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3.
《党建文汇》2011,(7):5-5
政绩考核的前世今生 中国目前已有的政绩考核制度至少可追溯至1973年——中组部首次提出了要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1979年,中组部正式提出了“考绩”的概念。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中组部先后下发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工作实绩考核两个文件,  相似文献   

4.
“官论”     
何为“官”?《辞海》以会意解之——“甲骨文字形,从‘一’(midn),以一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说文解字》日:“官,吏事君也”。可见,在古代,“官”是侍奉君王、皇帝一类人的统称。不过,它的引申义颇多,其中有官府、官吏。官府指藏有朝廷权印的军政要地,官吏指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  相似文献   

5.
德性 德行 德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对季康子说的那样:“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崩溃。这是一条铁的规律。对共产党人、党的各级干部来讲,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是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要有德性。德性是个体在道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特征和品格,具有稳定一贯的特点。德性与人格密不可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认为纯度越高、品位也就越高。这个“纯”,主要是德性之纯。是否有一用权为民的服务之心和淡泊名利…  相似文献   

6.
刘孜 《前线》1987,(11)
“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是我国古代执政者任命官吏的一个重要准则。根据这个准则选拨官吏的办法,在前期主要是举荐制;隋唐以后,则主要是科举制。不过,即使在科举制盛行的时代,一些较低级官员的提升,一些重要职务的任命,往往仍需中央和  相似文献   

7.
唐初统治者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为了“得人”,唐代开辟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充实各级政府机构,其主要途径之一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始创于隋炀帝统治时期,在唐代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后在中国沿用一千多年,其影响波及亚洲许多国家。唐代的科举分为常  相似文献   

8.
奖掖后进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8):45-45
官至吏部侍郎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不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为官正直,好打抱不平,强调“大凡物不得其平则呜”。然而,善察的他在为官过程中考察官吏也有走眼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在考核官吏、惩治腐败、平反冤狱和考绩政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党取得执政地位后,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健全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并逐步实现了巡视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逐渐步入新常态,党内巡视工作的开展应积极借鉴古代巡视制度的宝贵经验,通过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加强考核、明确权限、追究责任、重视反馈等途径,不断充实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公选”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下关注者日众,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其意义已大大超出了“公选”本身。中国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且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自夏商周开始建立的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世卿制到隋唐的科举制,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艰难的演变过程。科举制是以分科公开考试为选拔标准的用人制度,它的推出,结束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掌权的状况,为士人入仕开辟了新途径。与此同时,也避免了徇私舞弊、结党营私之弊端,可谓“科举之善,在能破明党之私”。这在…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11,(3):24-25
针对以前干部考核指标抽象、凭关系靠感觉打分、“官评官”现象突出等问题,重庆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区县(自治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重庆市区县(自治县)党委书记年度考核办法(试行)》、《重庆市市管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等“1+7”文件,建立完善了干部考核评价的制度体系,为推进干部考核工作提供了严密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百龄释冤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6,(7):47-47
唐朝开明君主李隆基不仅博学风雅,而且礼贤下士,善于纳谏,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各级官吏,促进了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开创了举世公认的“开元盛世”。  相似文献   

13.
一、开发传统道德中与官德要求有关的并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源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吏的道德品质。早在夏朝就有所谓的“夙夜惟寅 ,直哉惟清”的政治清廉思想。西周时 ,更是接受了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的教训 ,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 ,以“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作为选拔官吏的法定标准。秦朝的职官管理制度也十分注重官吏的道德品质。秦律中规定了“五善”与“五失”的考课原则 ,对官吏的道德品行进行考察。汉朝时伴随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礼义道德教化被置于治国的首位…  相似文献   

14.
报载:郑州铁路局对领导干部实行诫勉制度。他们在干部的任与免之间增加了一个警诫层次,对工作长期不努力、政绩平庸和有明显问题的领导干部,实行为期一年的诫勉,即告诫、劝诫、限期改正。期满后经考察再视其情况分别予以解除诫勉,延长半年降、免职。读罢这条消息,不禁使笔者想起《尧典》中记述的“三载考绩”来。何谓“三载考绩”?就是对已经任用的人员,要经过三次考核,昏庸的降职,明智的升级。鲧治理洪水九年不成,  相似文献   

15.
做“官”是领导干部的本份,做人是做”官”的根本,做事是做“官”的天职,做学问是做“官”的基础,四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和躬身践行的重大问题。“官”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论是哪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都必须有组织者和领导者,无“官”不成社会。共产党的“官”,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官老爷”,而是人民的公仆,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老百姓眼里的“好”官,其要旨可概括为“四句话”。第一句话:出主意和用干部是做“官”的基本职责。领导干部出主意、作决策…  相似文献   

16.
话说“官本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斌 《求是》2000,(24)
“官本位”的思想几乎和中国的封建制度一样古老。早在秦汉时代,实行“品位分类”的制度,把官员分作若干爵位等级,从公士、大夫以下一直分为20个等级;魏晋改爵位为“品”,从上而下分为一至九品。后来因为品位太少,大小官员排列不开,于是将每品分为正、从两个等级,有时在四品以下的正、从等级又分为上、下两阶,如此,大小官员们共分为30个等级。这种官僚等级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官本位”制度造成社会成员等级森严,尊卑贵贱界限分明,“公之子恒为公”,“士之子恒为士”,身份不可变更,等级不能混淆。 封建时代的“官本位”的突出特点是“官为贵”。整个社会以官为尊,以官职的大小论社会地位之高低,官员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和中心。所以,官不  相似文献   

17.
曾长秋  张慧 《学习论坛》2010,26(1):54-56
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有四条考核标准,即为政之本、为政之源、为政之道、为政之度。有六点考核办法,即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考核;从突出“静态考核”到突出“动态考核”;从综合考核到综合考核与分类考核相结合;从“官考官”到“官考官”与“民考官”相结合;从短期考核向长短期结合考核转变;从“考”“用”分离到“考”“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市外热线     
《天津支部生活》2007,(1):57-57
党费培训团干部;分类实施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国企党支部实施“七有”陈地建设工程;一个党员四个“家”;电话民意调查考核党政机关政绩。  相似文献   

19.
古代侍从官以貂尾为冠饰,后来朝廷滥封官吏,以致貂尾不足,只得以狗尾替代,故古人以“狗尾续貂”来讥讽滥封官吏。时下,吃皇粮的政府官员多得不得了,有的县一个科局级单位正副局长就达10人之多,还有不少带括号的正副科级干部,可谓“庙小方丈多”。有些级别的干部带“长”的职务无法安排,就设上“××员”等官名;实在无法安官名,就发明一个括号,人们戏称“蚌壳官”,它可安排不同级别的官员,括号内可以是厅级、处级或科级,职级可随人而定,人数可多可少。这一滥封官吏的“创新”,恐怕连“狗尾续貂”的发明者也自愧弗如。现在,不仅端“铁饭碗”的…  相似文献   

20.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设有负责考核官员德才、政绩的“考功员外郎”。“考功”结论分为三等九级,德才、政绩的最高为“上上”级,最低为“下下”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