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染病死者的尸体解剖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种原因限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者进行法医学尸体解剖的数量较少,使法医学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未能及时发挥。虚拟解剖(virtual autopsy,virtopsy)对传染病死者尸体的检验具有独特的优势,积累虚拟解剖影像学资料对COVID-19的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COVID-19的病理学和影像学改变的对应关系以及虚拟解剖在传染病尸体检验中的应用,旨在为法医工作者在COVID-19疫情中开展虚拟解剖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2003年以来,冠状病毒已造成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为代表的多次全球流行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2019年12月至今,湖北武汉爆发的COVID-19,已对人民健康、生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截至目前,COVID-19的病理学诊断较为缺乏,尚局限于穿刺器官病理所见,广大医疗工作者对其病理特点认识不足。COVID-19与SARS、MERS一样,致病源均属冠状病毒科,均引起病毒性肺炎,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对上述3种疾病尸体检验所见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以期为COVID-19的病理学改变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腐败尸体的病理检验价值。方法对楚雄州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100例腐败尸体的组织病理学检验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尸体腐败后,虽然组织结构发生了破坏,但仍可将部分生前病变和损伤保存下来,对查明死因或死亡方式仍有一定价值。结论对腐败尸体进行系统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对判断案件性质和分析死亡原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迄今,在我国除少数地区外,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法医学尸体检验大多仍限于体表检验或局部解剖,这既不利于死因确定、推断死亡时间、判断死亡方式、以及案件的顺利解决,亦不利于法医病理学水平的提高。常易人为地造成部分死亡案例的死因不明或诊断错误。有学者曾统计185例单纯尸表检验的尸体,诊断的错误率达29%[1]。此系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中一严峻问题。为引起同行重视,作者将近年来我系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部分案例整理报告如下。案例资料案例1.某公路旁发现一无名男尸,当地法医作体表检验见右骼前上嵴、右髋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猝死的死因、临床症状及法医病理形态学特点,以期为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及规范尸体检验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5年本司法鉴定中心受理鉴定的8例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猝死的案例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结果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破裂多见于40岁以下男性,病理分型主要为De Bakey I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无1例临床确诊。经基因检测1例确诊为Marfan综合征,1例存在Smad3基因变异。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均无高血压病史,排除外伤,均未见高血压病相关病理学改变,镜下大动脉检见弹力纤维减少、平滑肌减少、囊性中膜变性、炎细胞浸润等改变,某些案例还见于中动脉。结论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学和炎症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常常波及全身多血管病变的特点。尸检时除了系统检验大血管的同时,还有必要对全身的中动脉进行检验,建议积极进行基因检测,探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 在司法实践中,有时碰到这样的案件:死者生前身体健康,受到轻微外伤后突然死亡。(见下面三个案例)这种现象,法医学上叫做轻微外伤引起的神经抑制性死亡。神经抑制性死亡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脏抑制系统过度兴奋,导致心搏骤停而发生的突然死亡,常见于机械性损伤、机械窒息和某些急死案例,是法医学上公认的人的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死因之一。就外伤引起的神经抑制性死亡而言,具有外伤轻微、死亡迅速、尸体上没有致命性病理形态改变等特点,一记耳光、  相似文献   

7.
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女,38岁,某日上午11:00许被发现死于其租住屋内。因其死亡突然,家属要求尸体检验。1.2尸体检验尸表检查:全身未见机械性损伤痕迹。  相似文献   

8.
溺水死亡是机械性窒息死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般根据尸体体表改变、内部器官征象及硅藻检验别是结合水中死亡的案情,其死因判断并不困难而,溺水后迟发性死亡,即脱离水环境后仍然保持定生活能力,并经历一段时间后死亡,在法医学实中并不多见,其死因分析显得尤为必要。案例资料某年5月,某市公安局民警执行公务,某嫌疑人男,32岁)混乱中越窗跳入小河,旁人发现时已经游小河且趴在河岸边,而追的人到过死者身边并将其转成仰面状,口唇有泥沙,送至医院抢救已经死亡医检验体表未见明显损伤,口鼻腔内有血性泡沫液(蕈形泡沫),口唇及指甲床青紫,双肺膨隆、触…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三维螺旋CT对尸体进行检验,探索其对机械性损伤尸体的诊断能力及其优势,同时积累尸体CT检验的经验。方法对机械性损伤致死的10例尸体在解剖前行全身CT检验,随后在CT诊断的指导下进行尸体解剖,比较两者在损伤的诊断、显示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尸体CT检验可以清晰显示身体各部位骨折及体腔内出血的三维形态特征,而且可以敏感的检查到全身各部位的积气,对于非常规解剖暴露的部位,在解剖前行CT检验可减少骨折的漏诊;对软组织内出血、器官破裂等未能形成明显X线密度差异的损伤,CT检验效果欠佳。结论对机械性损伤尸体的检验,CT有其特殊的价值,可作为尸体解剖前有效的补充,避免损伤的漏诊;对于某些无法进行尸体解剖的案件,CT检验所见可作为死亡原因判断以及致伤方式推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导致死亡发生的疾病、暴力或衰老等因素即为死亡原因,简称"死因"。确定死因是法医病理学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法医实践中,死因鉴定错误时有发生[1],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3]。对于死因鉴定错误的案例,国内外以个案报道为主,缺乏对鉴定错误成因的系统分析。机械性窒息是法医实践中常见的死因,尸体征象表现为颜面部发绀、瘀点性出血和器官淤血等,称为窒息征象。其不具有特异性,不同尸体变化较大,与窒息相关的案例容易产生误判。本文选取某地经办的3例窒息相关死因鉴定前后不符的案件进行纠错分析,为避免死因鉴定错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案例简要案情:2005年4月21日晚11时许,青岛市区某厂一女工(19岁)与同事回宿舍睡觉,凌晨6时许同事发现其死于床上,家属以死因可疑为由,要求法医解剖。尸体检验:女性冰冻尸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外表未见损伤。解剖检验心脏表面未见出血点,室间隔侧面见心肌略微突起,病理检验心脏室间隔及左心室心肌间质内见薄壁大腔的管腔,部分腔内见红细胞,CD34染色(+),心肌纤维受挤压,心肌间质内散在纤维组织增多,心肌纤维部分区域有断裂,心肌细胞核团可见脂褐素沉着,心肌间质轻度水肿,散在区域心肌间质内见脂肪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肺…  相似文献   

12.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女,18岁,某日上午7:00许,家人发现其死亡,家属对死因有疑问,要求尸体检验明确死因。1.2尸体检验尸表检查:尸长162 cm,营养发育中等,尸体仰卧位,尸斑呈暗红色,位于颈背、肩胛、腰背等未受压部位;尸僵强度中等。颜面部发绀,睑、球结膜未见明显出血点;口唇发绀,口唇黏膜未见明显损伤,牙列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扫描技术在医疗纠纷死亡原因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间,对12例医疗纠纷案例行全身CT检验,比较CT影像诊断与解剖所见及生前与死后CT诊断的差异性,分析尸体的CT常规检验在病变与损伤的诊断方面的优势与劣势。结果 CT影像诊断与解剖所见比较显示,在密度改变差异大的病变和损伤的诊断方面CT检验存在优势,如肺不张、肺炎、钙化、骨折、出血等;生前与死后CT诊断的比较显示医疗纠纷案件的尸体保存都较为良好,死后CT扫描检验对生前疾病诊断具有意义。结论虚拟解剖技术在医疗纠纷尸体检验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在尸体解剖前为鉴定人提供有效信息,也可在无法进行解剖的情况下为死亡原因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尸表检验用于骨折检查的灵敏度。方法 对满足研究条件的25例机械性损伤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全身尸体计算机断层扫描(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PMCT)检验的骨折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尸表检查对于不同解剖部位和不同骨折类型的灵敏度大小。结果 尸表检验仅发现不足1/2的骨折,且极易造成3个解剖部位(肩胛骨、椎骨和骨盆)和3种骨折类型(线状非完全性骨折、线状完全性骨折无错位和局部凹陷性骨折)的漏诊。结论 尸表检验用于骨折检查的灵敏度较低,引入现代尸体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以提升法医学尸体检案质量。  相似文献   

15.
法医学和临床医学上有许多关于脑损伤问题未得到圆满解释,例如,脑损伤后迅速死亡,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常规病理学检验病变轻微的案例,临床诊断和法医学死因鉴定皆存在极大困难[1-5].有时,明显的脑损伤并不一定是最危险的,少数案例脑实质溢出可能不死亡,而有的损伤看来是轻微的却可能致死[1-3].  相似文献   

16.
当前法医尸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法医尸体检验工作,在刑事、民事诉讼和非正常死亡的死因判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作者从许多信访、上访和重新鉴定的案例中也发现,一些案例之所以成为“老大难”的案件,多源于初检的失误,其主要问题如下。一、尸检不全面先入为主或满足于发现一种能构成死因的变化而不作全面系统解剖,结果漏掉了真正的死因。如一婴尸原结论患融合性小叶性肺炎致死,后经开颅证明死于闭合性颅脑损伤(他杀)。可见,不排除暴力死因绝不能鉴定摔死或一般病死。二、观察不细致肉眼观察是法医尸体检验的关键性第一步,是其他任何仪器不能取代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过敏反应死亡案例分析,探索过敏反应死亡法医学鉴定标准,为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地区1998—2008年59例诊断为过敏反应死亡案例,对案例中死者的临床病史、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尸体检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59例过敏反应死亡案例中有58例死于药物过敏(其中77.6%为抗生素),正规医院与非法行医各占37.3%和61.0%,过敏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颜面发绀等,自接触过敏原至死亡从1 min到3 d,血清总Ig E浓度50~576.92 IU/m L,临床表现和病理解剖检查结果也有明显改变。结论在排除其他死因基础上,综合分析案情、病史、临床表现、尸检结果,可以得出过敏反应死亡的鉴定结论。其中案情调查(包括过临床病史、过敏原接触史、临床表现)对诊断过敏反应死亡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宪  李延吉  陈翰 《法医学杂志》2001,17(2):126-128
腐败尸体的检验鉴定在法医学上有重要意义。尸体腐败会毁坏损伤和病变,给尸体检验造成困难。关于腐败尸体的法医学检验,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一般多着重于组织微观形态改变和生化分析,研究其分子保存水平,而与实际检案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本文拟将对腐败尸体大体检验与实际检案的要求作一专题讨论。 1 腐败及影响因素   腐败是人死后,机体组织中的复杂有机物,受腐败细菌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并产生大量腐败气体,使尸体液化失去原形的过程。机体死亡后,一般经过 24小时左右,就开始出现腐败现象。尸体外观常见的腐…  相似文献   

19.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2019年12月起,已造成中国7万余人确诊感染,2 000多人死亡[1],对人民生命健康、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威胁和影响。由于一直缺乏系统尸体解剖提供的完整病理学资料[2],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器官  相似文献   

20.
在法医尸体检验实践过程中,许多死亡案例临终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肺水肿病理改变。尤其常见于颅脑损伤致死、溺死、机械性窒息死、中毒死和急死等,尽管它们发生的机理不同,但最终在显微镜下表明都是肺泡腔内充满均匀粉红色浆液。Durlacher等认为肺淤血和水肿是尸体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各种原因肺水肿有它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