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登上理论舞台伊始,就怀揣着人道主义情愫,这种情愫成为其建构科学历史观的精神导向。以无产阶级为视域主体,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人道思想的基本理路。以实践为哲学基石,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主干,是马克思人道思想区别于以往一切人道主义学说的理论特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提升技术理性时代的人文价值,是马克思人道思想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2.
生产方式是整部《资本论》,甚至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生产方式不仅意味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而且意味着"谋生的方式"。不论是"市场经济"概念、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概念,都必须从生产方式角度特别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方式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把握《资本论》的真谛。作为生产方式的市场经济意味着"看不见的手",即物质生产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使用价值关系,而且体现人与人的价值关系。只有理解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尤其是第一章第三节中关于价值形式的论述,才能理解"价值实体"(价值的本质)如何体现在货币的现象中,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理解了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才能从"资本总公式"的自我矛盾方面理解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即作为生产方式的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与资本现象(能够带来利润的货币)的区别。在这一基础上,才能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意味着资本化的人格即经济人成为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意味着社会化的人成为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马里哈.萨夫里在美刊《反思马克思主义》第19卷第1期(2007年1月号)上发表文章,对安贾.查克拉巴蒂和斯蒂芬.卡伦伯格的《印度的转型与发展》(2003)一书作出了评论,涉及该书中的两大问题:对印度庶民研究的评论和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新论述。萨夫里认为,尽管庶民研究小组奉行  相似文献   

4.
和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一样,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Negri)也是以重读马克思的著作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的。在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法则的强调之外,内格里重新探讨了马克思在社会主体方面的理论贡献,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有着两种主体性的社会体制,其中一个主体(资本)通过强迫劳动和强迫剩余劳动支配另一个主体(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衍生物,而是一种真正对立的主体,它能够通过自己的斗争打破资本的逻辑和资本的统治,建立一种新社会。对工人阶级主体性的探讨是内格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他的这一研究也是跟当代意大利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连的,意大利的区域政治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为其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作为内格里的代表作,为我们提供了其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对内格里后来思想发展的认识。这里编发的是《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一书的英文版由吉姆.弗莱明撰写的前言和由三位译者哈里.克利弗、迈克尔.瑞安和毛里齐奥.维亚诺分别撰写的导论部分,希望有助于国内对内格里思想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2005年Z出版社出版的题为《结构调整》的报告的第三章题目为《金融自由化:对生产和小企业的影响》,该章以四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为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结果是极端失败的:银行资产被集中到少数精英分子手中,他们垄断金融,热衷于投机活动,将利率大幅提高,从而获得巨额投机利润,却使生产性活动得不到投资,国家自主的工业化进程完全中断,整个国民经济萎缩。金融自由化所声称的加强竞争、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扶持新型生产性企业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目标完全没有达到。报告主要内容如下。一、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是现代反贫困事业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它不是一种外部批判,即对私有财产本身的批判,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内在批判.只有站在这样的原则高度才能真正理解共产主义与反贫困的本质关联.同时,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为新时代反对贫困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高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深嵌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部过程.尽管现代思想史上出现过三次重要的贫困反思方式,但它们都未真正澄清现代社会贫困的生成机制与本质根源.只有马克思剖析出现代贫困是由资本导致的,即贫困事实、贫困现象与贫困规律都是由资本生产所决定的.作为理论指导与原则高度的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为中国反贫困事业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共同体经济     
本文摘译自吉布森·格雷汉姆(J.K.Gibson-Graham)的《后资本主义的政治》(A Postcapitalist Polit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6)一书的第四章。吉布森·格雷汉姆是女性主义经济地理学家朱莉亚·格雷汉姆(Julie Graham)和凯瑟琳·吉布森(Katherine Gibson)两位学者的笔名。她们在本文中指出,共同体经济是指将共同的社会道德考量置于利润追求之先、力图减少全球化资本的破坏性影响的各类经济实践。两位作者还就如何对这类新经济实践进行理论概括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8.
<正>导言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力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尽管劳动力在形式上是自由的,但实质上并不自由。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多数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他们除了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即资本家阶级,没有其他的办法生存下去。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同时占有工人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随后成为资本进一步积累的基础。其后果便是收入和社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19)
正金融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如果不能在实体经济中获得能产生足够现金流的资产,它就会自己创造,通过金融和金融之间的交易放大,制造冗余的交易结构,不断抽取整个经济中越来越稀薄的利润。最近,央行公布了7月的金融数据,M1增速从去年年初的2.9%攀升至当前的25.4%,而M2增速则低于预期为10.2%,这种M1与M2增速"剪刀差"创近六年新高。通俗来说,M1主要是企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第二章末尾写道:"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50页)多年来,人们在某些书籍、文章和讲课中引用这段话,把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社会需要与伟大人物关系的名言。有的甚至以为爱尔维修这话本身就是唯物史观的。实际怎样,我觉得颇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略论马克思与列宁的理论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承认马克思和列宁之间存在着理论差别并认真地加以分析和比较.这种分析和比较应当以他们各自的思想主流为依据.马克思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并以此作为一切社会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考完全是以对资本主义进程发展规律的分析为基础.列宁在自己的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策略体系,体现出的是高度强调富有自觉性的意志和组织力量的历史创造力.对这种差别,不能简单解释成"经济决定论"和"革命唯意志论"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应当到时代差别中去找.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问题--从西方理论到中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理论历来存在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整合问题。这三者整合得好,会发展出成功的理论范式,从而极大地促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中,就理论价值而言,本体论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的最基本问题,也关系到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核是什么的本源性课题。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第三次、第四次论战来看,它们均直接与本体论问题有关,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界最大的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这种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已经大大促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就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建设来说,只有在本体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建构起中国学派。需要强调的是,以自己的本体论为基础,建构中国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学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源泉,并提供知识再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06年3月22日《亚洲时报》刊登了美国著名金融评论家亨利.刘题为《新自由主义的工资》的文章,认为中美贸易确实存在失衡,但是这种状况不可能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得到改善,而必须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后者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指出,中国金融改革必须警惕新自由主义金融理论的央行“政治独立”论,这种理论本质上有利于保障金融集团和大资本的利益,却会牺牲中国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文章主要内容如下。核心矛盾2005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猛涨到2020亿美元,占美国总赤字的四分之一还多。近几年来,美中贸易失衡的…  相似文献   

14.
何晓慧 《法制博览》2021,(4):157-158
物业管理权行使方式的选择,实质是业主对自己的财产管理方式的选择,它源于业主对自己所拥有的建筑物专有权的自治管理,其管理方式有自主型管理和委托型管理.在自主管理形式下,我国现行法采取的是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结合的模式;对委托管理模式之下的经理人模式,我们可以借鉴,但实际中却不宜直接选用;目前我国法律设计的是服务人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苏联解体15周年。15年来,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等教条的误导下,俄罗斯曾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灾难。近些年来,新自由主义在俄声誉扫地,俄罗斯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提出一些超越西方教条的建设性的新理论,本期《专家访谈》栏目谈到的主权民主理论以及本栏目下面要谈到的主权信贷等新的金融、财政、贸易等理论就是这样的理论探索的一部分。要真正结束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我们在批评其错误之后,现在应该有勇气努力开创建设性的可行的替代性的理论和实践,为此,俄罗斯近些年的相关探索值得我们关注。本栏目三篇文章介绍的都是迈克尔.赫德森的观点,他是美国金融霸权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长期关注俄罗斯改革。他的中心思想包括主权信贷理论、征收土地资源租金税主张以及美国金融霸权理论。主权信贷理论认为,一国货币信用的保障是该国政权稳定并前景良好,不必依靠积累巨额的外汇储备,一国完全可以通过发行适量的本国货币和扩大财政预算,形成居民收入提高和实体经济扩张的良性循环来发展经济,认为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是导致非工业化的祸首。赫德森还认为,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本来属于国有的大量土地和资源能产生大量自然收益,国家应该通过征收土地和资源租金税的方式控制这些收益,这样就可以减少对劳动和制造业征税,并对制造业、科研和教育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进行补贴,国家就可以稳步发展。赫德森还认为,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后已进入腐朽的金融投机化阶段,美国利用自己的全球金融霸权地位向外推进新自由主义,不是要在这些国家推进工业化而是要使之非工业化,不是要使之繁荣,而是要使之贫困,这样原本要用于这些国家内部发展的资源就可以被它们控制并输往中心国家。美国瓦解苏联不是通过军事手段,而主要是通过将一套新自由主义金融理论灌输给苏联决策者来实现的。普京和国内寡头的斗争就源于普京力图使国家控制土地和资源的巨大收益,而寡头却充当国际资本代理人力图将之交给国际金融资本控制。当前,普京正力图通过控制土地和资源租金税把俄罗斯重建为世界强国,美国金融垄断资本金融接管俄罗斯的美梦可能成为泡影。这三篇文章皆于2005年7月26日发表于http://www.michael-hwdson.com网站,但三篇文章分别写于1999年,1999年和2004年。作者说此时将之登出,是因为自己的理论和近些年俄发展趋势有契合之处。鉴于这些文章对于我们理解俄局势有帮助,故编写刊发于下。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苏联为什么会失败?“新”“老”社会主义的区别何在?“新”社会主义是否就有前途?在俄罗斯的社会民主主义流派中发生了什么?左翼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遗产持何态度?社会主义思想的批评者和反对者错在哪?为了回答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的这些迫切问题,著名政治学家、政论家鲍里斯·斯拉温教授撰写了<社会主义和俄罗斯>一书。 该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二章:社会民主主义流派;第三章:从左的角度分现实的俄罗斯。第四章:俄罗斯和人类未来。第五章: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当继承和屏弃的是么;第六章:思想的砧污(争沦性文章)。 斯拉温认为,在只有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而这种模式几十年后又遭到失败的国家里谈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又不能不谈、因为必须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消极后果。在作者看来:(1)社会主义的一种国家模式在历史中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具有国际性质的思想会消失;(2)现实社会主义的其他模式仍然存在并得以发展:(3)人类的厉史没有终结,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许多新的形式和模式会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7.
法刊《当代马克思》2007年第42期刊登了法国著名左翼学者热拉尔.杜梅尼尔(Grard Dumnil)题为《雇佣劳动者告别两极化形式》的文章,对法国学者让.洛伊坎(Jean Lojkine)题为《告别中间阶级》一书中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代  相似文献   

18.
正《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宣言》便有七个全译本,即1920年陈望道译本、1930年华岗译本、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1943年博古译本、1943年陈瘦石译本、1947年乔冠华译本、1949年谢唯真译本。这些译本,其思想价值、学术价值、纪念价值、收藏价值皆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眼下的加沙战火,在阿以冲突的历史上并非最严重。简单地说,就是以色列军队到它3年多前撤出的一小块巴勒斯坦人自治地上耀武扬威,而这块地曾经作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战利品被以色列占领了38年。以色列建国61年,与周边国家的大型战争不下5次,现在这种小打小闹不断的局面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以国家面目出现的敌人少了许多,譬如昔日的中东霸主埃及在通  相似文献   

20.
《反思马克思主义》杂志2002年夏季号(第14卷第2期)发表了贾森·里德(JasonRead)题为《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的偶然基础》(Primitive Accumlation:The Aleatory Foundationof capitalism)的文章,主要运用阿尔都塞等人的理论,认为尽管马克思在其他著述中实际上认同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的目的论的说法,但是在《资本论》中的《所谓原始积累》等章节中,实际上提出,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交织的结果,它依赖于国家暴力的支持和维护,这种暴力今天仍然在继续,这就说明资本主义的存在是没有保证的,因此就总是存在改变的可能性。马克思著作本身逻辑具有多样性。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