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警察积极主动地制止不法侵害,是否成立正当防卫,在立法上和理论上都存在不同的观点。结合刑法典关于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可以发现,两种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差异,而这些不同正是防卫权的关键所在。警察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与正当防卫行为具有较大区别,不宜将其视为正当防卫予以出罪化处理,而应当结合行为性质等要素,将其作为职务行为在有关法律规范中予以明确,并且明确区分警察的职务身份与普通公民身份,从而确保警察执法和公众权益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公民同罪犯作斗争的两种有效手段。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正当防卫反映的是合法权益与不法侵害之间的矛盾,而紧急避险反映的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正确区分和运用这两种法律手段,在现实法律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才英浩 《世纪桥》2012,(11):46-47
正当防卫是在公力救助不济的紧急情况下,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是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有效手段,准确界定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理清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及必要限度,对于保障广大公民充分行使权利,防止防卫行为被滥用.保护公民、国家权利、公共利益免受侵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上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条规定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第二,要有不法侵害发生。第三,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发生的不法侵害行为。对尚未开始实施的侵害和已经结束的侵害进行防卫的,不是正当防卫。第四,防卫的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相似文献   

5.
一、无限防卫权的历史演变防卫权是由人类的防卫本能逐步发展而来的一项法律上的权力。正当防卫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复仇状态的无节制行为朝着合乎人类理性和社会需要的有限制法律行为的转变。正当防卫权,从目前世界各国刑事立法对正当防卫的普遍规定来看,它是一种权利行为,是国家为保护合法权益免受紧迫不正当的侵害,通过法律授予公民的一种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论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属于正当行为中之一种,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电影《第二十条》中,正义没有让步。现实中,沉睡的刑法第二十条已逐渐被“唤醒”,但“良法”的运行一向任重道远。“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是对社会良知的价值认同,这固然是一条良善之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认为不法侵害人不具有正当防卫权的观点不利于对不法侵害人合法利益的保护.本文通过解读刑法的正当防卫制度,提出赋予不法侵害人正当防卫权以完善刑法的正当防卫制度和保障不法侵害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9.
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所严厉禁止但却带普遍性的犯罪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这一犯罪行为的频繁发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国家的法律,破坏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因此,防范刑讯逼供应当确立沉默权制度,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建立并完善预防刑讯逼供的有关制度,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允许公民对刑讯逼供行为实行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候,有个青年学生在打篮球时,被对方的球员撞倒,他认为吃了亏,便从身上拔出水果刀,把那个球员扎成重伤,造成严重后果,被判处徒刑。在谈到扎人动机时,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正当防卫,不负任何责任”。在这里,反映出他对法律条文的曲解。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显而易见,那个青年学生在扎伤对方时,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公民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作了规定。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防卫适当,一是防卫过当。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防卫适当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过当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的,要负刑事责任,但应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让我们举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两种情况。1983年6月的一天下午,素来不睦的李某与杜某冲突起来。李纠集同伙十余人,在杜家附近向杜某及其同学寻衅,李等依仗人多,用砖头、石块袭击了杜  相似文献   

12.
不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由于公民群体性和层次性的不同,对公民法律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作为普通群众的公民,对其法律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为对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了解,对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对他人违…  相似文献   

13.
我国1997年制定的刑法典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一个新规定。这个新规定在学理上如何称谓,其构成条件是什么,它与刑法第20条第1、2款的规定是什么关系,它的存在是否正当?对这些问题从刑法典公布时起,学者、专家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观点见仁见智。现将代表性的意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6,(8)
在刑法学的讨论中,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是衡量学者学术观点的标准。偶然防卫是指行为人在缺乏防卫意识的情况下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行为。除防卫意识外,所有要件均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通过分析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既遂、未遂、无罪说,利用案例分析,比较各学说的合理性。支持结果无价值的无罪论,偶然防卫发生时,行为人想要侵害的法益和最终侵害的法益是不对等的,在结果上,行为人保护了值得刑法保护的法益,从结果上看,偶然防卫不可罚。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增多,加上文化市场良莠不齐,中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冲击和污染,法律意识薄弱,一对于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辨别不清,当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增强法治意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胡建良  杨慧珠 《奋斗》2001,(6):36-3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法治是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是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其独特地位和作用。法治是统治阶级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它通过国家机器制定的法律、法规来治理国家,规范公民的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犯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德治是主张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教育和约束人民。  相似文献   

17.
新闻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实践也同时表明,至今为止的新闻官司,绝大多数都表现为侵害名誉权案件。本文拟就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问题作初浅探析。  相似文献   

18.
曾勋 《廉政瞭望》2024,(6):18-21
<正>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和委员提到电影《第二十条》。“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部电影回应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正义感。”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顾军说,法律是好人的护身之符,是坏人的悬顶之剑,这才是法律权威性的体现。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表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法律维护和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行为规范。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则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行为的规范。法律在传播社会主义道德中发挥以下作用:第一,在立法上,法律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和某些重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良好风气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而法律的内容必然体现这些道德精神,并保障道德规范的实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例如我国宪法和其它法律关于公民必须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  相似文献   

20.
海燕 《前线》1984,(11)
保护自己和他人人身权利的主要方法是诉讼请求,即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之后,由公民本人或通过检察院向法院提出请求依法保护自己人身权利的诉讼。公民依法请求公安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保护以及行使正当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