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去年秋后,一个以治河除涝为重点的兴修水利热潮在辽宁各地蓬勃兴起。年末岁首之际,记者跋涉上千里重访了数月前曾以大洪涝引起人们瞩目的辽河流域,饱览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辽河儿女锁龙图:从素称“辽北粮仓”的铁岭市农村到工业重镇省城沈阳的外围,从鞍山、辽阳郊县的丘陵沟壑到油井林立的盘锦河口平原,绵延数百公里的辽河两岸及其广阔的纵深地区,几十万农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企业职工和机关干部,正齐心协力,顶风冒雪复堤堵口、清除河障,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水利工程设施。这  相似文献   

2.
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编制了各类规划并组织实施。其中重点流域、地区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确定的“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  相似文献   

3.
辽河流域一场洪水考验了辽宁军民,也引起人们的警觉;它冲破了一些年久失修的堤防,也冲掉了一些人头脑中的麻痹思想。去冬今春,辽宁军民顶风冒雪,兴修水利,决心以实际行动亡羊补牢。 对于全国来说,辽河洪灾也是一个报警的信号。最近,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了解到我国几大水系的防洪工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标准偏低、年久失修和遭到人为破坏的问题——尽管这些工程已经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  相似文献   

4.
8月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力争1997年底将准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河水初步变清”的目标,同时决定:淮河流域将做为第一个典型进行全流域治理的实验。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至此进入倒计时  相似文献   

5.
闻大中 《团结》2006,(3):38-39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检查发现,中国七大水系(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中劣五类水体占三成左右。劣五类水体已经失去使用功能,成为有害的脏水,连农业灌溉都无法使用。涉及全国1/6人口的中国第三大河流淮河,是中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1994年6月,国务院专门召开淮河水污染治理会议。随后颁发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是迄今中国为单一河流水污染治理制定的惟一一部法规。但据报道,2004年淮河污染严重反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流域约60%为劣…  相似文献   

6.
张儒婷  赵朗 《侨园》2014,(4):17-17
辽宁地域文化发源于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其后众多民族和政权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辽海”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的史籍中,历代的正史和文学作品多有使用该提法者.早期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成书于30年代的金毓黻编辑的《辽海丛书》.上世纪80年代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更加凸显了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并促进了对辽宁地域文化的研究.但以何种名称概括辽宁地域文化,一直以来存有争议.随着研究的深入,“辽海文化”这一概念逐渐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3,(11)
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九五”中期“三河,三湖”(即淮河、辽河、海河、太湖、滇池、巢湖)的水污染防治纳入了工作重点。1996年4月召开了“太湖流域执法检查现场会”。会议涉及到含磷洗衣粉废水中的磷污染与太湖水质富营养化关系问题,以致使“禁磷”[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粉)]成为各级政府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6,(1)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辽河流域及其沿海地区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以来辽宁地区的本土文化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辽海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建构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子,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要推出反映辽宁地域本土特色文化的辽海风物系列栏目,以飨广大热爱辽宁、关心辽宁的海内外读者,共同打造美丽辽宁!  相似文献   

9.
位居中国七大江河之列的辽河,在辽宁中部汇入渤海;辽河入海处,淤积出一片绿色三角洲——辽河三角洲;三洲中部,芦苇浩荡,稻田阡陌相连,机声震震,工厂间隔分布,这就是朝气蓬勃的石油化工城——盘锦。美丽的景色,丰富的资源,造就城市的飞跃发展。盘锦1984年设为省辖市,如今,她已成为一座辽宁的重要城市。盘锦的资源优势是得天独厚的,王向民书记说,盘锦市经济腾飞,就是在继石油开发后走向工业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湖泊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湖泊水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协同不力,表现为湖区地方政府行政分割、各自为政,过于依靠行政手段,社会公众参与不足。其原因为:治理模式陈旧,协同治理的动力不足,统一管理机构缺乏权威性,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不完善。因此,应加强湖泊水污染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强化政府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符合湖泊水污染治理特性的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加强湖泊水污染治理的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1.
时事聚焦     
《瞭望》2007,(25)
中国(2007年6月9日-6月15日)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11日在江苏无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辽河,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河流。汉代以前称句骊河,汉代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自治区),全长1345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作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河历来是沟通东北与中原的重要水道。其水上大规模航运早在魏晋之际就频有发生,辽金元以后,史载辽河运输已屡见不鲜。到明代,  相似文献   

13.
胡越 《学理论》2015,(7):146-147
我国的水污染事故不断发生,重大跨界水污染事件更是频发,跨界水污染急需得到重视和整治。由于跨界水污染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群体性事件频发和政府公信力打折。我国水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行政区划造成的分头管理、治理机制的局限都是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未来,对跨界水污染治理机制的完善应追根溯源,从意识、绩效评估方式、管理协调、政府间的相互信任等方面做起,对我国保护跨界水资源有重大意义,对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也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也是湖南重要的经济带。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推进,湘江水污染的程度也在逐次递增。针对湘江水污染的现状,政府在防治政策、治理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领域整治、治理模式上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虽在总体水质、污水处理能力、垃圾处理效率、工业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治理技术、产业结构、治理机制和文化引导这些层面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我多次溯源寻踪地走遍辽河,每次都看到母亲河已病入膏肓。听到母亲河在痛苦呻吟。作为一名文人,我要把母亲河的真实情况告诉给千千万万个辽河儿女们。哀辽河“辽河的水哟清悠悠。哗啦啦从我家的门前流……”这是一首描写和歌颂辽河的歌曲。因为眼前的辽河水已根本找不到当年的踪影,因此,也就没有人再喝  相似文献   

16.
张超 《理论探讨》2007,(6):140-142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问题的治理日益成为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以跨界水污染治理为例,对跨界公共问题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跨界公共问题治理的五种模式,包括层级治理模式、区域整合模式、府际合作模式、准市场化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当前,我国应实行以府际合作为主导的复合型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共同建设健康的生存环境顾冰清1998年的第一天,听到的第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是:由于国家采取强硬措施治理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终于在1997年底使流域内有机物排放削减量达到40%,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第一阶段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同时宣布治理淮河水污染的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
我国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跨界污染是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地方保护主义、府际间横向分割、治理行动协调难、府际间协作治理执行依据不明确等是影响流域跨界水污染协作治理的主要原因。建立流域跨界水污染的防治机制、协调机制、行政问责机制,完善跨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是提高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石岩 《侨园》2006,(3):4-5
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双重机遇,辽宁在“十一五”规划蓝图中,精心打造了环渤海、黄海之滨的“五点一线”战略,构筑了辽宁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五点一线”是辽宁交通建设、城市发展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又一亮点。“五点一线”中的“五点”即指辽宁沿海岸线上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包括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区“;一线”是指贯通全省海滨的全长1443公里的滨海大通道,通过打造沿海公路网,连接沿黄海和渤海的“五点”。新一轮全方…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作用如何?正在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上海、浙江、广东、贵州、辽宁等省市进行了深入调研。这些地方或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或是数字经济发达的前沿阵地,在用“数字”推动政务创新改革、促进社会综合治理、服务百姓民生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伴随着相关改革步入深水区,探索也在向纵深开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