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蓉生  张帆  范春婷  白云华 《探索》2015,(2):147-154,19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是前提、是基础,科学认知、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增强市民认知认同层面下功夫,使其深入人心、充分践行。基于重庆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现状,引导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应注重因人施策、加强理论研究、挖掘地方优势资源、注重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6,(6)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价值认知和价值认同的过程。江苏省无锡市重点把握新形势下人们认知方式、接受方式、内化方式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途径。注重增进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树立起来,最根本的要入耳入脑入心,将其内化为政治信仰、理想追求。无锡市大力推进理论进机关、进农村、进  相似文献   

3.
认知和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依次演进的前提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则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反思和创新。认知、认同、自觉追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主体诉求的三个重要维度,由认知理解领悟,进而凝聚主流价值认同,形成自觉的文化追求,最终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主体诉求的根本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4.
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榜样教育能有效促进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应根据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制,完善榜样选树和优抚机制、丰富榜样教育内容、优化榜样教育方法,以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认知与实践养成、线下活动与网络引导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全局加以考虑,从宏观上进行统筹布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通过构建完备的教育引导机制、实践养成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环境优化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思想转化、情感认同、沉淀固化,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价值境遇,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社会认同的作用机理,探索社会认同实现的合理路径:倡导先行,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共识;宣传推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教育促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实践养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制度保障,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就是将深奥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可亲可感的具体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应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象化的基本内容,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真实的生活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刻的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和自律转化机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价值,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和自律转化机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价值,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2.
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头脑、进人心、接地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团结凝聚亿万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精神上的“钙”。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补足人们精神上的"钙"呢?应该牢牢抓住以下几点:首先,着力增强认知认同。要使一种价值观念落地生根,就要增强认知认同,使之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一是增强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14.
廖志诚 《探索》2015,(2):155-15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引领人们日常行为的价值指南。应当通过构建科学的文化认同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使其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这种机制必须优化整合文化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即"文化传播者可信度和专业性、文化传播的艺术、方式和方法、接受者原有的态度和各种人格因素及当时的传播环境状况",最终构建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为前提、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价值需要为目的、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为媒介、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社会氛围为条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性的科学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政治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正视问题,明确路径,坚持准确定位,高起点架构培育体系;灵活方法,高标准建立健培育机制;以人为本,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内外协调,高格调开展培育工作,全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7.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因其内在价值追求和外在实践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关联性,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立足现实实践,应当坚持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通过打造品牌、营造氛围、健全机制等路径,强化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变革引发思想观念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存在着认同的片面性以及校园文化未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等现实困境和障碍,因而,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主阵地的认同引领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等途径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大学生是肩负促进民族地区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团结历史重任的生力军,也是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核心凝聚力,外化为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行动,最重要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挖掘、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由此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