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小兵 《政法学刊》2005,22(6):109-111
使用武力是人民警察自卫和打击、制服犯罪分子、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和保障生命安全的必要手段。然而,在警察执法实践中,思想观念陈旧,安全意识、法律程序意识乃至人权意识淡薄,违法使用武力、使用武力过当造成的伤害事例时有发生。因此,改变观念,强化法治意识,强化警务技能与战术训练,建全法律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荆长岭 《政法学刊》2013,30(4):5-15
警察武力法至“真”包括至“真”之的、至“真”之度、至“真”之路、至“真”之果四个基本论题.警察武力法至“真”应达到警察武力行为法律构成、理论构成、事实构成的逻辑统一性;所有警察武力行为法律要件、法律结构的总体同一性;总体、类体、次类体和个体警察武力行为法律要件、法律结构的系统统一性.将警察武力行为嵌在警察武力权场域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中观察、解析,所有警察武力行为均由主体、客体、主观意志和客观行动四个要件构成,且存在生成和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3.
影响警察武力使用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杜 《政法学刊》2009,26(6):120-124
警察武力使用是警察进行自我防护与打击制服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手段。法律、技战术、心理以及装备等因素都对警察武力使用有影响,应提高警察武力使用的水平,增强警察武力使用的效果,使警察在执法实践中能依法、及时、有效地使用武力,确保自身安全,顺利完成职责任务。  相似文献   

4.
《政法学刊》2019,(5):19-24
当前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社会影响深远、武装程度和突发性增强等特点。相应地,与之相抗衡的反恐作战能力必须得到提升,反恐工作中警察武力应得到提升和应受到重视。我国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规定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地带,如实战中警察使用武器时暴露出来的难以操作问题,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反恐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反恐背景下,修改相关警察使用武器的部分法律规定,保护警察人身安全,确立用枪原则;通过司法解释等形式,明确相关武器使用法律条款的内涵;细化民警使用武器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在实践中建立适应反恐需求的科学管理机制和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5.
“武力攻击”的法律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力攻击”是已发生的或迫近的武力攻击 ,其定性是以对使用武力、侵略和干涉的法律禁止为参照的。“武力攻击”是最严重的非法使用武力形式 ,是武装的侵略或武装的干涉。一国对另一国的反政府武装或以他国为目标的恐怖主义组织只有在各个方面行使了实际控制或实际卷入他们的活动 ,这类非国家行为者的最严重武力行为才能在法律上归于干涉或支持国家或一国事实上的政府的“武力攻击”。“武力攻击”的概念不包括不甚严重的使用武力形式、政治与经济侵略或强制、干涉或支持国家或一国事实上的政府对非国家行为者仅仅提供武器、后勤、庇护或其他形式的支持。仅仅威胁或潜在的危险更不是“武力攻击”的固有意义。先发制人或预期性自卫不符合自卫法。  相似文献   

6.
在众说纷纭、五花八门的情况下,笔者以为将警察在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中的谈判活动命名为警务谈判是恰当的。警务谈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警务谈判人员的个人素质,警务谈判人员应该擅长思辨、善用语言、善解人意;在整个警务谈判过程中尊重生命、尊重法律、尊重现实,临危不惧地处理好各个矛盾间的关系。这是警务谈判取胜的保证,是我们警务谈判中遇到的错综复杂问题解决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7.
黄印  丁勇 《政法学刊》2006,23(6):116-120
理念是学术界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为了揭示警务战术理念的内涵,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了理念的含义。警务战术理念是对警务战术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警务战术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并通过警务战术的目标、要求、原则来实现。警务战术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执法安全,包括执法安全意识和警务程序意识两方面。警察战术原则指警察在警务活动中必须依法施策、规范设计;加一评估、防控为先;心态平和、弹性处变。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建立和完善主动警务模式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防范与控制的主体是警察,然而警察传统的"被动反应式"警务模式已经起不到遏制犯罪的目的,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及犯罪防控要求的"主动出击型"警务模式应运而生,要实现这种警务模式的改变还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替代:以动态控制警务活动方式替代静态管理型警务活动方式;以问题导向替代案件导向;以服务、管理相结合的导向替代单纯管理导向。  相似文献   

9.
李佳 《政府法制》2011,(29):54-55
去年以来,山西省交口县公安局按照山西省公安厅厅长杨司在全省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以“争做阳光警察、争创阳光警队、打造阳光警务”为主要内容的“阳光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抓时机,快速行动.紧密结合“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迈开大步访民意,打开心扉听民声,主动征求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与监督,迅速掀起“争做阳光警察、争创阳光警队、打造阳光警务”的高潮,在努力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陈乾 《犯罪研究》2015,(2):46-51
近年来频发的暴力恐怖犯罪促使了警察配枪的常态化,我国目前有关警察公务用枪的法律规范无论是在立法层级还是指导原则、具体条款方面都难以满足警务实践需求,亟待以全面分析为基础,提升现有法律体系的立法层级、确立可操作性的原则以及制定更加贴近实践的条款,使警务用枪更加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张敖 《政法学刊》2014,(6):113-118
社区警务是20世纪末在国际范围内兴起的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警务模式,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国际警务发展的大趋势。作为原英国殖民地,香港的法律制度和警察体制都深受英国警务制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香港特色的较为严谨的法律体系和专业警察队伍。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社区警务制度在香港悄然兴起,并在遏制犯罪和促进警民关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社区警务模式。香港回归以来,内地公安机关逐渐引入香港先进的警务模式和理念,从而对大陆的警务政策的制定和警民关系的维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的警察,他们何以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协调配合、尽职尽责、发挥最大效能呢?答案是依赖科学的、健全的警察组织和警察人员,警察组织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警察勤务的效果。以警察效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最大效益化的第一步改革首先要实现警察行政效益改革,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组织管理.我国警务改革不应该是停留在完成国务院要求裁员和机构的编制数目的层面上,而是在重视效率和工作安排的科学性的基础上,以公共服务社会化、民间化为内容主导,进存真正意义上的警务改革。  相似文献   

13.
<正>公众安全感和公众对警察的信心是英国警务部门工作的重要目标,公众对于警察的评价直接影响到警务工作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2004年英国建立了以投诉警察独立监察委员会为核心的新型公众警务监督机制。公众警务监督机制的运作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警务工作的公正合法性,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提升了公众对于警察执法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海关警察制度起源与发展①(一)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产生中国早期警察职能由军队承担,军警不分、军政不分是封建中国政制的特点。将军队与警察职能从制度上分开,始于晚清光绪年间。199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为维持社会秩序,成立了“安民公所”,西方警察制度由此引进中国。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始于1901年(光绪27年),清政府实施新政,宣布改良司法,兴办警政。次年,袁世凯指派亲信赵秉均和日本警务顾问三浦喜传效仿欧美和日本警察法,制定警务章程,设立巡警局,并创办了天津、保定两所警务学堂。在此基础上,IM年(光绪31…  相似文献   

15.
警察职业固然危险,但我国警察伤亡人数明显偏高.警务安全指的是公安民警在接处警、盘查留置、追缉堵截、检查危险物品、抓捕逃犯、押解犯罪嫌疑人等一系列警务活动中,有效地制服对方,保护自己.当前的公安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治安形势,公安民警面对的斗争环境更为险恶,我们必须强调从实战出发提供警务保障.警务保障是指国家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为实现国家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依法履行职能所给予的条件和提供的保证.为了预防和减少公安民警伤亡,国家势必要为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社会保障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6.
警察武力法的正义价值标准由标示正义价值方向的基本理念和标示正义价值尺度的基本原则两项基本要件分级承担并贯彻。中国警察武力法有:社会正义与法律正义有机统一、保权与控权有机统一和价值、规范、事实有机统一三个居位"法上之法"的基本理念和危害行为与武力行为法定、危害行为与武力行为相当、武力行为克减和多样化和正当程序四个居位"法上之法"的基本原则。上述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对系统理解、把握中国警察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和构成要件、各种规范的内在关连性,以及构思未来的、"应然"的中国警察武力立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阳  郑晓琴 《政法学刊》2009,26(3):119-121
加强粤港警察院校在警务技能与战术教学训练方面的研究,对粤港警察警务技能与战术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教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比较,可以学习香港警察在警务技能战术教学训练方面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以促进广东警察在警务技能战术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法律到法律效益,需要一定的中介手段。要使法律规范从抽象可能性转化为法律效益这种客观现实性,使“应然”转化为“实然”,其间重要的中介和桥梁就是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执法活动中既要防范法官的恣意,又要规制警察的滥权,通过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以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和尊严。因此,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是实现法律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公安机关应当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维护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以人为本,进一步明确警察的法律地位和政治角色,规范健全各项警务制度,内外同步协调发展,促进警务规范化建设,实现公安队伍的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面对犯罪的浪潮公安机关必须向科学的管理要警力,向身边的群众要警力,向高科技手段要警力。警务制度改革是应对犯罪挑战的必由之路,社区警务的最终目的是减少犯罪,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警察与民众的紧密合作。我为人民管治安是警务制度改革的中国化实践,好秩序只能来源于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合作。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力量之源在民众之中,集中民智才能用“无穷民力”提升“有限警力”。我国公安机关已经在治安信息发布、预防犯罪提示、“110信箱”开通、警察博客的初创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未来还要进一步运用先进理念和科技手段实现犯罪预防的精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