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英宏的《对艺术形象的非艺术批评》(载《瞭望》一九八八年第四十一期)的一系列文艺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我以为卢氏在文艺讨论中,态度不够诚实。黄钢文章中的最重要的一处小说原文引证,竟被卢氏有意砍去了,却反转来又指控黄文“是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批判大毒草式的大字报”、“声讨的檄文”、“掷抛高帽进而棒打吆喝”、“在政治方面上纲上线”等等。 黄钢引证了《男人》中“马克思”对“我”的一段话:“我的孩子,请你别低估了我的智力,我还不至于傻到以为后人干的事是在继承我的事业。我的事业已经在一八八三年完成了。”但卢文既要“气愤”地与黄钢论辩,却公然将“我的事业已经在一八八三年完成了”这要害性的话删去而不引。这就很不实事求是了。《男人》借“马克思”之口(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伟大事业已在马克思寿终之年(一八八三年)即告“寿终”,这是《男人》的“点睛之笔”,全部要害之内核。黄钢文,击中了这个要害。但卢氏采取“鸵鸟政策”不说,又进而反诬黄钢“动辄上纲上线”,这是什么文风?宣布马克思主义伟大事业早已“在一八八三年完成了”即“寿终正寝”了,小说中的这种语言描写本已是纲上线上的问题,怎么成了黄钢“上纲上线”了呢?文坛白纸黑字的严肃论争,岂能如此以儿  相似文献   

2.
我对《离骚》从无研究。读了《理论学刊》今年第三期关于《离骚》的文章,引起一点联想。文章对《离骚》的“离”,解释说:“这里的‘离’并非指屈原的放逐,显然是指被‘疏’、被‘离间’之后的忧愁哀怨。”这是不是说“离”含有“疏”和“离间”的意思,我不甚明了。记得过去许多注家多牛是把“离”字解为“遭遇”的意思。因为古来“离”与“罹”通用。“罹”  相似文献   

3.
一位素不相识的《瞭望》读者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了我的地址,从辽远的东北来了封信,说读了《对艺术和人生的庄严感》那篇“独白”,里面提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篇“小说的倾向我不想在此评说”,要求道:“是不是可以评说一下呢,我们这里很多人读过这篇小说。”千里迢迢,盛情难却,就来评说评说吧。只是,这篇“独白”就变成“对答”了。  相似文献   

4.
伏琛 《瞭望》1998,(Z1)
茅盾与︽蚀︾伏琛《蚀》即“《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茅盾曾说:“1925年到1927年,这期间,我和当时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有相当多的接触,同时我的工作岗位也使我经常能和基层组织与群众发生关系。”(见《茅盾选集·自序...  相似文献   

5.
儿子、孺子牛、公仆、“父母官”———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有感白曙光“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性电视片中邓小平同志洋溢赤子情怀的话语。邓小平同志光辉的革命历程,百折不挠、奋斗探索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6.
“看看我这脑袋” 初见杨卫,只见他至少1.80米的个子,身着一件浅黄色T恤衫,足登高帮旅游鞋,不象教授,倒活脱脱是个“北京师哥”。 后来我告诉他,他看起来更象个运动员。他好象不愿意被人这样看,赶紧“证明”道;“你看看我这脑袋,就会觉得这是个教授了。”  相似文献   

7.
凌亢 《瞭望》1992,(48)
记得大概是1990年下半年吧,我在《瞭望·珍珠滩》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马列责我开面》。那是因为有感于当时滋生的一种论调,仿佛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理论上将过去所固守的东西否定得过多了,而提出了一些在他们看来是“靠不住”的诸如“商品经济”、“初级阶段”之类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当为。所以我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9.
丛大川 《理论探讨》2005,1(1):42-45
最近我重新研读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资本论手稿》,这是我十几年来提出“实践人道主义”所依据的主要文本,也是我同时提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信息·生态·人道新文明观的主要哲学思想来源。同时,我又重新研读了弗朗索瓦·佩鲁的《新发展观》,这也是我新文明观创意的思想来源之一。比较马克思和佩鲁,我认为,二者极为相通。本文拟从七个方面漫谈佩鲁新发展观的哲学思想。  一、佩鲁新发展观的新研究方法———以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丰富潜能”为中心的国际人道主义的“新人文方法”  对人类和社…  相似文献   

10.
至善赘言在中学时代,我唱的美国歌曲多数是福斯特的作品。他的旋律总带着些“淡淡的哀愁”,情调近乎我国诗词中的“婉约”一派。在《古诗词新唱》中。我已经采用了他的两支曲子,原因就在这儿。这一回,我又用他的曲子给配上了晏几道的一首《蝶恋花》。《肯特基故家》本是  相似文献   

11.
非此即彼?     
当张艺谋毅然决定将他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两部影片退出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时候,海内外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中国电影人首次对某些西方人:“意识形态偏执”的公开挑战。许多爱国人士为此纷纷在媒体上发表评论,赞其“爱国精神可贵”、“长了中国人志气”。然而最近张艺谋在南京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进行巡回宣传时,郑重向记者声明:“我不想再对退出戛纳电影节一事发表评论,这是我与电影节王席雅各布个人之间的事情!属于艺术观念上的差异,我也谈不上爱国不爱国。”张艺谋的坦率!恐怕要分爱国人士颇为意外了。在我…  相似文献   

12.
1980年我在《文汇报》发了篇《家庭的淡化问题》。十年后,我又于1990年在《家庭》杂志上发表了《再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现在又过了十年,我起了再写《三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的念头。写《三谈》,主要不是因为又“逢十”了,而是因为看了各报所刊登的8月8日新华社消息后,感慨万千。假若说“万千”是夸张,感慨有好几条却是实在话。这则消息说: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13.
白云机场上空,飘着几片雪一样的云。 客机,正从万米高空,徐徐降落。 我们是应中国海关总署之邀而来的。临行时,主方的老宿同志说:“改革的方针,开放的政策,这是中央定下来的大计。这次邀请搞文学创作的同志们到我们几个关上走一走,冷眼看看我们的作风,我们的路子……” 当时,就在座谈的席间,我竟或因职业的习惯,对“关上走走”的那个“关”字,顿生敏感。 “关”字,《说文》上解释是“以木横持门户  相似文献   

14.
人们说,我是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人物。其实,我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贡献还很不够。我之所以引人注目恐怕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家族的关系,特别是“文革”前我的妹妹王光美是国家主席的夫人,有的海外朋友戏称我是“红色中国的国舅”;第二,恐怕就是因为我到香港创办光大公司的缘故了。 《瞭望》征文的总题目是“我与这十年”,可光大公司诞生至今只有五年多。但“光大”与“这十  相似文献   

15.
牧惠 《瞭望》1987,(52)
少年时代,我爱读巴金的《家》、《春》、《秋》。“文革”以后,巴金的《随感录》(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每出一本,我都设法买来读;买不到就借。今年趁着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部重印的机会,我又读了一遍,仍然津津有味。 巴老的书,特别是他一头一尾这?本书,使人灵魂纯洁,努力向上。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附录部分,有一篇反对柏杨的文章,同时也骂“五四”和巴金。认为  相似文献   

16.
真·假     
宏图 《瞭望》1994,(32)
巴金老人《向老托尔斯泰学习》深情地写道:“……我留下的每张稿纸上都有这样三个字:讲真话.”在《最后的话——致树基》中,老人又提及,托翁“给我指出的一条路……这就是讲真话”.李辉君《云与火的景象——我所理解的巴金》记拜访老  相似文献   

17.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18.
羊年说羊     
自那年夏衍先生大作《鼠年谈鼠》问世,即有《牛年谈牛》、《龙年谈龙》以至《马年谈马》之类文章相继刊行。眼下临着“羊年”了,不才如我者,甘冒“附庸风雅”之嫌,也作了一篇。好在是因从雅而流俗,也值了。 其实这“羊”,是个好字样,也是个好字眼。“羊”字见之于甲骨文,其形为“?”。突出的标志,就是高高地竖起在头顶上的那对角。所以孔子曰:“牛羊  相似文献   

19.
高云凌 《学理论》2008,(1):56-57
我与这件事儿有关,是一个意外。 2002年5月,黑河日报社的总编候德山送给我一份当年4月26日的《海峡时报》报纸,上面整版刊登了一篇原黑河日报记者现任《海峡时报》主编王居卿写的一篇特别报道。题目是《解读台湾,风雨飘摇“芭蕉叶”》。  相似文献   

20.
王关春 《民主》2013,(12):58-60
近日,我读了由民进贵州省委会委员、贵州省诗人协会秘书长郭思思创作的《中国诗歌地理:郭思思儿童诗选》(以下简称《诗选》)。该书是贵州第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诗集,并荣获了2013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金风车”最佳童书奖和贵州省文学专项奖。拜读后,我蓦然想到一个成语“妙不可言”。这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诗选》实至名归。我以为,其妙处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