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已有不少论者作过多方面的阐述,笔者对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青年文化的发生,青年文化形成的条件、青年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互有联系但更是互相区别的。本文专此提出与各位同仁一起商讨。一青年文化的产生必须追溯到青年群体的出现。青年群体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近代文明的产物。从整个世界的范围看,青年作为群体引起社会关注,青年问题构成社会问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一些大中企业里,陆续出现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非正式群体。本文根据在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包括理、工、医、文诸科)中的随机抽样调查,试做些初步分析。 (一) 非正式群体产生的主观原因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自发群体的欲望较强(见表一)。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是赞同和希望组成群体的。调查表明,导致青年知识分子趋向群体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成就和挫折感。绝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进入企业后,自我实现的欲望很强,期望能尽快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发挥作用。但客观上的各种原因,使他们中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青年偶集群体及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偶集群体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涌现出来了。青年偶集群行为问题愈来愈严重地困扰着整个社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青年偶集群体的定义青年群体是社会群体中的一种。以群体的规范程度为标准,它可以分为三种:青年正式群体、青年非正式群体和青年偶集群体。这三种群体既有区别,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所谓青年偶集群休是指由于某一“重大”事件或者社会问题,激发了青年的“兴趣”,在他们心中产生了特殊反应,因而自动地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松散的、暂时的青年群  相似文献   

4.
青年期是个体由儿童阶段趋向于成人的过渡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社会化课题才能被成人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可归结为三类:其一是以父母为代表的家庭因素,其二是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正式组织的因素,其三是青年群体中共同认可的行为样式和价值体系的因素。如果说前两者所表现的内容更多地代表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主体文化,那么后者则代表着青年社会的“隶属文化”,这便是本文的论述对象——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矛盾的尖锐化发展,西方国家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日益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人采取“逃避”态度,有些人则“参与”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成一股冲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浪潮,从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现在仅美国就有二百多个科学中心和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青年和影响青年世界观的“处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每年关于青年问題的出版物有两万多种,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问題作过不少的评论。一、西方青年运动的发展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运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四十至五十年代的西方青年曾经被称为“沉默的一代”,在政治上比较消沉。六十  相似文献   

6.
香港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消费亚文化。在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亚文化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心态的刺激,以及外来青年文化的冲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我们考察香港青年发展的“窗口”。本文根据香港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这种亚文化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一、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产生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是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有的香港学者认为:“在60年代以前的香港社会形态及传统道德中,‘年青人’或‘青少年’这些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成员只有三种——‘儿童’、‘成年人/大人’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以社会群体间的代际界限为观照点时,青年群体间的文化共性和特质表现得十分鲜明。正是这种群体间的共性,使我们得以从宏观上对新生代人作出整体性评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地域文化圈、文化氛围为实在生活环境的各类青年群体之间,不存在着同样鲜明的文化特性。正是这种群体间的特性,构成青年文化丰富的内涵和表象,也凸现出同代际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落差。如果说青年群体间的共性与我们“求同”的思维方式相吻合,那么在这里,我则以“求异”的逻辑思路对青年群体间的特性加以测察,以使我们的视线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基本要义,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点、政治原则、核心命题和战略目标等四个方面。理论基点是党的青年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解决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新困难新问题、赋予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政治原则是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政治站位是必须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政治责任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核心命题是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战略目标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保尔精神和盖茨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保尔精神和盖茨现象为切入点 ,对大学生这一青年中的较高素质群体展开的调查 ,并结合以往许多关于青年思想状况的综述性大型调查的结果 ,具体地分析了当代青年的许多思想动态。  相似文献   

10.
王梦蝶  张曼 《理论导刊》2023,(3):99-106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以青年为主要群体,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历经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弱化、碰撞催化、交融强化等阶段,呈现出主流化转向之态势。基于社会、青年、亚文化自身三重维度,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因于社会发展的切实成就与困境、青年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及文化传播机制与形式的拓展。新时代,推进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的良性发展,需明确青年主体性发展的多元诉求、认可包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发展、引导规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消极因素,以确保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实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新发展阶段青年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展开过程。当今社会的文化总体上属于"待淀文化",青年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年文化的沉淀过程,镶嵌在青年的社交之中。在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年群体朋辈之间的社交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的青年文化建设,在建设主体上要充分利用和重视青年。在内容上要特别注意摆正"既淀文化"与"待淀文化"之间的关系,给青年人群以时间和空间;在形式上要注意把握好平辈社交这个主线,强调平等的社交、线上线下相配合。引导青年进行文化反思、形成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2.
刘飞  袁佳黎  张文宏 《青年研究》2023,(2):28-39+95
志愿服务正逐渐成为中国青年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青年群体处于职业发展起步阶段,工作状况是影响其志愿服务参与的重要因素,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上存在“时间约束理论”和“社会整合理论”之争。通过对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工作时间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率和参与深度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青年更乐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倾向于贡献更多的服务时间。研究结论为社会整合理论提供了中国情境下的经验证据,也为解决青年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的短暂性与不稳定性等现实问题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6)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党和国家重视、信任青年,始终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发展方面倾入大量心血,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科学、深刻丰富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本文首先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形成依据;二是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内涵,包括青年的特点和地位、青年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对青年工作的重视;最后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青年文化是青年生活方式的总和,它指的是被青年社会的成员作为合适的行为导向所认可的、并共同具有的规范、观念态度和习俗,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关于青年亚文化的争议关于青年亚文化,加拉赫(Girallagher,1979)的观点是,遵奉与成人价值观念相反的友伴群体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种亚文化主要存在于中学。青少年在那里组成一个小型社会,他们大多数的重要交往是在它的内部,与外部的成人社会只有很少一些联系。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们呆在学校,并参加越来越多的课外活动。与成人世界的隔离,使他们发展了与成人不同的、具有自己的语言、方式和特别重要的价值体系的亚文化。作为生活在一个被隔离了的社会的结果,出现了能得到友伴认同但不为成人所同意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8)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群体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青年群体的发展实际,从推动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在不同场合针对青年发展及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逐渐形成了发展中的习近平青年观。作为凝聚和团结新时代青年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青年观逻辑鲜明、内涵丰富,它不仅具有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同时也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青年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中最具成长性、最有创造性、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要重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宏观背景下的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现状和影响因素,准确把握青年群体文化建设方向,大胆创新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表达方式,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相统一,以发挥这一特殊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生存与发展将成为人类特别是青年群体面临的人生课题。青年生存依赖生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文环境的改善;青年发展依托自身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质量。 参与是青年人生路上的助跑器。就中国现实社会的新生代而言,虽然,他们缺少上几代人参与“政治运动”的经历;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与成人群体有着同样生活体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新的人生起跑线上,每一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青年  相似文献   

18.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个性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淑珍 《理论探讨》2007,(5):140-142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是我国先进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形态中最有创造力和生机的特殊群体,青年知识分子的个性化发展是制约其能否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作用的关键因素。从分析研究青年知识分子个性构成的基本要素入手,阐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培育健康个性的重要性,揭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问题似乎不仅仅是青年研究中特有的,也包括中年、老年。但在青年研究中特別加以注意,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今天谈自我意识问題,恐怕首先是指知识分子这样一个民族灵魂的群体的自我意识,而青年知识分子无论在知识分子群体还是在青年这一群体中,更有其独特的地位。第一它将直接预示着明日知识分子群体的素质和特性,第二它最深刻地代表了这一代青年的思考和愿望以及青年价值准则的可能取向。在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題上,我着重强调自我意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作为群体意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青年群体情感的变化,必然要反映时代发展的脉络。反过来看,在青年这种群体情感中,必然要表露出他们对诸种社会生活现象的或是肯定或是否定的评价态度,而在决定这种态度的认识观和价值观中,又渗透着社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依据这一线索,我们就可以透过青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去分析和追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轨迹,揭示出与其相关联的社会根源所在。随着十年动乱岁月的结束,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政治上、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以及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全面实行,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孕育着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