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桢淳 《侨园》2001,(4):44-45
20世纪前半期,海外华侨投资上海的商业,以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和大新公司最为著名。四大公司中,先施公司创办最早,永安公司经营最有代表性,大新公司的创办则晚于其他三大公司,但是资本规模和设备却为其他公司之冠,可谓是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旅澳华侨投资上海大新公司的创办人蔡兴、蔡昌同上海其他大百货公司的创办人一样。都是旅澳华侨。这是上海早期华侨投资商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据统计分析,20世纪前半期上海百货业的投资中,旅澳华侨投资的比例约占90%以上,这与创办人在海外的经历和职业有密切关系。这些公司的创办人,早年大都在澳洲经营果栏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侨最早的教育场所——1691年,雅加达华人公馆建立私塾式的义学,这是海外华侨最早的教育场所。1729年它附设于华侨医院养济院内,后停办。1787年,华侨又在华侨庙宇金德院内重办义塾,称作明德书院。中国第一所侨资办的学校——1872年,中国第一位留美大学毕业生——华侨教育家容闳(1828—1912,广东珠海人)发起创办了香山县南屏乡的甄贤学校(今珠海市南屏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回乡捐资创办的学校。中国最早的侨资企业——1862年,秘鲁一位黎姓华侨携资回国,与他人在广州创办万兴隆出口行。该行资金一万两银子,股东多为古巴、秘鲁、美国华侨,主要经营商业、汇兑和药材,这是中国最早  相似文献   

3.
1920年,中国报业史上久负盛名的《申报》馆董事长史量才,在上海接待了一位来自南洋的华侨巨商黄奕住先生。一方是报业巨子,一方是侨商巨子,两位巨子的第一次握手,酿成中国金融业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决定联手创办上海滩上首届一指的华侨银行。由于这个银行是由中国金融界和南洋华侨合作经营的,所以命名为“中南银行“。  相似文献   

4.
桢淳 《侨园》2001,(2):44-45
华侨在福建投资公路运输事业,是从1919年分别在漳州创办始兴公司(修筑漳州至石码公路)及泉安公司(修筑泉州至安海公路)开始的。从那时候起,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对于福建公路汽车运输的投资,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了30年代,闽南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厦门、漳州、龙溪、海澄等地,华侨投资的公路及汽车运输事业不下二十几个公司。募资创办安溪公司福建省到海外的华侨,返国时深感交通不便,他们不少人出于建设家乡的热忱,投资创办汽车运输事业。如安溪、同美、泉秀、石东等汽车公司都是这一类型企业。安溪华侨不少,出入须经过同安县境,且有海拔1200公尺的东岭峰阻隔,地势险恶,盗匪啸聚抢劫,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回国的安溪华侨,往往回到厦门,却回不到故乡。这些归侨停滞厦门不  相似文献   

5.
旅店,是华侨早期回国投资经营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年的广东,华侨投资服务业最早的,就是1875年海口市星马华侨陈兰任投资的泰昌旅社。虽然。早期华侨投资服务业的地区不很广泛,主要集中在广州、江门及汕头等地区,但是他们经营的旅店都是当地一等的旅店。  相似文献   

6.
广州桔香斋制药厂华侨早期投资的制药业规模不大,但是时间较长。目前知道的近代华侨在国内最早投资的制药业,大约发生在19世纪末。 1895年,新加坡华侨在广州进行了制药业的投资。投资的企业叫桔香斋制药厂,它并不是新建的,而是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药厂,然后转手到华侨手里继续经营。在这次产权转移活动中,华侨投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市早期由华侨投资创办的橡胶工业中,有一个知名的“大中华橡胶厂”。它的三位创办人曾是旅日侨商,早年在日本大阪开设商行,后到上海办厂。由于经营有方,该厂发展较快,仅仅几年时间,就在规模、资金、产量上超出了国内同业的不少厂子。  相似文献   

8.
华侨投资企业的问世和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潮流,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中国人自近代以来振兴中华的一个重要传统。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考证,这种企业始自19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创办于广东南海县西樵简村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华侨投资企业。第一家华侨投资企业的创办人  相似文献   

9.
日本第一所华文学校——横滨大同学校,又称中西学校,1897年由侨商冯镜如、邝汝磐等创办。菲律宾第一所华文学校——马尼拉中西学校,又称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1899年由中国驻菲首任领事陈纲创办。印度尼西亚第一所新式华文学校——巴城中华会馆学校,又称八帝贯中华学校,创于1900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百货商店鼻祖”马应彪近代华侨在上海的投资,除了工业以外,要以商业为最多了。这是因为有两个有利条件:一个是资本可大可少,能按华侨本身的经济力量行事。另一个是资金周转快,最容易获得利润。因此,华侨在上海经营商业者特别多。提起上海的百货业,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解放前在南京路上的永安、先施、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前半期,上海南京路上最著名的百货公司有四家,它们是永安、先施、新新和大新。这四大公司都与海外华侨、香港同胞的投资分不开。其中,新新公司成立于1925年,最初的总经理是刘锡基,3年后由于公司内部矛盾,刘氏去职。由当年的创办人之一、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侨商人李敏周继任,从此使新新公司走上日渐兴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兴建铁路,是早期华侨投资国内建设时一项痴心不改的事业。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朝改变政策,“招来侨商”“振兴实业”,于是热心爱国的华侨,1905年集资创办“漳厦铁路公司”。其股本之多,对福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失败最惨。天时地利吸引了大规模的投资早期华侨在福建的投资,特别注重漳泉一带。有人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26户企业中,只有少数几户投资在厦门及其它地方,绝大多数是在漳泉一带。譬如闻名全国的漳厦铁路,即在漳属境内。福建铁路公司成立时定名为“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该公司的规模是很大的,后来有人统计,在华侨投资于福建的4055个企业中,没有任何一个企  相似文献   

13.
广大海外侨胞是辛亥革命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参加者,孙中山先生称赞说:“华侨是革命之母”、“华侨有功革命”。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卓著贡献是多方面的: 创立海外革命组织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的宗旨和华侨的爱国愿望完全相符合,所以深得爱国华侨的同情和支持,最先参加兴中会的20多人都是华侨。1895年春,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部,得到许多港澳同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公布后,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广东省贯彻迅速。他们帮助中外合营企业解决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使客商感到来广东投资设厂可靠、有利可图。 制订“细则”吸引外资 广东自然条件优越,毗邻港澳,交通方便,广东籍的港澳同胞、海外华侨人数众多,历来商品经济发达,对外交往活跃。自1979年至今,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兴办企业,共投资28亿多  相似文献   

15.
陈申 《民主》2004,(7):35-35
按:摄影大师郎静山,祖籍浙江兰溪,1892年出生于江苏淮阴,是中国第一代摄影艺术家。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创办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1949年以后定居台湾。他的“集锦摄影”显示出浓郁的中国传统风范,被西方人誉为“郎氏风格”。2005年将是郎静山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中国摄影出版社特重新编排出版了《摄影大师郎静山》一书。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有一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型商业企业“华联商厦”,其前身是国营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再往前推,它就是曾在上海四大百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中列居榜首的永安公司。上海永安百货公司是由以旅澳华侨郭乐、郭顺家族为核心的资本集团于1918年创办的,是华侨资本在近代中国商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也是我国一家规模大、历史久、驰名国内外的大型百货公司。  相似文献   

17.
桢淳 《侨园》2001,(6):42-43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城市的繁华,市区公共交通事业不可避免地有了迫切要求。而在发展市区公交业的过程中,海外华侨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侨投资广州市区公交业的开始辛亥革命以后,广州市区内的马路建设逐步发展起来之后,吸引了人们投资于市内交通。 1912年,有一位美洲华侨伍植盘集资200万白银,组织创办了“广州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准备承建市内有轨电车,计划环城通行。当时厂房都已着手动工兴建,车厢及部分零部件器材都已购置。后来,当时的政府为拆城基造马路以便利铺轨,向该公司借去白银100万。但是,由于人事变迁,款项下落不明,因此使电车计  相似文献   

18.
桢淳 《侨园》2001,(5):40-41
火柴工业是点亮人间的工业。在中国人的长期生活中,没有火柴之前是用火石取火,或用艾绒引火,极为不便。到了19世纪下半叶,有些商人从海外引进火柴,人们把这种进口的火柴称为“洋火”,或称之为“自来火”,犹如今天人们仍然沿用的“自来水”一样,打着外来的印记。由于火柴是民生的日用品,销路很广,市场很大,一时间“洋火”充斥中国的城乡之间,从而给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设下了重重障碍。华侨早期投资的火柴工业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起步的。巧明光记火柴厂的兴办 20世纪初,旅日华侨商人黄寿铭接办了一家原名叫巧明火柴厂的小厂,改名为巧明光记火柴厂。原来的巧明火柴厂始办于1879年,由广东肇庆人卫省轩创设于佛山文昌沙,后来迁到广州市的缸瓦栏。继巧明火柴  相似文献   

19.
王永贵 《侨园》2013,(9):68-69
<正>(接上期)旅居朝鲜的华侨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日帝统治时期,华侨身在国外,生活贫困,但仍想方设法让儿女读书识字。华侨们亲身体会到不识字的苦,总想在居住地能创办自己民族的学校。虽然日本人在朝鲜各地都设立了日本学校,但作为中国人华侨不愿把子女送到日本学校,因此当时各地华侨迫切要求创办华侨子弟学校,特  相似文献   

20.
钟新 《侨园》2007,(4):29-31
"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创办于2001年,"大会"旨在搭建一个世界性的华侨华人社团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定期沟通海外侨情,交流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