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武俊 《人权》2004,(5):30-30
据《检察日报》2003年8月6日报道,在陕西省兴平市政府门前,曾发生一起市政府门卫保安殴打上访老人,伤者躺在门卫室地上8小时无人过问的严重事件。陕西省咸阳市纪委、监察局就在此事件中有关人员处置不力问题发出通报,兴平市政府某副市长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可以说,这起发生在市政府大门口的殴打上访人员的严重事件,赤裸裸地张扬了某些人对老百姓正当上访的“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2.
[新闻背景]日前,河北石家庄市一些人员违反国务院《信访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进京非正常上访,并在重要区域非法聚集,扰乱公共秩序,被北京警方给予行政拘留处罚。其实,依法通过信访渠道反映问题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但违反《信访条例》及有关规定,采取非正常方式进行上访活动,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而且也无助于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本来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什么反倒搞成违法行为呢?看来我们还需要大力加强我们的法制意识。而很多违法上访都是因为越级上访造成的,针对越级上访这个话题,有必要再进行一次讨论,从而增强我们的法制维权意识。为此,我们专访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情林。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在城乡建设的动迁工作中时常有人上访,甚至出现群访。动迁,似乎成了各地引起大量上访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但在上海,却有这样一个在动迁过程中出现零上访的地方,这就是南汇区的老港镇。要说这里零上访的出现,我们一定要和大家说说南汇区老港镇的人大和这里的人大代表们。  相似文献   

4.
老百姓遇到矛盾纠纷不愿打官司,直接去上访,甚至告御状。中国特色的上访问题,多年来始终牵扯着地方各级政府的神经。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式启动。两万多名干部抛却机关作风,变接待上访为放下架子下访,主动出现在了农村牧区、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以全新的方式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探索出了一套干部下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维稳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昔日热闹的信访接待大厅变得门可罗雀,更多的社会矛盾在进入信访通道之前得以化解,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年,许多地方都曾经进行过通过信访制度本身的改革来解决上访问题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在现实的语境下,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化解上访矛盾方面的探索,或许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军  马跃明 《今日浙江》2011,(23):52-53
通常,上访,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事。然而,记者在宁波市江北区采访时发现,在每个乡镇(街道)网上党政接访咨询点里,上访群众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安静有序地在电脑中输入上访诉求,或者查询上访情况的办理情况。这是江北区开通“党政网上接访平台”以后发生的新变化。“以前上访,现在‘上网’。”江北区开通“党政网上接访平台”后,一些干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党和国家把接待来信来访工作,视为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条例》,自上而下组建起了各级来信来访接待机构,健全和完善了信访工作的制度。我们经过近一年时间调查研究,采撷了发生在四川北部“上访告状”的一幕幕喜剧和悲剧,与一些基层干部在一起探讨了减少“上访告状”案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洪丰  常畅 《公民导刊》2016,(11):18-18
正铜梁区人民群众信代表甚于信上访,得益于区人大常委会推出的人大代表参与信访机制。这项制度也有利于代表了解当前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履职打下了基础。"网箱养鱼拆除了,我们又可以喝上干净的水了!"近日,铜梁区安居镇的群众很高兴,他们多年反映的因为网箱养鱼造成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的问题,在人大代表和人大的监督下得到解决。"过去上访收效甚微,如今有了人大代表的参与和人大的监督就好办多了。"居民李明东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相似文献   

8.
郾城县大刘乡有个出了名的上访村,村里有几位动不动就上县里、市里、省里上访告状的『专业户』,为首的『老上访』名叫师茂生。别看老先生年过六旬,腿脚却很麻利,且能言善辩。在皇玉村,村干部称他是『很难缠』,群众说他是『钢针——专挑刺』。一九九七年初,到任不久的大刘乡人大代表、乡政法书记张君平被乡党委派到皇玉村蹲点。张君平认为,群众上访都是有原因的。要解决连续上访问题,必须先把上访的原因弄清楚。张代表到皇玉村的第一天就去找师茂生座谈。一阵寒喧后,张代表热情地对师茂生说:『我到咱村蹲点,希望爷儿们有什么心里话就在村里或在我办公室说。』张代表亲自来到师茂生家里的这一番客气热情的话语,让师茂生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相似文献   

9.
“上访第一镇”的巨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供东 《半月谈》2004,(21):26-29
地处海滨的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2002年前曾是山东“上访第一镇”,两年后的今天,这个镇成为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重复上访的信访三无镇,记者近日在调研中发现,他们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某乡农民捧着法律法规小册子,带着摘抄的法律条文,到县有关部门上访。听后,感慨颇深。 群众捧“法”上访,客观上可能有三种情况:一、上访群众合法,相关的基层组织、单位或一些有权势的个人违法;二、上访群众自以为合法,其实并不合法;三、个别上访者别有用心,拿着“法”断章取义,图谋个人私利。但无论何种情况,既是捧法而来,说明上访群众想靠法行事。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群众注重学法用法,遇到问题想不通、遇到矛盾解决不了,往往会咨询律师或向上级有关部门问个清楚。这就给我们…  相似文献   

11.
信访与诉讼哪个见效快?这个话题是值得遭受权益侵害者认真讨论与选择的话题。一般说来,信访按程序进行、归口受理的原则,一个或多个信访人踏上上访之路后,一个轮回下来最低也需一年半载,有的是得到了领导重视解决了问题,更多的问题是领导重视了也得不到解决,结果信访人一层一层往上走,信访件一级一级往下转,最后还是要回到依法解决的轨道上来。而此时,一些信访人不是因上访耗尽了财力,无钱立案,就是超过了诉讼时效而不受法律保护。于是,各地各级政府门前站满了缠访的人群。本期推出这篇文章,值得我们接访人和踏上维权之路者思考。  相似文献   

12.
秦风 《人民政坛》2011,(3):29-29
近年来,许多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问题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这说明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老百姓上访增多的根源到底在哪?  相似文献   

13.
老百姓遇到矛盾纠纷不愿打官司,直接去上访,甚至“告御状”。中国特色的上访问题,多年来始终牵扯着地方各级政府的神经。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式启动。两万多名干部抛却机关作风,变接待“上访”为放下架子“下访”,主动出现在了农村牧区、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以全新的方式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探索出了一套干部下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维稳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昔日热闹的信访接待大厅变得门可罗雀,更多的社会矛盾在进入信访通道之前得以化解。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年,许多地方都蕾经进行过通过信访制度本身的改革来解决“上访”问题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在现实的语境下,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化解上访“矛盾”方面的探索,或许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读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2期《上访大县缘何变成零上访县》一文,感受颇深。文中,山西省长子县委书记张圣说:“我的办公室的门,要为百姓开着!”这表明了一种对群众强烈的信任感。正是对群众的信任,他带头解决信访问题,组织干部大下访,实实在在解决信访问题,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实现零上访,干部信任群众。才能获得群众信任,这就是零上访的秘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上访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因上访引起各类案件,也层出不穷。上访频繁出现,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司法机关功能的失灵。  相似文献   

16.
上访人员的心理现象在通常情况下呈多样性,公安控申信访部门在接访中应注重上访人员多种心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便于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本文着重分析了上访人员的多种心理现象,提出相应的工作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有个“老上访”叫武明一.他1969年当兵服役.1974年带病回到了南甸子镇马城子村务农。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他重活干不了.地里的活全由他爱人去干。一个响当当的男子汉靠老婆养活.心里总有一划嫩疚感。于是,他抱着侥幸、试探的复杂心理踏上了漫漫的L访之路c开始上访,只是到乡、县两级要与临时救济和御寒的衣物和LI粮.‘i看到别的贫困户也能平分秋色时,他又认为不公平,要求民政部门给他定级评残.要同家长即给予补助。武明一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评残需要省民政厅批准,他就到省厅上访。省厅不批,他就到北…  相似文献   

18.
<正>"上访"变"下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并不难,就看各地、各级政府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落实了。"您好!我们是市直机关干部。为了深入开展广州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宣传‘四项惠民政策’,按照市里的部署,我们正在开展入户问卷调查,征询您对创文  相似文献   

19.
讲故事的人名叫张德柱,是湖北省公安县民政局救灾救济股股长。他讲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紧扣我的心弦。现将他亲身经历亲回讲述的故事略加整理,以飨读者。骑马上访的汉子前些年,县城的人们常常看到一个汉子,扬鞭催马,雄纠纠气昂昂地走过街巷,直奔政府的大门。不用问,又是骑马上访来了。此人是沿江村的农民,名叫王修其,今年63岁,已经有3O多年的上访历史。种l,他是个“老外”,搞来一袋化肥,一古脑儿撒进田里,稻子只长杆儿叶儿,不长穗地,U人家半亩水田能产六七百斤粮,他家的半亩水田只能产百十斤粮,打不下粮,全家、只能…  相似文献   

20.
集体上访日益增多,是当前群众上访呈现出的一个新的特点。从一方面看,这是人民群众相信、依靠党和政府的表现,但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也是一些经济和社会矛盾突出的一种反应。动辄阵容庞大的上访队伍,或静坐"请愿",或将当地首脑机关挤得水泄不通,既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又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若处理得不好,这种状况非但不能改善,相反还会恶化。因此,对待群众的集体上访,要慎之又慎,妥善处理,做到"四要",注意"四忌"。一要热情接待,忌敷衍塞责。一般来说,群众集体上访是经过反复考虑、认真准备而来的,他们都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