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赏罚分明     
我国近代史上有过特殊贡献的反袁将领蔡锷说:“治军之要,尤在赏罚分明。”赏罚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赏与罚有一种强化作用: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这个行为得到巩固、保持,是“正强化”;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和消退,是“负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用通俗的话说,即赏与罚。赏罚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维护组织纪律性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兵书《六韬》中说:“尊爵重赏者,所以用命也;严刑重罚者,所以罢怠也。”意思是说,用尊爵重赏,是为了激励尽力效命;用严刑重罚,是为了督策懈怠。实施赏罚的关键是敢于赏罚。有的领导者也知道赏罚的重要性,但却不敢实施。  相似文献   

2.
一儒家和谐论有三个重点:(1)强调“和”与“人和”及“和谐”的极端重要性:一是强调“和”是礼的重要体现,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学而》)。二是把“和”看作是天下之正道,“和者,天地之正道也”,所以为人处世都要讲究“贵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子路》)。三是强调“和”是最高的德性,“德莫大于和[”2](《循天之道》)。四是强调“人和”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公孙丑下》)。(2)提出中庸是实现和谐的方法。中庸也可叫中行、中道,其含义有三:一是要求人们在待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成语,叫“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早就载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语,“下者”未必处处皆“下”,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可能会高出“上者”许多。所以,不耻下问者是智者,是哲人;问计于下者,常得上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需要领导者作决策、拿主意。为了使决策作得更加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有旬传颂千古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此言并非他李某人之首创,而是出自《孔子家语·五议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水承载斯舟,舟依存于水。古往今来,多少圣哲先贤和仁人志士为“得民”而讴歌,为“得民”而呐喊。荀子就在《荀子·五霸》中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  相似文献   

5.
“人才”一词源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此诗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采的人中精华。《诗经》可谓是谈人才最早的一部著作。“人才”据辞海诠释,即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依据这个诠释.所谓人才实际上是能在专业领域发挥出独特作用,较胜他人一筹的人。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议,某人确是人才,只可惜没  相似文献   

6.
名句遐思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  相似文献   

7.
研究我国屯垦历史和屯垦理论,经常看到屯田、屯垦、农垦、农场和屯垦戍边等名称。这些是我们研究屯垦戍边思想必须了解的基本概念。 一、屯田和屯垦 屯垦戍边思想来源于屯垦思想。 屯垦古时叫屯田。在《历代屯田考》一书中,赵正平说:“屯田制度者,乃军队的农作,亦即农作的军队之制度。”张君约说:“何谓屯田,就是兵士屯营的地方,耕种农田的意思。”唐启宇著的《历代屯垦研究》说:“屯垦制度者,为以有组织之人力,施以编制,而于比较大片之荒区,进行耕种之行为者也。”田方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略》说:“屯垦盼本意是指军  相似文献   

8.
标题是个新词,选自一本新出版的书中,一些权威的词典还没来得及收录。这个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些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中,有时也在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如小偷窃取他人钱财以后,把对自己无用而对失主很有用的证件、钥匙、手机卡等“完璧归赵”;绑匪劫持人质后只勒索钱财,不伤害性命;盗版软件也贴上防伪标志,声明确保质量并进行“三包”之类。这种近乎“盗亦有道”的行为,无以名之,有心人就来了个创造,称之为“次道德”。这样说有点抽象,还是举个现成的例子吧。《北京晨报》(2004.5.21)上有一条题为《别墅大盗竟自诩“侠义”》的新闻,说28…  相似文献   

9.
“善说”叫“口才”,“善听”即是“听才”。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问谏议大夫魏征:“人生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曰:“君之所以明也,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听也。”这也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成语的由来。它告诉我们,会听,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智通达;不会听,只听一面之辞,或光听谗言,就会昏昧糊涂。历史上既有唐太宗兼听、善听、从谏如流而达“贞观之治”的正面典型,也有袁绍恶闻道声而有长师之辱,楚霸王不纳逆言尝别姬之悲的反面例子。  相似文献   

10.
《反贪污法》——反腐倡廉有法可依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上台,就把反腐倡廉和各项活动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1960年,政府颁布了《反贪污法》,后又多次修订,使之日臻完善。该法令一共35条,其中主要有:“对贪污的惩罚”、“对与代理人进行非法交易的惩罚”、“对举报人的保护”等等。该法的一大特点是严密、详细、明确,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使执法人员能迅速公正地断案,犯罪分子无空可钻。反贪污法的另一特点就是对“贪污”定义广泛,惩罚严厉。具体表现在对可惩罚的“非法所得”的定义涵盖广泛,包括任何以金钱和非金钱形式表现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与道德     
清代笔记《啸亭杂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王西庄的读书人,后来做了官;他很会写点文章,却热衷于贪图利禄。人家问他:“先生学问富有,而乃贪吝不已,不畏后世之名节乎!”此公答日:“贪鄙不过一时之嘲,学问乃千古之业。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吾之道德文章犹自在也。”我喜欢读野史杂记,多少知道一些古代学  相似文献   

12.
骞叔 《前线》2005,(10)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贵也可说是中和为贵。而中和的达到,与喜怒哀乐之情的恰当表达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而情是性的表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气…  相似文献   

13.
袁兴钱 《党史文苑》2023,(7):43-44+59
<正>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属皆从印”。《周礼》有云:“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谓诸侯于其国中,公卿大夫于其采邑用之。”玉节、角节即为用印之始。印在秦时,天子之印称为玺,其余称印。两汉时期,诸侯王称玺,将军称章,其余称为印。清代,皇帝之印称为玺,亲王以上的印叫宝,郡王以下的官员的叫印,私人的叫图章等。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诚信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范畴,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其思想内涵及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在我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原是两个分立的德目。诚始见于《左传》和《周易》。《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明允笃诚”。疏云:“诚,实也”。《易·文言》曰:“修辞立其诚”。疏云:“诚谓诚实”。思孟学派始创诚学。《孟子·离娄》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从而把诚提到了哲学本体的高度。按照思孟学派的思想,“不诚无物”,诚乃世界本原及其真实…  相似文献   

15.
艺苑     
“气节”一词,最早见之于《史记》,说汉朝有个叫汲黯的官员,“好学,游侠,任气节”。他疾恶如仇,人有过错,一定当面指出,不留情面,即使面对皇上,他也是“好直谏,数犯颜”。由此可以看出,气节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民族,而气节问题的提出更是远在汉朝之前。《论语·子罕》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记载:《盂子·滕文公下》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相似文献   

16.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出自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这句话原指人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由于自然规律超出人的意志、不可改变,具有绝对性,所以“顺之”、“逆之”的结果很明显.  相似文献   

17.
遗嘱自由是私法意思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具体体现,它充分表明了法律对个人财产所有权的保护,但遗嘱自由也需要加以限制。限制遗嘱自由制度被称为“必留份制度”,它存在许多缺陷:“必留份制度”适用的主体不够明确,而且范围过窄;“必留份”数额不确定;“必留份制度”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定等。实践中,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特留份制度,以达到科学限制遗嘱自由的目的。建立我国特留份制度应明确特留份权利人、特留份份额的计算、扣减权制度的设计等规定,应使特留份制度与“必留份制度”并存。  相似文献   

18.
马远 《前线》2021,(4):I0001-I0001
《论语》中记载孔子让弟子述志,子路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位还讲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万世师表”可谓是以山水之美启人心智、育人仁德的祖师爷。所以,早在1906年德国席勒的“美育”概念引入中国之初,王国维就写下《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提出孔子教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观点:“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  相似文献   

19.
说“假话”之风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宰相叫邹忌,是个美男子。他听说城北的徐公也是一个美男子,就问自己的妻子、妾和客人,他与徐公谁美?妻子、妾和客人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徐公来到他家里,他私下进行比较,自惭貌不如徐公,为什么那几个人都说了假话呢?经过一番冷静思索,邹忌恍然大悟,说假话的后面隐藏和盘算着各自别有用心的“小九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求于我也。”其实,假话或被当作敲门砖,或当作护身符,或当作离间器,源远流长。所以有人推奉“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卑劣信条,假话一道,…  相似文献   

20.
宛诗平 《党课》2014,(10):75-76
人在铜镜还没发明之前就已经认识自己了。《吕氏春秋》记载,战国时有个叫列精子高的士人,有一次衣冠楚楚地去见国王,侍者奉承他“公娇且丽”,他不自信:“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