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进行的两次大的政治制度改革以及后来断断续续进行的仍处于其延长线上的制度改革,在促进日本政治体制转型与政治生态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推动了自民党的中央集权化。自民党内以派阀为代表的非正式组织功能弱化,以总裁为中心的执行部的重要性增强,权力向以总裁为核心的执行部集中。在实际的政治运行过程中,政治制度改革的两大制度性效应即内阁首相权力的扩大与自民党总裁权力的集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出现"首相支配"现象。"安倍一强"的出现,是自民党中央集权化趋于成熟的象征。强大的首相(总裁)权力仍然存在不能有效控制的空间——参议院。与众议院选举制度不同、议员任期不同以及宪法赋予它的法律权限等制度性安排,使参议院具有高度独立性,同时,自民党只要不能单独控制参议院过半数议席,与公明党在参议院的联合便不可或缺。首相则有必要在参议院与联合公明党共同通过法案的参议院自民党合作。参议院成为自民党的"软肋"。  相似文献   

2.
现行《日本国宪法》是1947年实施的.宪法从诞生之日起"修宪"、"护宪"之争从未间断.在60年的宪法斗争中焦点始终是宪法第9条.由于第9条规定了禁止日本拥有军队和享有交战权及集体自卫权,限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因此人们又将这部宪法称为"和平宪法".1在推动修宪的势力当中,自民党和右翼势力始终首当其冲.而社会党、日本共产党和工会一直是坚定的护宪力量.考察宪法斗争历史及现状,分析护宪运动陷入低潮的内外因,将有助于理解当前安倍政府的修宪政策,能够预测今后宪法斗争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非虫 《新民周刊》2022,(26):52-52
安倍遇刺后,各国政要纷纷作出回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致唁电:“安倍晋三前首相在任期间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进行了努力,作出了有益贡献。我曾同他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我对他突然去世深感惋惜。我愿同首相先生一道,根据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继续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迪 《新民周刊》2013,(33):24-24
形势是否继续对安倍有利?日元贬值导致日本物价上涨,而企业工资却丝毫未动。很多人问,安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其实,我们只要看安倍周围的密友圈,即可大致了解。8月9日晚,安倍开始了10天的长假。当晚他来到山梨县鸣泽村别墅。此后几天他一直打高尔夫,与友人见面。8月15日下午1点56分,安倍到希尔顿饭店内的"村仪理容室"理发。与出身下层平民的前首相野田佳彦不同。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现代宗教团体法自明治政府的神道国教化政策开始,经历了明治宪法、宗教团体法、日本宪法、宗教法人法的制定与修改,迄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立法理念经历了重大变迁:信仰自由权利不断扩大,政府排斥、压制宗教的权力逐渐缩小,最终确立了信教自由、政教分离、圣俗分离的理念。这一变迁是宗教事务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日本对压制信教自由政策给个人、社会所带来的痛苦的反思,代表了社会文化、人类精神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政教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澎 《美国研究》2001,15(3):83-100
政教关系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宗教、政治、法律等领域内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的政教分离与宗教自由原则是处理政教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近年来,美国政教关系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公共场所的宗教表达、公立学校中的宗教活动、宗教信仰与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相冲突等问题上.政教关系所面临的新难题之一是如何对待新兴宗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政教关系问题的解决方式主要是法律手段,如何运用已有的法律或设立新的相关法律,成为在政教关系问题上各方争夺的焦点.对政教关系问题的处理,体现了美国社会的价值标准,反映了美国法制与道德,世俗与宗教既统一又矛盾,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改宪是冷战后日本政治演变历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执政的自民党在建党50周年之际提出改宪草案,表明其执政路线已经彻底由经济中心主义转为政治中心主义。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也以积极的竞争姿态提出宪法建言。在保守势力的共同推动下,日本国会在实质性改宪进程中迈出了新步伐。上述种种改宪政治动向,对日本国民的宪法意识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走向均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日本能否实现改宪目标的前景预期仍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8.
改宪是冷战后日本政治演变历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执政的自民党在建党50周年之际提出改宪草案,表明其执政路线已经彻底由"经济中心主义"转为"政治中心主义".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也以积极的竞争姿态提出"宪法建言".在保守势力的共同推动下,日本国会在"实质性"改宪进程中迈出了新步伐.上述种种改宪政治动向,对日本国民的宪法意识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走向均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日本能否实现改宪目标的前景预期仍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9.
韩国宪法虽然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但现实中宗教因素渗透到了政治中,并对总统选举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总统候选人的宗教信仰、选民的宗教信仰以及宗教团体在选举过程中的宣传游说,都影响到总统选举的最终投票结果。目前,宗教因素在韩国总统选举中已经由一个"独立变量",发展为一个"非独立变量",但其影响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
陈冰 《新民周刊》2022,(26):53-55
安倍的长期执政,改变了日本首相频繁换人的混乱局面,让很多日本人心安,他的强势做派也提振了日本人的信心。但日本社会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少子化老龄化、需求不足、女性职业参与等等,安倍无力解决。当地时间7月8日上午约11时30分,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于奈良市发表演说时突遭枪击倒地,因伤势过重于当天17时许不治身亡。作为日本战后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下台后仍然没有远离政治。此番街头演讲拉票,也就三十几个观众。只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相似文献   

11.
一、日本政局的变化对日本对内外政策的影响 日本政局自90年代初即进入了新旧体制转换时期。1993年8月,日本七党一派联合取代自民党,成立非自民党系的联合执政党内阁以来,日本政局接连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1994年以后,各派政治势力进一步分化改组,政局出现了持续动荡。 首先,1994年一年内日本内阁首相三度易人。由七党一派细川内阁到羽田内阁,再到自民党、社会党、新党魁党三党联合村山富市内阁,内阁走马灯似的换了三届,执政党两度更替,这在战后日本政治史上实属罕见。更富有喜剧性的是,二战后在日本政界长期对立、相互攻讦的自民党和社会党在这次分化改组中居然短时期内尽弃前嫌,携手  相似文献   

12.
日本公明党是脱胎于宗教团体“创价学会”的政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在日本政坛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往往起到了左右政局的关键少数作用。公明党自建党以来坚持以“中道”政治自居,其政治主张对日本政治中的自公联合执政起到了重要的辅弼作用。探讨理解公明党的“中道”政治可以从其与创价学会的历史渊源着手,进而对选民群体的社会属性进行细致的剖析,再对公明党的政治理念与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治实践等3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公明党在政治理念上的“中道”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中间路线或宗教的调和路线,而是根据现代政党运营中寻求政治稳定性的一种诉求,与执政的自民党政治方向或理念并不存在根本冲突,因此公明党在政治实践又以中派偏右居多,对自民党的保守政治起到了重要的辅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1993年8月为时间界定点,维系38年之久的“55年体制”崩溃,日本政党制度开始进入面向新制度的过渡期。经过5年多的变动,扑朔迷离的日本政坛已经暂趋平静。自从桥本带领自民党复归政权后,小渊又与自由党联手组成多数派政权;以往的“万年野党”──社会党的地位已被现今的民主党、公明党、先驱新党、社民党、共产党等所替代,日本政坛形成“一强多弱”的局势。从朝野对阵形势来看,未来日本政治是继续持续自民党一党“坐庄”的态势,还是演进为两党对立、甚或多党共治的政党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野党各派能否成功解决各种政治…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宗教团体的社会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澎 《美国研究》2005,19(1):37-56
宗教团体是美国社会资本的最大占有者。社会资本的特点是使用越多,增值越多。宗教组织把致力于社会服务和兴办慈善事业作为体现自身价值谋取回报的最佳方式,这是宗教团体对其社会资本的独特的使用方式。美国宗教组织的社会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国家,除了法律对宗教自由与政教分离原则的保障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一个由教会与教徒之间广泛的横向联系构成的无处不在而又运转良好的社会网络。宗教组织依靠不断增殖的社会资本,站在满足个人与社会的基本需要、弥和社会矛盾的最前线,发挥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派系政治曾经是日本政治的代名词,自民党也被称为“派系联合体”。自民党长期单独执政时期(1955年至1993年),总裁选举以派系为单位进行,派系是总裁候选人拉票或争取多数派工作的工具,非派系领袖担任总裁是一种“非常态”——自民党的紧急临时避难措施。在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选举制下,自民党派系政治表现出不同于中选举区制下的特点——派系功能及其约束力显著弱化。尤其是在总裁选举中,派系已经由“主角”沦为“配角”。非派系领袖出任总裁成为一种“新常态”,派系领袖出任总裁则是一种非常态。无论自民党派系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其不变的逻辑仍然是受不可见政治游戏规则的支配。  相似文献   

16.
石原现象是日本国内政治环境整体"右倾化"的具体表象之一,以其所代表的右翼势力为主要依托,其主要特点是思想上体现右倾与民族主义情结,行为上进行组织整合、企图问鼎国家政权,在政策主张上修宪、改变国家制度以及外交上的排外反华等;其产生与持续演化,受到日本的经济萧条、政党制度、社会思潮与日本文化的特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石原现象不仅冲击了日本政局、毒化了日本社会,也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必须引起重视与警惕。在安倍当政且日本第三极势力崛起后,注重研究石原现象是审视日本内政外交之间多元互动、应对日本在整个国际格局中非良性作用渗透的重要参照物。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新宗教团体创价学会继承日莲正宗"立正安国"的政教合一理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二战后民主法治环境中积极开展政治活动,于1964年成立公明党。创价学会与公明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四个时期:教团主导政教合一时期(1964-1969)、政教分离时期(1970-90年代初)、教团成为政党斗争工具时期(20世纪90年代)、政党保守化与教团集权化时期(2000年至今)。二者关系的变化说明从战后民主化到政治、宗教多元化的今天,宗教势力依然对日本政坛有深远的影响,同时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宗教政党必须以夺取政权为最高目标,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政治斗争中,宗教政党的政治主张往往与宗教理念发生冲突,形成对其母体教团的反噬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日政治关系经历了长时间的冰冷期,现在出现了回暖.安倍首相上台后首访中国,被称为"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被称为"融冰之旅",提出了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框架.或许是温总理姓氏的关系,此次访日被描述为"温情的讲话,温暖的气氛,升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安冈正笃是日本著名的右翼理论家,他在日本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战后“首相的指导者”。他以阳明学为基础,构建起“人物学”政治理论。梳理其思想体系,可以看到.其思想主张在哲学伦理与社会政治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以“人物学”为核心内容,以道德身心为价值取向,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原则。以社会精英为研究重点,以。哲人政治”为终极理想。其内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保守落后的一面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20.
作为法国宪法原则的"世俗性"因为近年涉及穆斯林服饰的判例而受到限制宗教自由的指责。但这些指责背后存在着误解法国"世俗性"斗争面向、把"世俗性"等同于政教分离的问题。法国的"世俗性"原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斗争性的原则,因此区别于英美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政教关系模式。在"世俗性"形成的第三共和国时期,政府采取各种立法措施以降低天主教会的政治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同时巩固了共和政权、保护了个人相对教会的自由。世俗原则列入宪法后,在法律实践中主要作为限制国家权力的规范,可在特殊场合,如学校,承认教师对学生服饰的管理权。从结果上看,确实是少数宗教的成员成为法律限制的对象。法国社会本身排斥宗教因素之表象、成为新国民认同的"世俗性"以及作为正式组织之教会的缺失才是令问题变得棘手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