土房里,一住就是10年。因为厕所与房间…  相似文献   

2.
李先生家兄弟姐妹五个,父亲早年去世。1988年,早已经分家另过的李先生见母亲和妹妹住房困难,想把自己的房腾出来给她们住,自己再盖新房。但是,盖房要经过审批,李先生就以母亲的名义向有关部门申请了建房用地。获得批准后,他花了几万块钱盖起了三间北房,入住新房后他让母亲和妹妹住进了自己原来的房子。2004年母亲去世,李先生便把母亲住的房子收了回来。这时候,李先生的弟弟不干了,他说李先生现住房是母亲留下来的遗产,自己有权继承,还告上了法院。  相似文献   

3.
正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又到了,3月8日这一天,十师一八三团锡伯渡社区党员张莉又像往常一样,带着新买的衣服和孩子们用的学习用品来到贫困民族职工王玉兰家中,给她送去节日的祝福和礼物。要说这事,还得从2008年说起。家住一八三团锡伯渡社区的回族居民王玉兰,前些年由于哥哥早年不幸出车祸身亡,嫂子改嫁,留下2岁多的侄  相似文献   

4.
预售房子,买家买的不是实物,而是预期,有点类同于买期货,如对市场预期判断不准,盲目进入的风险就会很大。现在的情况是,房子没到手就缩水了几十万,这事搁谁身上当然谁都不好受,业主向开发商提出降价补偿,从情理上看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父亲金茂岳于1906年5月5日出生,病故于1987年7月17日。他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我仍然特别怀念他。父亲在世时曾说:"以前大家叫我老金,现在怎么称金老了?"弟弟胜利说:"那是尊称,现在我都是老金啦。"哥哥说:"我在延安时候同学们就叫我老金。"爸爸说:"无论是老金、金老,还是金局长、金厅长、金院长、金主任、金队长……我一直是金大夫。"当时,我还调侃地说:"我也是金大夫。"父亲慈  相似文献   

6.
正走上革命道路1903年5月,钱瑛生于湖北省成宁县钱家庄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早年离家,先到广东,后赴日本东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来返乡病故。钱瑛自幼聪颖,虽然19岁才正式入学读书,但入学前,已在母亲和哥哥的教导下,识得不少字,并能吟诗、作文。她写的诗在家乡广为传诵,被当地群众誉为"当今的钱六姐"(钱六姐是当地早年的一位才女)。钱瑛意识到,女孩子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彻底摆脱封建枷锁,必须学会自食其  相似文献   

7.
1928年秋天,年仅14岁的秦基伟怀里揣着从乡苏维埃软缠硬磨得来的证明,与同村的几个小伙伴一道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黄安县七里坪秦罗庄。 在山根拐弯处,他转过身,最后望了一眼他的那几间破旧不堪的房子,心里突然涌上了一丝柔情。虽然那里面已经没有可以眷恋的人了,但是,他对爸爸、妈妈、伯伯、哥哥的全部记忆,童年的全部乐趣,都还盛在那几间房子里。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带走了我的父亲。我的家在四川省北川县,伤亡最为惨重的那个县城。母亲、哥哥、嫂子、弟弟、弟妹和两个年幼的侄女,从死神的魔爪下侥幸逃脱,然而我父亲,刚过了62岁生日仅仅5天的父亲,被  相似文献   

9.
迁居     
我家第一次搬家是在1974年。 那是一间坐西朝东的土坯房。因为前后窗子都很小,所以即便是到了正午时分,屋内都不会太亮。这间房子被父亲打了个洞的土坯火墙拦腰隔开,因此房子算是有了套间:外面的小间当作厨房,里面便是外祖母、父母和我们兄妹三人三代同堂的卧室了。其间横横竖竖地  相似文献   

10.
正前几日,路过一家超市,看见门口的牌子上写着"积分免费换商品",就想起多年前奶奶穿的那双"免费鞋"。那是我还在上小学,奶奶、父母、姐姐和我一起住。奶奶从不给自己买新东西,不舍得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有年纪的老古董。一天,父亲给奶奶买了鞋子,奶奶不肯收,让退回去:"买这样贵的东西干什么,用不到用不到。"  相似文献   

11.
谈“攀比”     
正落马官员的悔过书总能提供别样启示。比如,收受违纪违法赃款近2000万元的安徽省蚌埠市原副市长刘亚在其悔过书中说:"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个人利益、个人享受至上,暗地里总爱攀比:比谁的房子好,比谁在省里‘关系硬’,比谁提拔得快。结果比出了腐败思想,比出了不平衡心理,比出了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读过刘亚的悔过书,人们不难发  相似文献   

12.
正24年前父母先后辞世,尽管自己家里的日子过得很紧张,他依然将聋哑的哥哥从河南老家接到了七师一二四团家中,与家人一同生活,细心照顾。2015年11月21日,笔者来到赫留玉家中时,他正端着一盆清水,给哥哥清洗患病腿部的伤口;他的家中干净整齐,明窗几净,种植的君子兰、芦荟、鸭掌木等花木郁郁葱葱。提起照顾哥哥之事,赫留玉感慨地介绍说:这也实属无奈。24年前,当时父亲重病在身;临终嘱咐,如果不把哥哥带走,他会死不瞑目。1991年,按照父亲的嘱咐,赫留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88团五连十分重视退休工人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吃、住、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他们感到了连队对他们的温暖,老人们又积极为连队经济服务发挥余热。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病退工人陈恒学,前几年省吃俭用,为儿子娶媳妇盖了几间大房子,自己却一直住着一间很小的棚子里。1991年儿子调往东面团场,几间房子要出售给别人,连队领导知道后,马上找到他儿子,连队用了5000多元把那房子买了下来,尔后又让陈恒学搬进住,这件事使陈恒学感动不已。连队还有一位  相似文献   

14.
曾晖 《廉政瞭望》2013,(3):20-21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几个朋友一起喝茶。甲感叹:"今天又挨领导骂了,心理不是滋味。"乙附和:"我也经常被领导骂,感受都是一样的。"丙补充:"只要受人领导,谁没领教过挨骂?不足为奇。"兄弟仨都说自己习以为常,但终究有一事不解——领导为什么爱骂人呢?该出口时就出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曾在《骂人的艺术》里写道:"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  相似文献   

15.
一块菜地     
<正>我的奶奶今年78岁了,她独自一人住在连队的二合一房子里。爸妈都劝她住进团部楼房去,奶奶总是割舍不下,说她大半辈子的回忆全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了。房子里很宽敞,只有几件老式的家具,那是爸爸和妈妈结婚时,爷爷从院子里伐的树亲手做的。有一次妈妈说要换掉,奶奶坚决不同意。自此,家里再没人敢提。记得中学以前,我们祖孙三代六个人住在这所房子里,总觉得很拥挤,  相似文献   

16.
<正>荒野杂草之中,几间破旧不堪的木板房子,损坏的墙缝里塞满了破布条,三面都是透风的,一下雨就成了"水帘洞"……这是大方县三元乡群丰村村民陈首会以前的家。2016年10月,陈首会搬进了恒大幸福五村,漂亮的两层楼房,整洁的客厅,独立的卧室,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还能住上"小洋楼"。  相似文献   

17.
邹蕴 《党史纵横》2001,(2):45-45
二三十年代,溥杰与张学良有过一段颇为密切的交往。 那是 1928年初,溥杰应张学良之邀,一起到南口参观奉军的工事。检阅了奉军的队伍之后,溥杰向张表示了想投奔奉军的愿望。当时溥杰的想法是,要想恢复爱新觉罗家的昔日尊荣,就得有枪杆子在手。张学良听到溥杰的请求时,有些犯难。因为他俩是朋友关系,如果溥杰从军,就成了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了;再者溥以皇弟的身份从军,不合适;更重要的,是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视溥杰的哥哥溥仪为君主。但是溥杰不理会张学良的难处,继续坚持自己的要求:“这只是我们之间的事情,就看你答不答应 !”…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们一家人租住在一间小得可怜的房子里,现在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住,真是太高兴了!"得知自己通过摇号得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公租房后,市民李保华兴奋地说。  相似文献   

19.
<正>【案例一】2013年8月5日,刘女士因为家庭琐事深感烦躁,遂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一篇表达当时心情的文字,其所在工作单位法定代表人田某看见该段文字后,留下评论:"如果一份工作让人如此悲伤,不做也罢"。看见田某的评论,刘女士傻了眼,认为这是辞退自己的意思。第二天上午,刘女士默默来到公司辞职。在公司工作了四年,却因为一条微信遭遇辞退,满腹委屈的刘女士向劳动仲裁委提请仲裁申请,并提交了微信朋友圈互动记录作为证据,要求公司支付解除经济补偿金、工  相似文献   

20.
正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回忆,哥哥贺鹏飞上初中时,一次踢足球腿部骨折,按理说,父母心疼都来不及。可是一个星期后,父亲就让打着石膏的哥哥去学校,而且不允许坐他的专车,在街上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就这样,贺鹏飞每天坚持拄着拐棍坐三轮车上学,贺晓明说:"我们家有一条规矩,不允许以父亲的名义向学校、组织要求特殊的照顾和待遇……"1963年9月,贺鹏飞第一次报考清华大学失利,眼巴巴地等着父亲出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