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6日,我在新浪网新闻要目上看到"教育部官员接受采访谈高考能否全国统一分数线"的标题时,情不自禁就笑了,心说,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跟我打赌,赌点击开来看到的是"能"还是"否",我敢下倾家的财产,把"宝"押在"否"上头.  相似文献   

2.
清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做梦到了阎王殿,看到一个官员在阎王爷面前表白自己,说自己怎样当官不贪污,不要老百姓的钱财。阎王说:‘下贪不沾、不吃喝百姓的就是好官,那好,我在公堂上设一木偶,岂不是什么都不要,比你更好吗?”这个官员又说:“就算我没有功,但也没有过呀!”阎王说:“你只顾保全你自己,为避免嫌疑,怕把自己牵涉过去,对一些谋杀案件竟默不作声。该做的事,怕麻烦,就不去做,这岂不是负国负民吗?当官的没有功就是过。”这个官员哑口无言,挨了五十大板。这篇寓言虽然讥讽的是封建官吏,但在我们今天看来,仍…  相似文献   

3.
开心乐园     
我会说话小明教他的鹦鹉说话:“我会走路。”“我会走路。”鹦鹉跟着说。“我会说话。”“我会说话。”鹦鹉说得惟妙惟肖。“我会飞。”“你吹牛。”鹦鹉毫不迟疑地说。一个农民在邻国买了一只好看的山羊,他为了逃避关税,就把羊藏在汽车的后备箱里。边境上的官员说:“请您打开汽车后备箱。”农民掀开后备箱,山羊抬起头看着他们。官员问:“这是什么东西?”“这是我的狗。”“是吗?有角的狗?”“我不管他的私生活。”一位顾客走进一家餐馆,把大衣挂进衣帽间,然后坐到桌子旁,要了一份牛排。侍者从厨房出来说:“对不起,牛排没有了。”顾客又要了…  相似文献   

4.
[事件】《新快报》报道的一场“摩的”司机与“精英学者”的对话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该文末尾一段说:2003年,长沙修路,公共设施遭到市民的破坏,市长给《长沙晚报》编辑部写了封信,说要“提高市民素质”。那个“摩的”司机便以“长沙刁民陈洪”为名,在网上写了篇给市长的信,说“要提高官员素质”,跟帖有几千封,点击率有30多万。不久,市长在一个会上说他第二天就看到这封信了,市长的评价是,“有点偏激,我看得很重,我会把它当作我执政路上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5.
于浩 《中国人大》2010,(4):40-40
“我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只说实的.不说虚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教授在记者尚未发问时.就开门见山地说,别把我当官员看,我是研究经济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的齐威王,算得上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明君。一次,齐威王向朝中官员们询问外任官员的情况,不少官员异口同声说:“最好的是阿大夫,最坏的是即墨大夫。”齐威王没表态,又问邹忌,邹忌说:“先去下面调查调查吧!”过了一段时间,齐威王召集官员议事,同时也召回了两大夫。众官员上朝后,只见殿上烧了一锅开水,大家不明其意。齐威王把即墨大夫叫上来,大家都盯住即墨大夫,认为齐威王一定会惩罚他。没料到齐威王声色和蔼地说:“我派人作了调查。你那里的庄稼长得好,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这是你的功劳。只因你没有给朝中官员送礼,他们都说你的坏话。我加封你一  相似文献   

7.
近来 ,“教育产业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教育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一些经济学家和地方政府官员也闹哄哄地参与进来。意见分歧的焦点集中在“教育产业化”会否混淆教育的性质。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对统一 ,他们多从专业角度出发 ,对教育产业化或部分产业化表示谨慎的赞同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观点则更加前卫 ,恨不得立即把“教育产业化”列入地方人大或政府文件中。据说 ,有一位市长曾表示 ,对高中阶段教育 ,今后政府不仅要“断奶” ,而且要让学校创收 ,向财政上交。诚然 ,学术界对教育产业化的争论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  相似文献   

8.
做人与做官 ,历来是“官场”上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不 ,应当说 ,历来是“朝野”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做人都做不好 ,焉能做官 ,焉能做个好官?我想 ,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但是 ,说实在话 ,在有些官员那里 ,这个ABC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忘诸爪哇国外。其结果呢 ,必然会导致懒、馋、贪、占、变 ,出现像成克杰、胡长清、张二江一样的“五毒官员”。古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因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 ,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论。个人修养到家 ,德行到位 ,道德自我完善得好 ,便会有人格魅力 ,便会“服众”、“得众” ,于是…  相似文献   

9.
偶读《党建通讯》(2009年第7期)上的一篇文章“对话柏万青”,柏万青同志说:“老年协会的群众跟着我,我跟着党。A等于B,B等于C,C就等于A。”联想到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个别地方官员的“雷语”:“给我抹黑,就是给全县抹黑”、“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如此等等。两相对照,不禁生发些许感慨。  相似文献   

10.
我说中国的一些官员在“逃避自由”,有人会说我脑子有问题——中国官员有太多的自由,会有人“逃避自由”吗?的确,现今世界上恐怕没几个国家的官员像中国官员这样在行为上有那么大的自由度。但不要忽视,他们在逃避着另一种自由,这就是实现自我、彰显自主意识、充分表达个人主张和观点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所谓“政协话”是有掌故的。那是十多年前,我初入全国政协,有幸参加一次专题调研活动,活动结束时举行了一个总结会。会上,我把所见所闻所想老老实实地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邻座的一位委员悄悄对我说:“你讲得很中肯,但是太直率了,在场的某位主管官员挂不住了。”弄得人家“挂不  相似文献   

12.
全国“两会”期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教育产业化发表的一番讲话曾激起社会舆论的不满。在民众对教育领域的种种问题怨声载道的当下.这位发言人的敢言颇值得“肯定”,但却再次暴露了有关官员并没有理解教育产业化的真正意义和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7月12日出版的《瞭望》周刊报道,已开始进入制度化操作层面的“官员问责”,正在冲击太平“官念”。报道说,“官员问责”制给中国4000多万名各级干部的仕途平添了风险,使为官变成了一种高风险职业。这也就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必须从以往的“我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转到“我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  相似文献   

14.
一个县、区级检察院的反贪局长,能在首次全国检察机关“十佳反贪局长”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肯定有他不俗的业绩和感人之处。近日,笔者采访了萧山区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赵桔水,他的一段“开场白”深深地吸引了我。他说:“我从检18年,干了18年的反贪,我的人生追求、家庭生活、个人好恶都与反贪工作联系在了一起,与党的廉政事业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我特别看重‘十佳反贪局长’这一荣誉”。18个春秋凝结着一个沉甸甸的“反贪情结”。查实与查否都是“公正”赵桔水是在2000年底由反贪局副局长提升为局长的。在赵桔水的反贪生涯中,他最注重的是“公正执…  相似文献   

15.
开心乐园     
山姆为朋友保尔演奏钢琴。“我弹得怎么样?”山姆问道。“你应该上收音机里弹奏。”保尔答道。“你是说我弹得有那么好吗?”“不是。”保尔说,“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在收音机里,我就可以把它关掉。”把它关掉蜈蚣先生向蚯蚓小姐求爱,不料后者却犹豫不决。蜈蚣:“你看你胖得一点儿体形都没有,还挑三拣四呀!”蚯蚓小姐:“……我不会做家务。”蜈蚣:“婚后什么活儿也不用你干,你看,我这100多条腿,勤快着呢!”蚯蚓小姐:“问题也在于此,我妈说,姑娘总得给恋人织条毛裤才好!”难题父亲把五岁的儿子抱在膝上,全神贯注地观看篮球赛。孩子看到运动员们…  相似文献   

16.
老公的进步     
沈雪 《人民公安》2006,(17):53-53
今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忙着,突然接到老公的电话,有些神秘和期艾的语调让我感觉到了与往常的不同,还以为他遇上了什么大事。迟疑了半天,他跟我说:“我跟你说过的事,你千万别声张哟!”“什么事?那么神秘?”我还以为他在街上捡到了别人的钱包.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刚才从医院采访出来.看到警察在对面在追一个人,我想那肯定是个坏人,于是便追了上去,追了两条街,我把那人给逮住了。”“就你那小样,还能抓住人,少唬我一点。”“真的,我差不多追了千把米远才追上把他摔倒在地的。”“是一个瘦小个吧?”我有些不相信。“比我高,比我壮。”“你跟警察一起追的?”  相似文献   

17.
不贪为宝     
不贪为宝□刘上洋近翻史籍,看到一则轶事,说的是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宝玉,就把它献给大臣子罕。子罕坚辞不受。献玉人说:“我已请几个行家看过,确实是宝玉才拿来献你的。”子罕说:“我是把不贪作为宝的,你是把玉作为宝的。你如果把宝玉给了我,咱们两个人都失掉了宝...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初,40多岁的台商郭台铭来到深圳郊区的龙岗,他登上一块高地,挥了挥手,做出一副画圈的模样.看到当地官员“求资若渴”的表情,以及低得让他心花怒放的地价,他说:“这些土地,我都要!” 但现在,富士康却开始将一些生产部门搬迁印度.  相似文献   

19.
全国解放后,我在总政治部工作。50年代初的一天,我在怀仁堂东厅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他紧紧握住我的手风趣地说:“你就是那个劫法场出来的,成了跛子的刘志坚!”我心里激动万分,心想,毛主席也知道我这件事。我对毛主席说:“同无数先烈比,我还活着看到了革命胜利,就是最大的幸运,感谢党和人民救了我。” 1942年,日本侵略军为了确保其所占领的我国华北地区,集中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冀  相似文献   

20.
赵畅 《政策瞭望》2013,(9):56-56
官场“送礼收礼”之盛风.何以难刹?因为由来已久矣。读报看到一个材料,说清代有许多“陋规”,官员灰色收入不少.那时流行一句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