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总统克林顿5月中旬致信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重申美国的立场:美国认为叙利亚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克林顿表示,美国作为中东和会的倡议国之一,决心发挥有效的“全面伙伴”作用,继续努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为此,克林顿在不到一个月内两次派遣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到中东地区进行穿梭访问。这些表明,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的最后协议后,美国把缩小叙以分歧作为其外交的重点。但是,叙以之间的立场目前还相去甚远。 以色列总理拉宾通过克里斯托弗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提出了一揽子和平方案,以期解决戈兰高地问题。按照拉宾的方案,以色列将用5至8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撤出1967年占领的叙利亚领土戈兰高地,从撤军的第一阶段开始,以叙两国建立全面的外交关系,双方互设大使馆,开放边界,建立经济联系,双方边界建立非军事区,并在非军事区内驻扎美国军队,安装预警系统,以便保障两国边界安全。  相似文献   

2.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8月7日至13日对美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他7月13日出任以政府首脑以来的第一次访美,又是在美总统大选和第6轮中东和谈即将在华盛顿举行之前,有其特殊的意义。 拉宾行前宣布,他此次出访的目的首先是改善同美的关系,解决贷款担保问题,其次是讨论中东和平进程。访问结束后,拉宾声称“出访目的全部达到”,特别强调同美国政府及国会达成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3.
岭西 《瞭望》1996,(33)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启动的新的中东和平进程,走过了四年半的历程。今年5月份以色列大选,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上台执政,提出了一套强硬的中东政策,中东和平进程正经受一次严峻的考验。内塔尼亚胡在竞选中和当选后否定了马德里和会和奥斯陆协议所确定的“以土地换和平”基本原则,代之以“以安全求和平”,并提出“四不”政策: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永恒的统一的首都”的地位不容谈判;不允许建立巴勒斯坦独立国,不停建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不放弃戈兰高地主权。此外,还无限期推迟执行工党政府承诺的自6月12日开始从希伯伦撤军的计划。  相似文献   

4.
正当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僵局、以色列同某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又趋紧张的时候,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突然从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访问了摩洛哥,就中东地区的形势和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途径等同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进行了“探索性”会谈,讨论了佩雷斯提出的为举行阿以谈判停止中东暴力活动一年的新建议。这是以色列在职总理首次公开访问一个与之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的阿拉伯国家,而哈桑二世国王则是在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之后第一位同以色列领导人进行直接会晤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是阿拉伯一以色列关系史上又一起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5.
耶路撒冷专电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与以色列总理佩雷斯最近会谈后在耶路撒冷宣布:以色列和叙利亚定于1995年12月27日,在美国恢复两国间的和平谈判。这使以叙间中断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和谈得以重新开始,为以叙两国最终达成和平协议,从而结束中东地区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实现公正、持久和全面的和平带来了希望。 克里斯托弗透露;以叙代表12月27日开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一个“私人”地点,进行为期3天的谈判,随后,双方代表返回国内,向各自的政府汇报谈判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大马士革专电 美国中东和平进程协调员坦尼斯·罗斯最近新一轮中东穿梭访问未能促成叙以就恢复军事谈判日期达成共识。叙以双方都指控对方应对此负责。叙利亚拒绝在当前恢复军事谈判,其原因何在? 本来,自从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5月24日在华盛顿宣布叙以就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后的“安全安排”达成“谅解框架”后,世人对中东和平进程,特别是对叙以和谈前景抱了较为乐观的看法。叙利亚总参谋长谢哈比与以色列总参谋长沙哈克按早先达成的协议于6月底在美国主持和参与下在华盛顿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严肃认真”的工作会谈,就安全安排问题进行了具体细致和深入的实质性讨论。会谈涉及了有关安全安排的三个主要问题:关于建立地面预警站问题;设立非军事区范围问题以及以色列军队撤出戈兰高地后派驻维护和平部队问题。由于双方在实质问题上立场相左,未能就上述任何问题达成协议。当前,叙以双方意见  相似文献   

7.
华盛顿专电 以色列5月大选,政府出现了更迭,利库德集团上台,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处理中东和平进程的问题上,利库德政府的“以安全保和平”取代了工党政府的“以土地换和平”。这一变化,打乱了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中东战略步骤,不能不引起美国的严重关注。两国关系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微妙时期。 克林顿政府的中东战略目标首先是要确保海湾石油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供应,为此而确立的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8.
开罗专电 以色列总理佩雷斯于九月中旬访问埃及,同穆巴拉克总统就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以及推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举行了三轮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来解决棘手的巴勒斯坦问题,并同意为此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双方还宣布,确定一九八七年为谋求中东和平的“谈判年”。  相似文献   

9.
全球要闻     
《瞭望》1998,(18)
全球要闻(4月20日—26日)布莱尔中东之行有成效本届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4月17日至21日先后访问了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是欧盟为缩小巴以分歧、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作出的又一次重要外交努力。3月中旬,英外交大臣库克访问了...  相似文献   

10.
中东和平进程多磨难,长期是只听车轮响,难见车前行。但最近的事态发展表明,这一进程出现了喜人的新势头。 这种新势头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中东地区发生三件事:6月份以色列大选,以拉宾为首的工党获胜,作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姿态;面对以色列“新的外交攻势”,阿拉伯各方重新审视并协调自己的立场;美国国务卿贝克从7月19日至24日访问中东6国,努力将阿以双方重新拉到谈判桌上来。 中东和平进程近年出现过好势头,但一一夭折。这主要归咎于以色列当时执政的以沙米尔为首的利库德集团。这个集团奉行顽固僵硬的政策,拒不归还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侵占的阿拉伯领土,拒不停止在  相似文献   

11.
华盛顿专电 第六轮阿以中东和谈8月24日开始后,迅速进入实质性会谈。在经过两周的紧张会谈后,由于双方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急需同本国政府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紧急磋商,决定在9月3日后休会一周。下阶段和谈将于9月14日复会。 这轮和谈是以色列6月大选后举行的第一次会谈。以色列新总理拉宾上台后曾多次表示要积极推进中东和平谈判,采取“灵活态度”,“尽力为谈判注入新动力”。以色列新政府还宣布冻结被占领土的移民点扩建活动,取消尚未开工的移民住房建设。在会谈开  相似文献   

12.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6月上台,改变了工党的中东和平政策。适逢大选之年的美国克林顿政府,面对以色列新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倒退,一方面设法敦促他“回心转意”,回到美国设计的和平进程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则对他有悖于和平进程的做法姑息迁就。不得罪以色列,就等于不得罪美国国内的犹太选民。大选之年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就在于争取选民,这一点克林顿政府绝不含糊。 然而,姑息迁就的结果是,以色列有恃无恐。于是8月底,历届以色列政府想干、而一直不敢干的事,到了内塔尼亚胡手里就干成了:一夜之间打通了东耶路撒冷伊斯兰阿克萨大清真寺附近一条古老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五月十日到十三日访问中东,分别同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等,主要就目前中东出现的探索和谈的新势头以及美国如何在这一和平进程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举行了会谈。这是舒尔茨从一九八三年以来第一次涉足中东地区。在这之前,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墨菲曾在中东七国之间往返穿梭达半月之久,进行了试探摸底。美国这种频繁的外交活动表明,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总理巴拉克 11月 28日在议会一读辩论通过反对党利库德集团提交的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议案时宣布,他同意解散议会和提前举行大选。巴拉克这一举动震惊以色列政坛。但综观以巴两个多月的流血冲突对以巴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和国内政局的发展,巴拉克执政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同意提前举行大选实属无奈,其结果不仅使以色列的政局发展充满新的变数,同时也对中东和平进程带来一定冲击。 自去年 7月上台以来,巴拉克至今执政刚满 17个月,距 4年一度的法定大选期限相差甚远。巴拉克上台时许诺在 1年内通过和谈同周边阿拉伯国家实现和平,但…  相似文献   

15.
从马德里始发的中东和平号列车经过近5年的历程后,目前驶入一处危险境地,原因是,几个月以来,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从台下到台上,从耶路撒冷到华盛顿不厌其烦地推销他的“安全换和平”新概念,强调阿拉伯国家只有先保证以色列的安全,才能指望实现中东和平。同时,他顽固坚持所谓“三不”施政纲领:不许巴勒斯坦独立,不放弃东耶路撒冷,不放弃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把包括以色列历届政府在内的中东冲突各方所认可的土地换和平原则抛弃一边。 安全换和平,此说新则新矣,却十分不合逻辑与情理:其一,安全是小天气,和平为大气候;安全是末,和平乃本。因此,一个国家、一个群体真正安全,必先营造真正和平。 其二,土地换和平,类似对等的易货贸易:以色列归还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作出和平承诺,也即持久、全面和大范围的安全保证,这是阿以对打几十年才达成的一种妥协。而依内塔尼亚胡的  相似文献   

16.
美英战机 2月 16日突袭巴格达,这是自 1998年 12月以来美英首次袭击“禁飞区”以外地区,也是美国新总统布什上台以来对伊拉克采取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   分析人士认为,美英对伊拉克的这次军事打击是在伊拉克逐步加大反“禁飞区”和反制裁力度,国内国际形势趋于好转,以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即将访问中东的背景下发生的。美英此刻袭击伊拉克,目的就是要表明美国新政府的强硬立场,打击伊拉克的“气焰”,并试图通过这次军事打击来警告那些同情和支持伊拉克的国家。   布什上台还不到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对伊拉克“禁飞区”以外目标…  相似文献   

17.
暗杀以色列总理拉宾的犹太青年凶手阿米尔供认,他之所以下此毒手是为了“制止把以色列领土拱手让给阿拉伯人”,是为了“阻挡和平进程”.很明显,象当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一样,拉宾是推进中东和平的又一位牺牲者.在长期同以色列敌对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确有一些人对拉宾之死幸灾乐祸,甚至认为是“罪有应得”,这反映了阿以之间积怨之深.拉宾确曾是个强硬派,他曾率领军队侵占大片阿拉伯领土,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战争英雄.但是他的伟大和受人尊敬之处在于,他在其生命途程的后期选择了同阿拉伯和解之路,并且利用他独一无二的权威试图把部分被占领土逐步归还给阿拉伯人,寻求以色列在中东的和平和发展.他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和平集会,他不是死于敌对阵营而是死于犹太人之手,他是为和平而死.  相似文献   

18.
叙利亚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邻国,也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又是反对以色列最坚定的阿拉伯国家。它对巴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的立场及其应对中东局势恶化的策略对事态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色列国的创建人本·古里安曾经说过:“没有埃及,以色列不会面临战争;没有叙利亚,以色列不会实现和平。”可见,叙利亚在实现中东和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开罗专电3月1日,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结束了对以色列、约旦、叙利亚和埃及的今年第一次访问。舒尔茨亲自到中东访问本来不太多,而这次却是明知“成功的机会很小”而不得不来,可见美国确有苦衷。舒尔茨中东之行,肇因于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人民从去年12月9日开始的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这场斗争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时间都是1967年以色列占领后20多年间空前未有的。被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民,特别是在以色列占领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以石块对付以色列士兵的枪炮和大棒,手无寸铁的妇女、  相似文献   

20.
9月12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抵达沙特吉达开始了为期8天的访问沙特、埃及、叙利亚、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自治地区中东之行.这也是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次出访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舆论认为,村山此行具有双重目的:一为加强同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经贸合作,巩固石油供给线,确保本国能源安全;二为介入中东和平进程,加深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加快跻身政治大同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