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农民从城乡分割的体制中解放出来,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真正平等的权利,中国农村的第三次变革已经开始。改革开放27年来,中国农村的巨变主要源于两次历史性变革。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第一次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从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出来;第二次变革,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农民摆脱了单纯对土地的依赖。在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成功变革后,中国农村正在迎来第三次改革。如果说前两次改革主要是以“破”的方式打破传统政策桎梏,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基本实现了温饱,那么,新一轮农村改…  相似文献   

2.
徐西光 《理论月刊》2012,(4):171-17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从制度的视角来探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症结可以发现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义务教育政策制定中公平理念贯彻不够以及政策执行乏力也是造成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变革和创新,主要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变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义务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体制变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的创造实践,实现了农民与土地关系、与市场关系、与村社共同体关系的巨大变迁。在农村体制变革过程中,农民是推动农村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农民的发展意愿,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和完善农村市场化发展;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莫光辉  祝慧 《中国发展》2009,9(3):31-36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度转型进程,当前中国农村组织结构与农民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该文基于社会学的理论维度,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着力从组织功能视角深入探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问题,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从2002年3月21日开始,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场触及到农村方方面面的重大变革——农村税费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农民修养生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中国继土地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而推行的影响农村分配关系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对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河南省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是最受农民欢迎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农村的税费改革,引发了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从"形式化"阶段迈向"实体化"阶段的转变和农村基层治理体制、乡村公共财政体制以及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巨大变革。农村社区民主建设是对这种转变和变革的积极回应。作为领导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调整国家、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更好的设计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表达机制,是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彭超  黄玉玺 《人民论坛》2022,(8):103-105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农耕文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村变革和农民解放的伟大成就,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农业根本地位、调整国家农民关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繁荣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开江 《前沿》2011,(12):135-138
2003年成都市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社会改革,目的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这一社会结构大转型背景下,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导致城乡二元格局的社会制度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对农民身份的社会认同发生着重要影响。在原来严格的户籍制度发生变革的社会场景下,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探讨研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的社会身份构建和重新分类;农民身份的制度性转变与社会认同现状,城乡统筹中农民身份认同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从而达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地制度变革处在进退两难的困境。本文通过对变革的总体性社会图景的分析,引入新二元社会即随社会转型出现的体制内、外两种社会结构相持、渗透、互动的理论概括,将集中在农地变革上的博弈关系定义为体制内的国家独大与农民缺位。基于此,本文将农地制度改革出口定位在所有权的设计上,即最大化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具体说,一是可以直接将所有权赋予农民,另一则是将之赋予能够代表农民行使集体组织权利的村民组。  相似文献   

10.
上高,赣中锦江河畔一个仅有28万人口的小县,自一九八三年以来,这儿土生土长出一支农民摄影队伍。他们的摄影镜头紧紧追寻着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农村变革。正是翻天覆地的农村巨变,使他们禁锢了的思想、窒息了的才气和压抑了的热情得到解放。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农民旧有观念的变革,显示出八十年代中国新农民的风采。  相似文献   

11.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中国农村所有制的变革,理所当然地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兴趣。本文拟对中国农村所有制变革的动因、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些客观的探讨。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启动了农村所有制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占农村人口80%以上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从地主手里夺得土地。在土地改革后不久又“趁热打铁”发起了农业合作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回顾中国共产党家庭政策的基础上,立足于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历史情景,围绕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家庭变革展开探讨,力图呈现家庭变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遭遇的冲突及融合中所历经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调整家庭政策推行变革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一种现实选择。中国共产党在家庭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中调整处理家庭问题,达到改造家庭的目的,以再建新型社会。家庭变革也培养了农民的"民主"和"合作"等政治意识,成为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这场家庭变革对妇女解放的影响来看,有效地动员了最广大农村妇女,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使得妇女获得平等权益,也冲击和动摇了父权制。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中国农村经历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变革,截至今春,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已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中国十亿人口中,农民占八亿,所以农村经济情况的好坏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国外有经验的中国观察家都很明白这一点,他们从中国农村当前的繁荣兴旺的  相似文献   

14.
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邓焱变革时期的变化很大。从1978-1987年,社会生产总值增1.5倍,国民收入增2.8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3.5倍,居民储蓄增18倍,个体工商业增150倍。1988-1993年变化更大,出现了广东、浦东、胶东三点连成包括14个...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农民有序参与政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根本上维护我国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一系列制度体系、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创新,需要从主体条件、制度基础、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等方面入手,提升农民参与政治的权利意识和质量,完善民主参与机制,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步伐,构建公共服务型的农村基层政府。  相似文献   

16.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灰褐色的土地,一群面带喜悦之色的农民,扛着领来的农具,意气风发地迎面走来。”这是1952年《中国建设》(《今日中国》的前身)创刊号的封面,它展现了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民形象。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农业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革,从几亿中国农民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捷足先登于农村改革开放的潮头,打造中国农业的品牌,树立中国农民的新形象。浙江省花园村的农民们,就是这些佼佼者中的成员,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花园村。  相似文献   

17.
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基于农民身份转换的视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的农民身份转换还处在初始阶段,无论是在转换规模,还是在转化方式上,都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促进农民身份转换的关键在于变革农地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都市圈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次土地制度变革都给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农民阶级地位和作用的变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农村的社会进步。特别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标志的第三次土地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土地制度变革给农业和农民阶级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土地制度变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次土地制度变革都给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农民阶级地位和作用的变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农村的社会进步。特别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标志的第三次土地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关于城郊征地后农民就业方向调整与变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在城市郊区征用土地以后,对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一直是根据国务院征地补偿安置的有关法规,农民由征地单位安排就业,并转为城镇户口、吃商品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这种传统的作法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缺陷和矛盾,对农民的就业方向调整与变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