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犯罪对象若干观点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刑法理论,重视犯罪客体而轻视犯罪对象,导致对犯罪对象缺乏深入研究,以致在犯罪对象问题上长期存在一些缺乏根据的观点,如:犯罪对象不能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并非存在于一切犯罪之中,犯罪对象必需具有合法性等等。本文在对犯罪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刑法基本理论和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为根据,明确提出不仅犯罪客体可以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也能决定犯罪性质,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作为犯罪对象的人或物不具有合法性特征。刑法理论界应当更加注重对犯罪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是青年人犯罪和少年人犯罪的统称,与之相对的还应有老年人犯罪和中年人犯罪,但法律上从来不作这样划分。法律按刑事责任年龄,只划分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已满十八岁的人犯罪是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3.
廖根为 《犯罪研究》2008,(6):35-41,47
网上交易犯罪是一种经济利益驱动型犯罪,其犯罪成因可通过经济犯罪基本模型进行研究。作为常见的经济犯罪成因分析模型,犯罪成本收益理论认为:网上交易犯罪与犯罪预期收益有关,犯罪预期收益越大,犯罪越可能发生;与直接成本、心理成本、道德成本、竞争成本等间接成本有关,成本越小,犯罪越可能发生:与犯罪被惩罚的概率有关,概率越小,犯罪越可能发生;与被发现犯罪被惩治因数有关,已发现犯罪受到惩罚的概率小,其犯罪可能性也越大;还与个人心理恐惧常数有关,心理恐惧常数越小的个人,其犯罪概率越大。所以,可通过犯罪收益、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侦查措施、个体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控制犯罪。  相似文献   

4.
犯罪动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新探栗克元犯罪活动是由犯罪动机所驱使的。在犯罪主体不良心理因素中,犯罪动机是诸心理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它直接作用了犯罪行为。其他犯罪心理因素,譬如犯罪认知、犯罪情感、犯罪意志等,一般是通过犯罪动机的影响,面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间接作用。因此,犯罪...  相似文献   

5.
犯罪统计是社会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犯罪统计的研究则显得相形见绌①。本文不揣江浅陋,试图从犯罪学、刑法学和统计学的结合上,对犯罪统计问题提出管见,以期抛砖引玉。一、犯罪统计对象——刑法学上的犯罪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犯罪统计的对象,不是犯罪学上的犯罪,而应当是刑法学上的犯罪。犯罪学上的犯罪是指一切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包括“法定犯罪”、“准犯罪”和“待犯罪化犯罪”。其基本特征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法学上犯罪则不然,它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当前,城中村犯罪急速增加,经以环境犯罪学的视角来检视这一现象,发现城中村特有的犯罪环境导致犯罪人、犯罪场所及犯罪目标在量与质上均出现新的发展特点,单一的国家本位犯罪控制模式与职权主义刑事审判模式已不适应控制犯罪的需要,双本位犯罪控制模式理应粉墨登场。双本位犯罪控制模式旨在改变单一的依靠国家刑事司法系统控制犯罪的国家本位犯罪控制模式,通过促进控制犯罪的社会力量的崛起,形成国家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犯罪控制模式,使国家和社会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协力控制犯罪,进而减少犯罪。  相似文献   

7.
“犯罪黑数”,是犯罪统计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最早由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莱提出。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或犯罪隐蔽数字,指的是尚未被发现的、潜伏的犯罪数,即在客观上已经实际发生了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尚未暴露,或者已经暴露但还未被司法机关依法查处的犯罪的数量。犯罪黑数所指向的潜伏犯罪通常有二个特点:一、潜伏犯罪是已经实际发生了的犯罪,而非尚未付诸实施的潜在犯罪倾向;二、潜伏犯罪具有隐蔽性、欺骗性的特性,其主要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不易被群众察觉或被司法机关掌握。潜伏犯罪的存在表明了实际犯罪的总量大于已知犯罪的…  相似文献   

8.
犯罪定义是整个刑事科学的基础性问题。犯罪原因和犯罪定义原因的分析,有助人们认识原本的犯罪,揭示犯罪的内涵,把握犯罪定义。犯罪一般原因的分析表明,犯罪的发生和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被选择、被决定的结果;而犯罪原因的主体因素研究则告诉人们,犯罪原因的存在决定了一定主体的犯罪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决定犯罪是否发生的“致罪系统”和“免罪系统”共同作用于一定主体的结果。在犯罪发生的机制中,行为主体的责任是相对的,这正是罪刑关系和刑罚谦抑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法人犯罪主体发微白海峰法人作为犯罪主体,现已通过我国的刑事立法成为定论。但是,法人犯罪的主体范围尚在热烈的争论中,也就出现了是法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这一法律用语之争。那末,是称法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笔者同意何秉松教授的观点,即:“法人犯罪是国际上通行...  相似文献   

10.
犯罪中止,是我国现代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施行已久。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法律专家学者几乎众口一词,都将犯罪中止界定在犯罪结果产生之前的犯罪过程中。例如,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的《刑法学》(1997年7月第1次修订版214页)释道:“犯罪中止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的发生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因而没有发生犯罪结果;二是在犯罪行为实行完毕以后,犯罪结果尚待发生的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笔者认为,将犯罪结果已经发生,犯罪结果处在发展阶段上,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根据这一规定,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这是我国刑法中犯罪未遂的特征之一,而且这是犯罪未遂鲜明的主观特征,是犯罪未遂最本质的条件,是犯罪未遂与着手实行犯罪后的犯罪中止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犯罪动机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实际上,犯罪人的需要无是非善恶之分;通常所谓的犯罪意图或犯罪意向实际上都是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恶性的,不存在所谓中性或善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具有意识性,不存在所谓无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调节能力是犯罪动机形成的核心;犯罪动机可以独立于犯罪行为而存在,犯罪动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的必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犯罪客体不应作为犯罪构成要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刑法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其中,犯罪客体被认为是决定行为性质的首要因素,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社会危害性,也就没有犯罪;不仅如此,犯罪客体不同还决定行为性质不同,起到区分罪与罪...  相似文献   

14.
健全刑事法治增强刑法遏制犯罪力度李希慧(法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刑法是用来遏制犯罪的,此乃不易之理。刑法遏制犯罪力越强,犯罪则越少,反之,犯罪则越多。近些年来,在我国,无论是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还是破坏经济的犯罪,都十分猖獗,发案率居高不下,人...  相似文献   

15.
犯罪概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刑法学者最初是从犯罪与道德的关系方面来研究犯罪的概念的,认为犯罪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但由于英美刑法学者不能正确认识犯罪与道德的关系,故从这方面研究犯罪概念时遇到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因此,英美刑法学者又从犯罪与民事违法行为的一些外部特征,如犯罪与民事违法行为在诉讼程序上的区别来研究犯罪的概念。大陆刑法学者明确将犯罪概念分为实质的与形式的犯罪概念,而实质的犯罪概念则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现实的犯罪的概念。这样外国刑法学者的犯罪概念无论是英美的,还是大陆的,都可以从某个方面,将其分为实质意义的犯罪概念和形式意义的犯罪概念。我国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则与此不同,一般都称之为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本文通过对中外刑法学犯罪概念的比较,区分出一元和二元的犯罪概念,并对其正确与否予以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6.
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是指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意图,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有效性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在单人犯罪成立犯罪中止尚为国内刑法理论界所普遍接受。然而,在共同犯罪中,在个别共犯成立犯罪中止上却出现了争议。就笔者所知,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所有个别共犯的犯罪中止均须符合有效性条件,即所有共犯只有既在主观上放弃犯罪意图,又在客观上积极阻止其他共犯继续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方可成立犯罪中止。第二种观点是所有个别共犯的犯罪中止都不必以有效性为条件,即所有共犯…  相似文献   

17.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正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对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其特点,准确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其他类似有组织犯罪之间的区别,才有助于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  相似文献   

18.
论犯罪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犯罪对象李洁在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中,犯罪对象问题一直被置于犯罪客体的阴影之下,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不注重研究犯罪对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犯罪客体的研究很难深入下去。因此,研究犯罪对象,对于加深犯罪客体的研究,乃至对于现在理论界正在进行的重建科学...  相似文献   

19.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直接制约着一国刑法立法上的犯罪规模。行为的社会普遍性、社会对行为的不能容忍性和刑罚干预的迫不得已性,正面运用是犯罪化的条件,而反面运用则是非犯罪化的条件。“超前立法”可以看成是犯罪化的一种特殊形态。过犯罪化是犯罪化的异化,而过非犯罪化则是非犯罪化的异化,两者都背离了刑法立法的“求真务实,,即其科学性。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直接影响着公民自由范围,两者最终都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20.
微量纤维物证的检验周莉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引发了多种新型犯罪,而且犯罪分子的手段日趋科学化、智能化,如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吸毒贩毒、证券犯罪、保险犯罪、计算机犯罪、利用信用卡犯罪等。为了准确地获取犯罪情报,打击各种新型犯罪,微量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