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宝藏,传统美德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一切优秀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具有鲜明的特性(一)历史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性首先在于…  相似文献   

2.
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摘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共产党人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并一再强调,讲正气对我们是个深刻的教育。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把我们共产党人坚强的党性锻炼和崇高的人格修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我党的优良传统正气,通常是指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风气。宏观上表现为讲理想,比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微观上则表现为律己以严,气节刚正的精神气概。…  相似文献   

4.
大家好!今天我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一些我的想法,同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于钦读 《奋斗》2006,(6):56-56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德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德育研究将呈现如下趋势:重视对德目的研究;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加强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讲正气,早在我国古代,就为志士仁人所倡导,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外敌入侵时弘扬畜死抗敌的爱国正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民族正气。我们的先人一贯重视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国殇》等光辉诗篇中凝聚着深厚的爱国之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诗人为祖国竭忠尽智,对国家的存亡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以他一生不懈的斗争和以身殉国的坚贞行为,表现了惊天动地的爱国正气。苏武誓死不降,…  相似文献   

8.
略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辩证关系,是深入认识、全面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充分彰显了时代精神,从而弘扬和超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体现在继承性、选择性、发展性等三个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新体现在内涵的时代性、体系的系统性、揭示了人性发展的无限性等三个方面。贯彻、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有辩证、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任何传统的文化都必然有其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应该何去何从?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传统美德教育的立足点和目标取向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杨高 《理论导报》2012,(3):39-4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内容博大精深,对我们当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业明在2000年2月28日《中国文化报》撰文指出 ,国际经济界已将文化产业界定为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市场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 ,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低。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 ,主要包括娱乐、音像、书报业、演出、文物、影视、美术、艺术培训、中外文化交流九大门类。市场表现为高速成长的良性态势和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现象并存 ,要从根本上促进文化市场的有序繁荣和健康发展 ,关键要实行法治 ,这不仅是市场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也是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12.
魏大乔 《唯实》2009,(5):91-9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科技的挑战,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是民族精神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中国的伦理思想,虽然可从夏商周三代说起,但是从夏朝立国起始,直到春秋中叶,并无完整的伦理学著作保存下来。我们今日可知的第一个道德学家,无疑就是孔子;我们今日可见的第一本伦理学著作,便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所以历来都把孔子当作中国的“道德之祖”,甚至把孔子当作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4.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发展,在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要以互联网为阵地,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它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音乐元素:音高、力度、节奏、旋律进行方式……等,是构成音乐语言的基本材料,在流动的音乐中,可直接而自由地将情感通过音乐语言,贯注于形象之中,洋溢在音乐中,而具有突出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陶冶性。根据初中音乐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音乐美育心理进行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尝试。一、根据教材情感内容选择内化目标要求,突出思想性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歌乐曲,有很多都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  相似文献   

16.
秦艳峰 《世纪桥》2012,(5):70-71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文精神不但是人存在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之魂。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延安精神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的历史时期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一论断,精辟地概括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途径,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中,国家、民族间生存与发展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文化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发展中国家20世纪以来在大力实现…  相似文献   

18.
弘扬传统美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传统美德的弘扬,在不少领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弘扬传统美德无需再加以深入的思考。在一些同志看来,传统美德即是儒家道德,因而在实践中存在着把传统美德儒家化的倾向;还有一些人把一些领域存在的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等问题归结为传统美德的丧失,主张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植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道德。凡此种种,均涉及到我们究竟如何界定传统美德、恰当估价传统美德在当前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应当说,进行这方面问题的思考,对于发挥传统美德在当前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应有功能,决不是多余的事。  相似文献   

19.
王晓云 《共产党人》2004,(24):42-43
我国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其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容非常丰富,凡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国的历史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如“公正无私”、“嫉恶从善”、“诚实笃信”、“不尚空谈”、“豁达大度”、“戒奢节俭”、“防微杜渐”等。江泽民同志经常强调:“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这确实为我们对职工进行素质教育指出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辛世俊 《学习论坛》2006,22(5):8-10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本刊特组织河南省伦理学界的四位知名专家,分别从"八荣八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八荣八耻"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与创新,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新思路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角度,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