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到了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他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研究分配问题。我们研究分配问题,不能停留在分配的表面现象上,而应该深入到决定分配关系的生产关系中去,从生产关系尤其是从所有制的关系中去把握分配问题。目前学术界研究分配问题的主要倾向恰恰是离开生产关系尤其是离开所有制,孤立、抽象地研究分配问题,仿佛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分配方式、分配原则都是一样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是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公有制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两极分化现象呢?第一,应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理解和对待两极分化。第二,应该采取措施,缓和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第三,应该明确,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彻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王梅 《前线》1994,(17)
前不久,记者接到这样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小平同志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我们的政策又允许按资分配,按资分配又具有贫富分化的自发趋势。一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一面是按资分配和贫富分化的趋势,这不是相互矛盾吗?应该怎样看待、怎样把握这两者的关  相似文献   

3.
慈善事业是实现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把"三次分配"明确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为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提供新的战略指引。民政部门作为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慈善事业的新定位,完善发挥三次分配作用的政策机制,更好助力扶弱济困、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实践中,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是真正关系到人民生活是否幸福的“国之大者”。推动共同富裕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共同富裕是经济社会的整体富裕,是存在合理差距的均衡富裕,是属于全体国民的普遍富裕,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全面富裕。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初次分配中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二次分配中注重发挥政府收入与支出政策的调节作用以及依靠道德约束发挥三次分配对初次、二次分配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兵团民营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兵团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在助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兵团民营经济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当前,兵团民营经济在发展经济、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南疆师市发展、公益事业、民族团结等方面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自身贡献,但发展中存在重视不足、发展不足、激励政策不足、政治引领不足、助力共同富裕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加快优化环境、创新引领、政策集成、政治引领等多措推动发展,以更好助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事业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活动。在诸多制约共同富裕实现的因素中,分配方式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为了克服初次分配的市场失灵和弥补再分配中政府调节职能的不足、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第三次分配应运而生。其中,道德性、自愿性、及时性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第三次分配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通过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加强现代科技运用、激发慈善对象内生动力等现实路径,才能有效发挥第三次分配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5,(3):57-64
经济学家们往往把国民收入总量比喻成“蛋糕”,而把收入分配比喻成“切蛋糕”。“蛋糕”的切割和分配是个变量,切多切少、切大切小、怎样分配很有讲究。改革开放前,由于“蛋糕”小,而且是平均分,人们心理比较平衡,相安无事。改革开放后,随着“蛋糕”不断增大,特别是由于切“蛋糕”的方法有所改革,“蛋糕”切割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合理切割方法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一个时期出现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现象就难以避免。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人感到心里很不平衡,甚至对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开始表示怀疑。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看…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5,(3):57-59
经济学家们往往把国民收入总量比喻成“蛋糕”.而把收入分配比喻成“切蛋糕”。“蛋糕”的切割和分配是个变量.切多切少、切大切小、怎样分配很有讲究。改革开放前.由于“蛋糕”小.而且是平均分,人们心理比较平衡,相安无事。改革开放后.随着“蛋糕”不断增大,特别是由于切“蛋糕”的方法有所改革.“蛋糕”切割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合理切割方法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一个时期出现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现象就难以避免。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人感到心里很不平衡.甚至对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开始表示怀疑: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呢?  相似文献   

9.
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收入分配问题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谈,要求加快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里笔者谈几个相关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的谈话中,一方面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之一确定下来;另一方面,又指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同样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理论。 在分配问题上,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中实际上是把搞平均主义当作了共同富裕。这种观点,由于毛泽东同志,把按劳分配当作资产阶级法权来批判而得到强化。毛泽东同志非常赞赏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实行的供给制,认为建国后改供给制为工资制是向资产阶级的让步,把它作为产生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他的这些思想,使平均主义在我们的经…  相似文献   

11.
徐文进 《唯实》2022,(2):13-1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是江苏省委赋予泰州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2.
"工薪阶层"的收入分配是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关系到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分配关系比较简单,不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其工资都是由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职级和工资标准发放,除相当级别的干部有少量"特供品"外,很少有工资外的福利.进入7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缓慢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利益需求的日益增长,社会分配关系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一些部门和单位开始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之外谋求"补贴"和"福利"性收入,以实物分配形式作为"自谋福利"的基本手段应运而生.应该说,这种分配形式作为按劳分配制度的一种补充,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它对于改变由国家财政单一供给的分配格局,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福利待遇,调动一些部门、单位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都起到了较大影响.但是,随着这种分配形式的发展和几近失控,它逐步演变成经济关系中的一种恶性病瘤,成为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源头,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看当前社会收入差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热点.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不尽一致: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诚实劳动或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而获得较高收入是我们党的富民政策所允许的,由此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合理的,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树立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同步富裕的观念,否则会导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但也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当悬殊,甚至可以说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加以抑制.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呢?邓小平的富民政策和共同富裕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过程中"先富"和"共富"这一重要命题,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坚持鼓励先富带共富,共建和谐社会;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共享和谐社会等方面加以阐述,进一步阐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深理解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理念,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5.
不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具体制度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活力,陷入僵化、停滞状态.不能把改革的矛头指向基本制度,改变基本制度,就会改旗易帜,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轮番进攻面前,如果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些思潮的影响,在实践中自发地往资本主义化方向走.这种危险是客观存在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的措施是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不断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调整分配政策,改善民生,扩大社会保障,同时,在公有制经济成分中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中保护工人的合法利益,适当抑制非劳动收入即财产性收入.不要把实现共同富裕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模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城 《求实》2005,7(2):64-66
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即"斯大林模式"的实践,不同阶段、不同政治派别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7.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建设中的实践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发展方向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我们必须坚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  相似文献   

18.
"想当'村官'很容易,但是要想让'村官'立志于改变农村面貌,带领农民致富,把心留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却不是易事.你们不能把大学生‘村官'单纯地作为一份职业,更要把它视为一份事业,时刻想着怎样在农村发挥才能,怎样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在村容村貌、农民收入得到改观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在不断增值."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11月第一次提到了“共同富裕”概念,后来在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出了对“先富”和“共富”的完整的思考。经过他本人的论述,最终把这个命题概括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中,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共同富裕。明确“共同富裕”的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共同富裕的含义却有很多种理解。笔者认为橄榄型社会是目前最符合共同富裕标准的社会形态,构建橄榄型社会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3,(5):63-63
《中国青年报》日前刊登杨帆的文章说,对共同富裕,我们不能只把它当作一个抽象的口号,应该具体化为以下几个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