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主义在经历了前半程"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探索后,已然进入了十九大报告要求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后半程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基本实现乃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我们从理论的高度、用历史的观点和实践的要求进行逻辑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斌 《世纪桥》2023,(11):11-13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实际中形成了宝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内在的演进逻辑。具体而言,这一思想经历了从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依循到创新的理论演进;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建设目标的战略演进;经历了从侧重生产力到侧重生产关系再到侧重生产力的动力演进。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保持延续性与稳定性,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促进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此,要深入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坚持普遍联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相互联系之间的本质性和规律性,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用好运动变化而非静止不变的观点方法,以这五种辩证思维为指导,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张润峰 《探索》2022,(2):13-2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不是抽象思辨的结果,而是包含着多重特殊的逻辑意蕴。从理论逻辑看,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由历时性向共时性的时空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呈现出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飞跃;从实践逻辑看,经典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双重任务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实践探求之中;从时代逻辑看,建构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格局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时代回应。这种生发逻辑的特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即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自我发展完善相统一、坚持经典现代化任务与后现代化任务相统一、坚持对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与对外倡导和平发展相统一、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逻辑及独特内涵,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本路径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特殊区域发展、经济带发展、城镇化带动、陆海统筹、生态安全等方面不断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题中之义,又是必然要求。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补齐发展短板,保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区域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体两翼,两者衔接紧密、一以贯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蕴含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衔接肌理,只有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才能更好地沿着世界、国家与个体的叙事逻辑,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师喆 《探索》2023,(5):51-65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迫切需要从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全方位视角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予以科学阐释。从政治理论角度看,需要明确“国家”的真实内涵,摆脱西方地域性经验的束缚,实现国家本质要求与具体进程的统一。把握“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穿透西方的理论遮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度自我完善和安全发展。恪守“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超越“资本中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在服务和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超越。坚守正确“建设”方向,避免西方式的“决裂”与“破坏”,以守正笃实为定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国家的活力。注重建设过程的“全面”性,不能只注重部分主体的利益与发展,以和谐为路径,增强建设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植“中国”社会,彰显“中国”特色,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放眼“人类文明”,紧紧把握独立自主、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的人类现代化大趋势。从政治实践角度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为此需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保持战略信心与战略定力的统一、注重宏观设计与微观机制的统一、做到遵循规律与积极推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对“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的必然要求,是新征程上坚持“四个全面”的必然要求,是“四个全面”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时间上具有长远性,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在表述上具有优越性,在精神上具有激励性。因此,应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四个全面”新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三大战略举措”指明奋斗目标,“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政党责任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联结与实现,本质上是由发展完善逻辑、价值表达逻辑、功能发挥逻辑构成的价值认知体系与实践推进机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推动政党政治关系调整与优化的责任实践,从根本上回答了政党责任“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实现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现实问题。由“彰显人的本质”“创造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的价值表达逻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政党责任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指向。以政党权利、政党法治、党建格局为基点的实践推进,经由中国共产党政党责任形塑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化合,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价值基础”“法律支撑”“政治基础”等实现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逻辑有机统一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总结和吸取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中国人民追求解放和幸福的康庄大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必然性,离开了这些内在必然性和特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改旗易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性质和方向就变质变向了。唯有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才能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自觉和理论自觉,才能形成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为自觉和意志自信。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要以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优越的社会制度、坚定的民族自信为基础,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正确道路的指引、先进制度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稳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时代的辉煌成就使民族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征程上的接续奋斗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要以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考虑农村问题,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从而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本人认为,在现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科学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下把握机遇、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王兰坤 《学习论坛》2003,8(5):41-43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为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提供了思想文化渊源;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提供了实践和理论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6.
李立科 《学习论坛》2004,20(1):37-39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重要规定 ,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中是居于首位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热点。如果不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将不可能跨入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行列 ,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繁荣农村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密切关系入手 ,着重论述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正确认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对新时代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新境界的开辟发出了豪迈誓言。回顾4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路程,资本的行动逻辑从劳资关系形成到扩张增值再到超越扬弃是逻辑与历史的必然统一,给现代中国实践带来了正负的双重影响。超越资本逻辑从而进一步实现与现代中国实践的内生结合,必须坚持现实的人的民本立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即唯物论的求实思维、认识论的创新思维、矛盾论的问题思维、唯物史观的历史思维,思考现代中国实践中的资本现实,以及更合理有效利用并超越资本逻辑,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生活的公平正义性、政治生活的风清气正性、文化生活的文明健康性、社会生活的幸福美好性、生态环境的美丽宜居性,较为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全面小康伦理精神。加强全面小康伦理精神研究,理论上对于揭示全面小康的价值合理性,推进全面小康的学术探究,实践上对于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