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埔》2010,(3):36-36
1924年7月23日上午11时,“俄国为中国自由而捐躯的第一位先烈”——俄国高等军事顾问巴富罗夫将军的追悼会在广州东校场举行。  相似文献   

2.
《黄埔》2010,(5):42-42
孙中山先生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亲临黄埔军校。 从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之日起,孙中山先生。曾先后5次亲临军校视察,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方针政策上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廖仲恺遇刺     
贾晓明 《黄埔》2012,(4):60-61
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坚决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改组国民党、建设黄埔军校等事情上日夜操劳。为了巩固革命政府,统一广东,廖仲恺主持制定了军政统一、财政统一、禁烟禁赌等一系列革命措施。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后,廖仲恺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工人部长、农民部长、国民政府委员、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财政厅长、广东省省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14个职务,深受苏联顾问、共产党人、工农大众及党军的拥护和支持而声望日著。但也因此遭到了失去既得利益者的反对甚至仇视。据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回一忆:  相似文献   

4.
余齐昭 《黄埔》2006,(4):36-38
1924年,孙中山创办陆军军官学校于黄埔。他曾五次到黄埔军校,对此地可谓情有独钟。但当时留下的几幅照片流传至今,却存在着说明错误。  相似文献   

5.
正黄埔军校,创建时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创办的军事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故世称"黄埔军校"。该校于1924年5月成立(校庆日定为6月16日)。1925年起,还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  相似文献   

6.
水调歌头     
郑洞国将军是国民党抗日名将,早年响应孙中山号召,进黄埔军校一期,晚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长年心系祖国统一大业,于1991年1月27日去世,当年两岸分别举行追悼大会,对将军的评价有高度共识。近来,笔者细读将军传记,内心景仰不已,有感而发,作绝句两首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7.
李熙宗 《黄埔》2013,(3):6-6
发扬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建会宗旨,是黄埔同学应该身体力行的义务和责任。什么是黄埔精神?我看应该是爱国革命!为什么说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首先,我们应该从黄埔军校的诞生说起,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孙中山先生视察了黄埔军校后在作报告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学校是希望什么呢?就  相似文献   

8.
统战史上的5月黄埔军校第一期新生入学1924年5月5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黄埔军校第一期新生入学。孙中山兼任该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恽代英、叶剑英、聂荣臻、肖楚女先后在军校担任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下设政治...  相似文献   

9.
正"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这是毛泽东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一句名言。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在黄埔军校工作过,但是他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  相似文献   

10.
史兰 《黄埔》2014,(1):80-81
“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这是毛泽东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一句名言。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在黄埔军校工作过,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3,(12):149-149
党代表制度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孙中山吸收了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在黄埔军校开始设置的,廖仲恺被孙中山委任为驻黄埔军校的首任国民党党代表。1925年11月,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将党代表制度推广到该校教导团中实行。后来蒋介石在国民革命军中,普遍设置有国民党的党代表。  相似文献   

12.
“余一生无私产亦不知有私产,私产者即我唯一之黄埔军校耳!”这是蒋中正自述他对黄埔军校深厚情感的言语。蒋先生得以崛起中国,确实也是从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开始。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是“联俄容共”策略下的产物。成立初期,学校体制参考苏联红军,课程也是由苏联顾问指导(除强调战法与技能外,更重视政治教育),此外,苏联还提供一些财政、人力上的支持。这批军校生是孙中山先生为建立革命武力,以谋统一中国的基石。蒋先生依靠这一支子弟军完成了东征与北伐,奠定了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并逐步攀升为国民党领袖级人物,超越党内同盟会时代的老同志,如汪精卫、胡汉民等。党军一体是创校初期黄埔的特色。廖仲恺是国民党的代表,也是当时军政府的财政委员,军校的庞大开销常靠他支持。据记载,有一次军校未能凑到伙食,面临断炊,当晚需到廖仲恺处拿三百块钱,买米运到黄埔,第二天才有饭吃。类似的困窘还有武器不足,“当时兵工厂的厂长还是我们革命党的一个党员。他奉大元帅的命令才偷偷摸摸地用两三个月的苦心偷了五百支步枪给我们黄埔军校”,可谓筚路蓝缕。但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黄埔师生的干劲,随后的两次东征与北伐都是以这支军校师生为主力。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采取联俄联共政策,在苏俄和中共帮助下于广州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命军,并推动1926年开始的北伐终获成功。在此期间,一大批苏联军事顾问曾先后来到广州参与广州政府军事建设和军事斗争,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埔》2011,(3):38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1924年8月,广州"扣械事件"爆发后,为了战胜商团,廖仲恺和蒋介石根据孙中山的意旨,命令黄埔军校学生与各军取得联系,以团体为单位(即每个团体派代表两人参加)组织青年军人代表会。会址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孙中山北上后,青年军人代表会应形势需要加以改组。名称改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会员由团体会员改为个人会员。为了贯彻国共合作的精神,规定凡是黄埔军校的学生都是青军会的当然会员。1925年1月25日,青年军人代表会推举蒋先云、曾扩情、贺衷寒、何畏能  相似文献   

15.
1924年1月下旬,孙中山派蒋介石负责筹办陆军军官学校。叶剑英应廖仲恺的邀请,参加黄埔军校筹备处工作。3月间,孙中山将原属中央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任命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张民达升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叶剑英任该师参谋长。改编后叶剑英便以建国粤军第二师代表的身份,继续参加了军校的筹办工作。创办黄埔军校,是孙中山积累几十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在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启发下,逐步形成一个必须建军的思想后作出的重要决策。孙中山在革命初期,对军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后有所认识,就想依靠和利用旧…  相似文献   

16.
正廖仲恺是受到孙中山委托参与黄埔军校筹备与创建第一人,从参与筹措到与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协商确定在广州创办党义军官学校并主持建校,代理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后任黄埔军校首任党代表以及所有驻广东各军总党代表,全力支持孙中山先生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积极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他与中国共  相似文献   

17.
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学校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黄埔军校。从1924年到1949年底,黄埔军校在大陆开办了23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培养出了23万多名毕业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国共的骨干将领——胡宗南、林彪、刘志丹、罗瑞卿、杜聿明、黄维、郑洞国、戴安澜、胡琏、徐向前、陈赓、赵一曼……没有他们,整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0,(6):41-41
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成立。 黄埔军校酝酿成立教导团,最早应始于1924年7月为保卫广东革命政府不被推翻。7月1日,军校成立革命军事研究会,凡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都是会员,每月开会一次,会纲中就有革命军成立之计划和革命军成立的编制之研究等内容。关于革命军的规模,孙中山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决定在军校先建立两个团的联军,然后再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9.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了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广州市东郊的黄埔长洲岛上。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广东省惠阳县(今惠州市惠城区)人、时任粤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的邓演达,参加了军校的筹备工作,与  相似文献   

20.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会议后成立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安排了各部部长,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孙中山在1925年3月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猖獗起来,就把矛头指向国民党左派代表廖仲恺先生。因为廖仲恺先生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执行“三大政策”,与共产党紧密合作,又是工人部长。他支持工人运动,维护人民利益,誓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因此,国民党右派对廖仲恺先生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指使凶手于1925年8月20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暗杀了他。出事地点是今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